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二OO五年四月十五日
地点:梅地亚
主持人:邹德江
会议内容:
参加会议的人员:
主持人宣布
中宣部 文艺局副局长 汤恒副局长
广电总局 电视剧司司长 李京胜司长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司副主任 傅思
中央电视台 海外中心主任 王晓
中国传媒大学 马斌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团委书记 卜希霆教授
北京大学 大讲堂主任 刘寿安
海军政治部影视中心主任 著名军旅剧作家 周振天大校
国家科学基金会总评委 北大教授 董学文
北京大学校刊主编 魏国英教授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后 皇甫晓涛
吉林省委宣传部 陈蔷副部长 苏薇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研究员 那邴晨 田子馥
铁路文工团著名作家 沈永年 石林
中国武警文工团著名编剧 康建春 康松广
长春市研究所 著名戏剧理论家 王兆一
吉林出版社主编 孙红军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戏剧评论家 王红萧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新闻系主任 郑亚楠教授
黑龙江省著名喜剧演员兼编剧 魏宝麟
人民杂志社编委会秘书长长务副主编 李文礼
北京金佰翰国际商务会馆董事长 董文惠
首先讲话: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戏剧评论家 王红萧女士
各位专家学者领导们好:
我是一个见到非常好的艺术就激动的人,可以说何庆魁老师这个作品这几天晚上一直天天陪伴着我,而且我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现在网上
和其它媒体没有的艺术特质。你比如说现在何庆魁老师都定位在农民的戏剧家,我觉得如果仅仅停留在农民的这个定位,那么为什么何庆魁老师的的作品能够吸引了那么多的文人,甚至吸引了那么多上层白领和所有的观众,所以我觉得在他的身上有这种大美的艺术,那么这种读者群的广泛和他久久赢得观众的喜爱就是我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作家的身在的创作心里机制,我给何老师定位的一个戏剧的特征我把它叫做间性艺术,就在它集取了许多戏剧特长中间,从而使它有一种非常强的生命力,那么我这个论文的题目是《圣俗之间》,副标题叫,〈从圣水湖畔看间性艺术的生命力〉,可以说讫今为止间性艺术是在西方有的一个名词,在中国当代流行文学中用过,在艺术中用还是第一次.我不是一种杜撰,它是从何庆魁老师的艺术实践中从艺术研究对象中得出的一个鉴定,下面我就阐述论证一下。
宛若当下中国东北农村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圣水湖畔》给我的感觉,可如果在理论上给《圣水湖畔》定位却很难很难,你说它是喜剧却处处流淌着生命的辛酸与艰涩,该剧编剧何庆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力求对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的人生,你说他是大众娱乐文化,却不乏人文关怀和真情涌动,他不是包装的情感而是本真的情感,他不是游戏的虚拟空间而是艺术的真实空间,他不是幻想生活的魔镜而是实际生活的明镜,你说他是农民的故事却牵动着农民之外许许多多中国百姓的神经,你说他是官方文化,却很少有如此主旋律作品这般吸引观众的眼球,《圣水湖畔》你是怎样一种创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哲人庄子与之北游中如是说:“人生天地间蕴含着超越着条条框框的大美。《圣水湖畔》的营造者深潜在北方农民的人生底处,那鲜活的人、鲜活的日子、打造出鲜活的艺术,鲜活的艺术远离规则,人们无法用一种属性鉴定它,因为在它身上蕴涵着诸种品性,我只能从当代文化群中拿来间性这一概念,称《圣水湖畔》为间性艺术。
所谓间性艺术是指它既有此种艺术的品格又有别种艺术的品格,它处在多种艺术的中间地带,它比单一艺术更具生命力,若从美学范畴来说,《圣水湖畔》是喜剧,但不仅仅是喜剧,它超越了喜剧的界域比单纯的喜剧更沉重,人们观看《圣水湖畔》时而捧腹,时而落泪,它兼俱喜剧艺术与悲剧艺术的魅力,它是一种别样的悲喜剧的结合,与西方传统的正剧有别,与西方现代的黑色幽默更不一样,中国东北人的集体无意识里,深藏着苦中求乐的性格,这是一种天然的悲喜剧,是乐感文化的中国大地上资深的尘世超脱,《圣水湖畔》显现了具有如此性格的东北人,憾动了观众心弦的正是剧中人物的境域与观众一样难,甚或比观众还难。然而他们的心态却是那么乐观,那么阳光。苦寒东北造就了东北人乐观豪爽的性格,因为生存的沉重,会压垮悲观的人们,《圣水湖畔》就展现了东北乡村那些平凡的农民,他们总是用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的人生,他们的人格在自已浑然不觉间另人钦佩,如果剧中在展现一下人物的执着追求,人于生存压力,如此戏的结尾不是如此的大团圆,如果现实生活中都难以解决的人生问题不在艺术中解决或许会带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伊莎说:“假如何庆魁写小说就是当代的赵树理,何庆魁是书写当代农民生活情感垫肩的一支铁笔,他的的确确是农民的剧作家,然而众观他的《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心病》、《卖拐》、《卖车》等喜剧小品,并结合自已观看《圣水湖畔》的审美体验,我分明感觉何庆魁既在农民文化中又在农民文化外,他是透过农民的形象书写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从而与观众产生身在的心灵共鸣,如果文人戏剧更注重剧中人,民间戏剧更注重剧外人,那么何庆魁的作品是文人戏剧与民间戏剧的合流,这是其鉴性艺术品格的又一体现。
