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曾俊 作为地震多发地区,日本以“震后重建”为题的电视剧数量不少,剧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也让今天被地震困扰的人类从中获益。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类日剧,学习其中的自强精神。
剧情回放
《阿信》讲述出身贫寒的女孩阿信艰苦奋斗,最终出人头地,成为大超市老板的传奇。父亲毒打、地震毁家、丈夫自杀、长子战死、企业破产,生活总是在阿信看到曙光的时候又让希望瞬间熄灭,但她永不言败,最后获得成功。
《救命病栋24时》第三季以遭受地震灾害之后的东京社会为背景,讲述女医生小岛枫和当年实习时对她冷若冰霜的进藤医生重逢后,同心协力拯救受难患者的故事。
《未满都市》讲述大和与猛在得知幕原市发生地震后,赶去抢救难民。到了灾区,他们发现当地并没有发生地震,而是一块奇特的坠落陨石让整座城市笼罩在巨大的死亡阴影中,20岁以上的大人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只有20岁以下的孩子苟延残喘。于是,一群孩子在饱受死亡威胁后,努力寻找光明的未来。
必胜意志
1983年,日本NHK播出了电视剧《阿信》,讲述了主人公阿信从底层奋斗,艰苦创业的故事。该剧当年在日本创下史上连续剧最高收视率纪录。它也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播放,掀起了一阵日剧风潮。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剧集中充满自强精神,尤其是涉及日本震后重建生活的片段,令人为之动容。
故事中有部分讲述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摧毁了阿信丈夫的生意,阿信面临怀孕、婆媳关系恶劣、营养不良等困难,但她永不言败,坚持开食堂、卖鱼,最终获得成功。在中国,该剧最高也曾创造过80%的收视率。其片头曲《永远相信》中最著名的歌词:“永远相信远方,永远相信梦想……”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一位观众回忆说:“当时很多中国的女性观众为了收看《阿信》做好家务,就准备好擦泪的手绢,端坐在电视机前。”有网友说:“前些年炒得很火的《大长今》和《阿信》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因为长今面对的是人祸,而阿信面对的是天灾。”
科学精神
日版《24》宣传人道精神科学抗灾
2004年,日本政府发布了未来30年东京发生直下型M7级地震几率为70%的消息,《救命病栋24时》第三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中诞生的。剧情特别注重抗灾自救的实用性,充满科学精神。江口洋介和松岛菜菜子的主演为剧集增光。
强调留言电话:在大灾难中,如何帮助幸存者与亲人联系是关键。日本设置了灾害时期专用的留言电话号码。剧中,女孩矶部望由于和父母闹翻,已经两年多没联系了。震后,父亲给女儿大量留言,但矶部望依然音信全无。最后,父亲在东京找到女儿的时候,哭着给了她一巴掌。这时的矶部望终于听到父亲的留言,感动得大哭起来。
宣传重伤者优先:接管医院的进藤命令工作人员对伤员要按顺序进行抢救,重伤者优先,无法治疗的不予治疗,能够自理的轻伤者自救自理,这种做法虽然一开始激起很多求医者的愤怒。但事实教育大家,医生只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
人性光辉
《未满都市》挖掘优秀人性鞭笞丑恶
1997年播出的《未满都市》带有奇幻色彩。全剧色调沉重、灰暗,你能从中深刻解读到在特殊环境下的人性。该剧最大的看点是挖掘弘扬优秀的人性,鞭笞丑陋的嘴脸。剧中讲述城市遭到灾难威胁,满目疮痍,孩子们都在为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而发抖,城市中的成年人犹如一盘散沙。主人公大和凭着勇气和正义感向孩子们灌输永不放弃的信念战胜死神。和孩子们相比,大人们的自私、贪婪不言而喻,带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极力隐瞒灾难,真相大白后,猛在说出了所有孩子们的心声:我不想成为像你们这样的大人。
记者观察
国产灾难剧作尚属“稀有”
去年暑期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吸引了超过2000万的观影人次,这说明灾难影视作品有着极强的观众基础。最新消息显示,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也在筹拍中,相信有了电影版的影响力,电视剧也会获得成功。而中国首部反映“5·12”地震灾后心理重建的电视剧《汶川儿女》计划在“5·12”三周年之际在全国播出,还将制作英文版本到国外发行。
创作这类作品,诚然绕不开民众内心深处的疮疤,但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目前最为首要的是,这种题材要真正被重视起来,而不只是应景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