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今》一剧中,经常有提及与明国的交往,所谓明国,即中国的明朝。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封于朝鲜故事。在中国,“箕子朝鲜”一事由于与西周的关联而被着重记载于史籍,孔子以后这些史籍被选定为儒家经典。在朝鲜韩国方面,记载了“箕子朝鲜”内容的《三国史记》等书编成于11世纪以后,应当是接受了中国儒家的记载而来。这段史实经文化学等多方考证,可
确证为信史。
古代朝鲜历史与中国历史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其间虽国土、政权屡有更迭,但始终与中国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朝韩半岛,举凡礼制、政治制度、经济、科技、艺术、风俗等,均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自新罗、高丽王朝以来,“虽域居海岛,然禀受正朔,遵奉儒学,乐律同和,度量同制”,他们以能够记诵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句或吟咏中国诗歌而自豪。
1392年在明朝的帮助下,李成桂夺得政权,并向明称臣。明太祖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作为国号的开始。明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朝鲜尊明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采用明年号,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至此后700年再无大变更。李成桂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积极输入汉文化,努力发展朝中睦邻关系,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公元1400至1418年在位的李朝第三代国主李芳远是明正式册封的第一位朝鲜国王。李氏朝鲜以新儒学思想为立国之本,李成桂把建立儒学机构放在第一位,以创立一个儒教国家。李朝名臣徐居正尝作诗云:“明皇若问三韩事,文物衣冠上国同。”朝鲜风俗也类似中国,“崇尚信义而笃儒术”、“衣冠制度悉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