中国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为在艺术创作中畅导出物说,他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需若乎其内又需出乎其外,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智。
何庆魁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上就做到了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每一个艺术家都象一棵树,一定有他特定的生存土壤,何庆魁的根深深扎在东北黑土地里,实实在在的若乎其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黑土地养育了我,我的根在东北农村,我对东北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村庄再小也是一个群体,那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蕴涵着无尽的创作氧份,给了我灵感和激情,我要把自已的真情才智变成精致的作品奉献给东北乡亲。《圣水湖畔》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展现了圣水岸边湖西村一群纯朴的人,剧中成功的塑造了马莲这一当代李双双似的人物,她敢爱敢恨柔情忍让且开拓进取,她在实现自已未来之梦的保卫土地战中遭遇了丈夫的不信任,村里人的奚落和村长的阴谋,最终这个为自已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的女人,闯过了重重难关,终于种上了万里黄金谷,那隐含辛酸的欢乐情景,感动着观众,本该属于农民的土地呀,戏剧结尾当马莲拿着失而复得的承包土地合同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高产谷种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在何庆魁的笔下,剧中其它人物个个生动鲜活。李乡长、马莲的丈夫韩老实、马莲的侄女马艳华、黄金贵俩口子、大芹俩口子、黄老大俩口子以及黄老三、黄老四、唐会计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大芹公公的形象都别有意味。正是这些鲜活的人上演着一出人生喜剧,正如此剧作者所言:“我是农民出身,踏进写作的门槛后,在回头看看自已的经历我发现我身上已经储备了无穷的资源,我写作主要是写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把这些性格不同的人演绎到一起就是不同的人生,就是戏剧。”何庆魁在农民中间若乎其内故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出乎其外不能从美学视角静观农民,便不会产生大气的精品。
《圣水湖畔》的妙处就是何庆魁将农民的故事提升到用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的人生之美学高度,从而使剧中人也就是农民形象与剧外人也就是各阶层观众在人生的纬度形成共鸣。
与轻飘飘的大众娱乐艺术不同,《圣水湖畔》深浅在实沉沉的黑土文化之中,他关注二十一世纪文化时空中的东北人,他们的人生欲望,人生境欲,人生苦乐以及种种人生问题。可以说何庆魁的作品不乏人文精神,何庆魁曾认为:文化底蕴在基层,基层才有大文化。如果说文化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我们未知生活的一切,诸如感情、关系、记忆、亲情、地位、社群、欲望满足、智力享乐一种终极预感等,这是人类文化应该回归的原有位置,他恰恰在人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圣水湖畔》不泛文化充满人情味,人世间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在大芹父女间表现的致真致切,一个窝囊的父亲,一个厉害的继母,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大芹与父亲的戏与继母的戏很是精彩,大芹公公的存在也是一箭双雕,若从电视剧中的人物关系看,老弱呆傻的大芹公公整日拄着两个棒子随意出入任何一地,寻找着自已喜爱的食物,他给圣水湖边的生活抹上了一套不快的阴影。他也象是一块试精石测探着与他相遇之人的良知。若从电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看,在中国老龄社会中,家有老人的难题总是吸引着观众。
