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楼诞生记:与官方合作配比捐赠

2014年01月08日02:21  第一财经日报
邵逸夫(资料图) 邵逸夫(资料图)

  郭晋晖

  20年前,香港大亨邵逸夫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逸夫楼”,向中国一代师生展示了“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教学楼模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逸夫楼”几乎是各大高校学校交流和重大接待活动的首选之地。

  作为一代慈善大家,截至2012年,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在内地捐建了6013个教育支援项目,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等。其中,27个省(市、自治区)的22所大学、66所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6所小学和4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均建有“逸夫楼”,总数达144栋。

  《第一财经日报》得知,邵逸夫基金项目运作方式与一般民间基金会不同,它从一开始就与教育主管部委合作,由教育部提供项目审核和资金分配。近年来邵逸夫基金对内地的捐赠总额稳定在每年2亿港元左右。基金会采取配比捐赠的方式,对于高校要求项目单位确保提供不低于1:3的配套资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内地办学条件的典范。

  与官方合作紧密

  1985年,邵逸夫捐资1000万港元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兴建了中国最早的“逸夫楼”——邵逸夫科学馆。此后到2002年的28年间,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对内地进行的教育捐款共26批,总金额达47.5亿港元,捐赠项目共计6013个。

  本报梳理发现,邵逸夫对内地文教事业的慈善捐赠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受益面广,他捐赠的项目遍布大江南北;其次是除了高校,对基础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早在1992年,他就定向捐赠1.1亿港元,兴建了100所中学和50所小学,对于薄弱的基础教育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根据2007年10月修订的《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邵逸夫基金捐款主要面向国家公办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县级以下(包括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以及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必须经政府立项、专家组评审后方可批准,同时还规定建成后不可营利等要求。

  熊丙奇对记者表示,邵逸夫基金与官方紧密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进行的都是硬件捐赠,这是与教育规划直接相连的,必须由教育部门审批。

  通过教育部门来审批项目实际上也保证了捐建项目不会“短命”。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从2012年开始,邵逸夫基金决定未来内地捐赠向医疗卫生领域倾斜,例如2012年浙江大学又获500万港元兴建邵逸夫医疗与医学研究中心。

  熊丙奇说,邵逸夫基金对内地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启迪是,民间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各司其职,推动教育进步。

  开创配比捐赠先河

  邵逸夫基金在内地教育捐赠的创新之处在于开创了配比捐赠的先河。

  根据管理办法,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做法。基金会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3比例的配套资金。对于基础教育领域,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1:1。

  熊丙奇表示,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通过捐赠调动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善款有更大的受益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邵逸夫早年在香港捐赠逸夫楼的时候就已经采取这种方式,香港特区政府会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共同兴建“逸夫楼”,邵逸夫基金则把这种模式引入中国内地,开创了内地配比捐赠的先河。

  为了适应新形势,2009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当年起,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

(责编: cake)
分享到: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