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香港小姐选手被指“越来越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10:39  海峡都市报
2009香港小姐选手被指“越来越丑”(图)

港姐选手被指“越来越丑”

  “2009香港小姐竞选”,又让很多人失望了。首轮面试后选出的150人,被香港媒体评作“触目惊心”:平胸、龅牙、罗圈腿都成了佳丽。

  至于候选者争抢镜头的方式,也让媒体消受不起:装可爱、扮高傲,是寻常套路。夸张的是,有人为博出位,竟突然弯腰仰头三分钟,炫耀傲人胸部;有人身穿热辣短旗袍,露出丝袜裤头;有人则脚踩超高跟鞋踉跄前行,却不小心跌倒,扑向镜头。

  看到参赛佳丽们的种种表现,主办方香港无线电视台(TVB)的高层们,不但震惊且震怒。有些人,甚至气愤得大拍桌子。

  江河日下

  衰败至此的“2009港姐大赛”,虽让人失望,但也在公众意料之中。毕竟,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大呼:“香港小姐”已死。这场延续了36年的美丽童话,“鸡肋”味道越来越浓。这几年来,最后胜出的佳丽相貌、名字,随时间流逝多半已被人淡忘。反倒是她们比赛时铺天盖地的绯闻,能让人回味很久。

  当年标准以“德”为先

  2008年“港姐”冠军张舒雅,提起她,人们想到的几乎都是她在参选期间,不顾形象地酒吧买醉,与一男子当街热吻,爱抽烟、脾气臭等花边新闻。然而像这样以负面消息赚得人气,在最初的“香港小姐”选举中,是万万不被允许的。

  1973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的“香港小姐”评选,在一片争议中揭开帷幕,因主办方大胆设置了泳装秀环节,招来了一片骂声,然而这个备受争议的环节却一年年保留下来。这一年,赛前的大热门是娇艳的空中小姐赵雅芝,最后她却只拿了第四名。原因是,当年的选美标准以“德”为先,“容”居其后,佳丽们要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德言工容”。因此,成熟稳重的孙泳恩有幸成为TVB开山“港姐”。

  自1973年孙咏恩后,无线的下几届港姐,夺冠者张玛莉、郑文雅等人都不属于艳光四射的美女,选美时也没有娇嗲的少女味,好像天生就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无线对冠军“贤淑大方”的要求,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评选后,冠军佳丽都要在一年内代表香港出席各种宣传和亲善活动。这就是说,她们的高贵、矜持起码要维持一年。这也就难怪,负面新闻缠身的“08港姐”张舒雅在获胜后,会以疾病缠身为由,拒绝出席各种公益活动。

  “港姐”从辉煌到颓败

  公认最美丽的港姐,还是李嘉欣。1988年那届,她一出场,便被惊为天人,仅靠一张素脸就震撼全场。中葡混血的她家境贫困,小时她妈妈做饭,她要在旁边打伞,因为屋顶会漏雨。能够艳压群芳,凭美貌在“港姐”中夺冠,李嘉欣多少有些运气在。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港姐”评委为避免落下“以貌取人”的口实,都遵循一个原则:冠军是最大方得体的,亚军才最漂亮,季军则是邻家小妹型。比如1983年参选的张曼玉,这个笑起来像猫的少女曾是大热门,有着一流的身材,但最终还是输给了看上去文静的杨雪仪。

  朱玲玲、张曼玉、杨宝玲、李嘉欣、邱淑贞、李婉华这些名字记录了“港姐”最光辉的年代。

  1990年和1991年,“港姐”走完了辉煌时代的最后两步。1992年起,选美因为硬件和软件的原因,连续糊涂了两年,选美盛事由此陷入平淡,不得翻身。

  而“港姐”冠军第一次被人说“丑”,始于1993年的冠军莫可欣。据说,评委成龙对“读了很多书”的莫可欣推崇备至。莫可欣的最后当选,引发了香港传媒关于选美标准的大争议。在意见统一之前,无线的大老板邵逸夫已经用行动抗议,他在一次大型活动中,一改由应届“港姐”冠军陪伴的铁例,而由女艺员曹众搀扶出场。

  到了这个地步,“港姐竞选”真的开始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了。

  难舍的“鸡肋”

  其实,最不想“港姐”颓败下去的,还是香港人自己,尤其是主办方———无线电视台。为了力保收视不失,“港姐”选美逐渐蜕变成花样百出的综艺晚会。尤其是外景拍摄,为了达到“靓”的效果,佳丽们要“上刀山、下火海”。

  “高贵港姐”沦为笑话

  2000年的“港姐”,先在海南岛酷热的沙滩上“加热”,然后去云南高原的雪山上“淬火”,病倒好几个。2001年的“港姐”,在日本的冷风冷雨中拍泳装特辑,冻得涕泪交流。

  在这场“挽救港姐”的战斗中,香港媒体也是功不可没。为了增加话题,制造看点,他们只能挖空心思炮制丑闻。不是盯着佳丽腰间的“猪腩肉”,就是“八字波”,香港小姐“高贵”一说,完全沦为笑话。

  主办方锻炼“港姐”的各种招式,加之媒体的刻薄,让人觉得选美真的需要勇气。素质超群的美女,自然有很多方式出名致富,不用受这种煎熬,所以参选“港姐”的女孩越来越少。“港姐”保卫战,反倒陷入了“越来越丑”的恶性循环。这是“港姐”的痛苦,也是时代的悲哀。

  港人斥“港姐”不争气

  无奈之下,为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早几年,无线电视打破地域界限,出动了到海外招募美女这一招。可海外佳丽由于生活环境、所受教育都很西化,很多人连最基本的中文也不会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香港历史更是一头雾水,每年的问答环节,都笑话百出,有的甚至成了经典段子。例如,一个佳丽回答“香港政府规定市民出门一定要带什么”时,把“身份证”答成“枪”,笑倒一片。一位香港媒体人曾借用古巨基一首歌的歌词调侃:“做只猫、做只狗,不做傻呆呆的‘香港小姐’。”

  其实,香港人对“港姐”的斥责,更多是“怒其不争”。如今的“港姐”评选,几近沦落到年年办,年年骂声一片。可倘若真有一天,“港姐”的桂冠权杖不再传下去,不仅主办方会损失巨额的广告利润,普通公众恐怕也难以接受。

  走过了36年,“港姐”已成了香港人血肉的一部分,和这个城市的脉搏一起跳动。很多见证过其辉煌的人,看到新一轮“港姐”闹剧,总要痛心疾首地说一句:“相见不如怀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