《圣水湖畔》没有绚不可及的空谈人性,他在剧中人物的行为中韵含着作家对人性的思悟,对理想人格的确认。东北女人不是小鸟依人的小姐、太太,这是东北的传统。辽史中记载许多心地宽阔,能文能武的东北女性,她们比男人还男人,她们是女人的骄傲。马莲就是这样的东北农村女人,本该由男人扛起的家庭重担,却压在她的肩上。她为了过上好日子,风风火火的干,她累但她不抱怨,她却不能忍受丈夫往她的人格里揉沙子,她不能轻易原谅丈夫对她的猜忌。马莲与村长黄金贵的冲突体现在土地合同、竞选村长两个大情节中,为了在农田里种上高产谷子,马莲对黄金贵寸步不让,她不接受自已的儿子被即刻从拘留所里放出,和儿子可以当工人的条件,她没有妥协,她绝不放弃土地,她的敢想敢干执着坚定另人难忘。竞选村长的情节又表现出马莲的另一面,善心和宽容,但在此情节中依然显现着马莲争强好胜的性格,她本不想参加竞选,她是感激陈书记为支持村民海选工作报的名,她真心想让黄金贵继续当村长,没成想在竞选大会上却遭到黄金贵的挤兑,她不服输的刚烈性格使她假戏真做,一展自已的才能,竞选结果是村民全票通过。而这时马莲所想到的黄金贵是上届村长,只是输在自已的这块土地的纠纷上,而陈书记如此支持自已致使姐夫落在这步田地,她心里过意不去,她坐上四轮子去找黄金贵,她甘愿在黄金贵的领导下做农业经济人,马莲务实求新,不涂虚名,不落井下石心地宽阔体谅他人,在她身上闪现着当代东北农村女性的人格魅力。马艳华是晴文似的人物,她先生丽质,灵牙厉齿,正直仗义,她追求这一种的坦坦然然的人生。她的喜怒爱憎建立在人类本该俱有的人味之上,她另我们喜爱,她象一面镜子让观众比照自已是否如她一样未抿灭本真的人性,如果说商业味十足的电视剧是梦想型的,幻觉似的,迷醉型的它是让观众在忘却现实,忘却自我,忘却时间中打发时光娱乐消遣,那么真正带有艺术精神的电视剧则与之迥然不同,它不是让人忘记,而是让人确认,观众通过影像确认历史、确认真实、确认人性、确认现实,《圣水湖畔》就是这样的一个电视剧。它留给人们的是二十一世纪初东北乡村,东北人的记忆。
不必悔言《圣水湖畔》是主旋律作品,但它不是空洞概念的主旋律,而是平民生活百姓中奏出的主旋律。何庆魁的创作是结结实实的,他有能力在电视影像空间里真实的营造一个东北圣水岸边的湖西村,那里的一切自自然然,虽说那里是艺术的村庄,但却恍落真实的存在。真实真诚是人们交往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艺术的根本,艺术不管怎么变,真是不变的,只有出自真心,以及由真心感悟创造的作品才能感人。影像与社会的互闻性,是家庭艺术电视剧的特征,电视剧不是空穴来风,它最忌虚假苍白,何庆魁曾把自已的创造经验概括为八个字:真实、生活、人物、巧思。如果一个剧作家不把自已深浅在生活的大海中,那他就没有办法创造出真实的影像世界。世界文学巨匠歌德曾认为作家最需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形象,丰富的细节是作家创作的资源,何庆魁在《圣水湖畔》一剧中,将叙事文本的大情节小情节和细节安排的水道渠成,细腻周密,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源于其身在的生命体验,他说我们搬过二十一次家,我去过很多地方非常了解农民,写他们的生活是我的强项,现在我专门成立了庆魁影视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拍农民题材,我不涉及其它领域,不熟悉的生活再怎么写也不是那么回事,他心中存放着乡间景象,脑海里浮现着村中农人,他知道农民最关心什么,而农民的关心恰恰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碰上,《圣水湖畔》不是苍白生硬的土解证实,不是虚假的伪艺术。它是真实言说,今日文化时空中东北农民的生存故事。而农民生活本身离不开政治,难怪中央电视台审片专家评价此剧为近年来农村题材难得一见的精品。
《圣水湖畔》在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营造上也有自已独特的追求,对于剧中的人物设计既可从电视剧上面进行分析又可从二人转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先从电视叙事学的视角对《圣水湖畔》进行符号矩阵解读。
在《圣水湖畔》里剧中马莲处于符号矩阵中的X位置,自小生长在农村的高秀敏把这个农村女人的朴实、率真、执着表现得可圈可点,她是中国市场经济向新农村的新女性,她在个人制富欲望被泯灭的岁里度过了前半生,穷了半辈子,可算赶上了好时候她想做点事,她一门心思要种高产谷子,她的理想是做农民经济人,这原本毫无错误的选择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符号矩阵中的反X位置,是村长黄金贵,他也抱着把湖西村富起来的愿望招商引资,他要在马莲的承包地上建立度假村,符号非X的位置是马莲的丈夫韩老实,他不是马莲的同路人也不是马莲的对立面,但他已自已的理由交出了土地承包合同,无意间成全了反X,使买回谷种的马莲失去了土地,符号矩阵中非反X位置是陈书记,他是X的神圣帮手,其实他是国家政策的化身,透过这一符号矩阵分析我们发现,《圣水湖畔》的戏剧冲突不是彼此双方的直来直去,也不是反方恶意无理的干涉正方,他冲出了过去正方是好人,反方是坏人的戏剧模式,他展现的是好人与好人的对质,是一块土地上两种致富选择的冲突,在当下中国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存在生存选择中,都为心中的幸福梦想拼尽全力,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发展,个人有个人的理由,不同的理由形成了深在的碰撞,如果说以往反映农村的电视剧是致富就好,那么《圣水湖畔》则在致富上更深入,他思考的是哪种致富更是农村的未来,土地不该放弃粮食,《圣水湖畔》的符号矩阵以明显显现,农民不再怕官,马莲和村长是平等的,农民的靠山不再是包青天,不再是人情关系,不再是三亲六故,农民的神圣帮手是国家政策,在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此剧的人物关系设制是非常成功的作家作品,如果仅仅如此也未尝不可,然而此剧没有局限在一种艺术模式里,他在人物关系的安排上还截取了民间戏剧资源,蕴涵着土野艺术东北二人转在男女组合方面的张力,何庆魁深爱二人转艺术的真谛,他的聪明之处是能把东北二人转的精髓活用到电视剧创作中,如果说东北二人转是从生活到艺术,那么何庆魁又把二人转还原与生活。黄老四与马艳华的男女组合简直就是东北二人转的一副架,俏的女人与丑的男人,二人在一起就有戏,观众愿意看二人之间在一起的表情与对话行动,以及那难忘的细节擀面杖。马莲与农业经济人唐喜晚上写竞标书的片段简直就是二人小品,咱们土豆子一斤才卖三毛钱,人家麦当娜家切成条过油就能卖到三十元钱一斤,这是马莲在竞标书中设计的语言,忍人发笑,另人开怀。在当下绚人眼目的大众文化艺术中,农村电视剧的创作难处,在于它先天就缺少都市剧的许多娱乐性因素,何庆魁集取娱乐性极强的二人传小品艺术之长,并敢于启用从二人转小品中转过来的演员,从而为农村剧打上了民间艺术印痕,在农村剧中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我这一生中最享受的时刻,就是我设计的台词被大家传出去的那一刻”,何庆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先锋当代流行文化学家菲斯克试图对文本中话语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进行精确的说明,他认为一个文本的话语要想流行必须寓意适合读者的体验,语言的功夫不仅仅在语言本身,更在于作家对大众社会体验的揣摩,功夫在戏外。何庆魁在小品中创作的台词曾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象“缘份”、“忽悠”以及“同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等等。在《圣水湖畔》这部电视剧中,何庆魁的台词是颇见功力的,他即符合人物性格又让观众听起来有趣,即有东北语言特色又让南北观众都听得懂,即是原生态的感性语言又是电视剧文本中的艺术语言。何庆魁基本不用生僻的只有东北人才懂的方言,而是用东北普通话,东北大实话完成剧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完成电视剧的文本话语与电视剧外观众的交流,马莲担心春山与妻子离婚,他把去化肥厂上班的招工表交给春山,大芹二芹甚是不满,马莲说“不的话,这家人家就散烟了”。用散烟表述离婚,生动形象,对观众来说又是陌生化语言,听起来新鲜,让人揣摩离婚的凄凉,人气的消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些日子你还到我那赊饼干,眼下我就到你这吃饭了”,韩老实的话中揉入了谚语,把个人境遇与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大实话中耐人寻味。“不好使”这是远近闻名的厉害人马艳华爱说的话,她的意思就是不行,而不行是东南西北通用的一名话,马艳华的台词若用“不行”代替“不好使”就丧失了马艳华的个性,消泯了东北人的话语风格,二芹台词的魅力不仅在于说什么,而且还在于怎么说,二芹是剧中最带有现代东北女孩,又是家中的老闺女,所以她说起话来带有自娇的老小味道,令人感觉电视剧的虚拟空间是如此真实,马莲家不是一个捏造的组合而是一个真实的一家人。
《圣水湖畔》的影像视觉语言也具有独特的追求,剧中的空镜头颇有诗味,那自然的生机,湖水的灵动,田野的旷远,绿色的惬意,云天的淡泊,令喧闹的繁忙都市中人,心向往之,倘若是一个长期远离自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不会透出如此清新自然的芳香和气息,据央视统计,《圣水湖畔》的收视率是很高的,它的成功没有依赖视觉的盛宴,没有仰仗明星大腕的汇粹,它是东北生活厚土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它是自然的艺术,浑朴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不可能仅仅属于某一种类型,因为一种类型样式无法深刻传载社会人生那么多复杂的内涵,至于此我们说《圣水湖畔》是间性艺术,它不仅仅是喜剧,它还具有悲剧味道。它不仅仅言说东北农民的故事,它还透过农民书写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它不仅仅是大众娱乐艺术,它还具有文人艺术的品味,它不仅仅是作家创作的电视剧,它还蕴含着东北民间戏剧的精神,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文本,它是由实实在在生活中剥离不开的政治命脉显现的主旋律,可以说在《圣水湖畔》荡漾着诸多艺术品格,它怎能不比单一艺术更具有生命力呢?做为间性艺术的《圣水湖畔》冲破了程式化、概念化的思维模式,没有拘泥在固定不变的文本样式里,没有陷进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是向生活敞开的艺术。谢谢!
长春市研究所 著名戏剧理论家 王兆一先生:
三方面问题:一是这部戏的主题思想,戏的价值
从政治上看,何庆魁我们二十年前就认识,他写的拉场戏,二人转在吉林省多次获奖。大家都知道现在二人转《老汉背妻》,这就是何庆魁的首创,原来是秧歌里的表演,现在他把它嫁接在二人转单出头里,一个人演两人,而且现在轰动全国。何庆魁从二人转到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他的一个里程碑。从小品到电视剧,《圣水湖畔》是他的一个飞跃,他不仅驾驭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而且还落实到农村,主题选的非常好。戏里给农民怎样发家致富,农村怎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他在戏里写的很充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在剧中都接触了。我觉得何庆魁不是一般的作家,他当过农民,打过渔,参过军,当过大队的干部,另外还领着民间艺术团唱二人转,所以他既懂得艺术又懂得观众,还懂得中央的政策,还知道农民的问题,只有他这样的一个作家才能写出《圣水湖畔》来。
二、剧中的演职员我都非常熟悉,与他们二十年前比他们都有了飞跃。高秀敏的表演不管是小品和电视剧对她来说都是一个飞跃。
三、这个戏的弱点,关于绿帽子的问题渲染的太厉害,没有这个绿帽子一样可以把矛盾误会表现出来。还有唐喜的老婆出现的太突然,因为刚开始没有伏笔,如果早一些出现在湖西村与唐喜就不会显的突然了。
还有就是东北的土话有点多,再以后写作上应把地方话加点艺术处理,让大多数南北观众都听得懂。再有就是何庆魁把满族和蒙族的东西融合到一起在剧里展现出来我是非常喜欢的。
中宣部 文艺局副局长 汤恒副局长讲话:
应该说这部电视剧反映的题材涉取的生活面是非常重要的题目,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比较快,我国的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滥用、破坏之间矛盾是非常尖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这个矛盾是日益突出,矿产、油气等这些自然开发资源要占用大量土地,大量国土占用如土木工程合理利用,非农的利用对农民土地的占用很多,有好多地方搞开发区,又圈地等,农民看着又种不了地,这里存在不少问题,而《圣土湖畔》这部电视剧直接说明了社会现实、社会生活,很突出的一部电视剧。本剧主要是通过土地来展开一些矛盾纠葛,表现了当地农村干部与群众面临问题所做出的艰难的抉择和其中的喜怒哀乐。这部剧应该说是紧扣当前农村现实,紧紧抓住农民群众也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时代同行与群众同心的一部电视剧,是一部内容鲜活个性鲜明的电视剧。透过这部电视剧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真诚的震憾。
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表现上没有加多少修饰的农村场景,比方说房屋、自然生活场景,地形地貌等,这都是比较自然的东北农村。
所启用的演员也大多是业余的,但就是专业演员也都立足于本真本色的农民方向靠近,追求影视拍摄的真实。在内容上也是比较逼真的,对于人物内心活动都能活生生的表现出来。矛盾在斗争尖锐到白热化程度时怎么解决?他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观念上的以至于在行动上在利益上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这部电视剧在处理上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在处理生活逼真追求和生活希望理想这个方面应该说是把握好几个关系,在创作上也应该有几个基本的东西。
第一点,我想最重要的比较鲜明的一点应该是中央的一号文件精神。在文艺创作当中一说到反映政策,人们就会想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前,人们会有另外的一些想法,我想指导我们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政策也是来自于实践的,来自于广大农村群众实践的,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的,特别是在我们新时期形势底下,我们的文艺创作由中央的政策来指导来把握,这样的话,这样的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错宗复杂,我们中央对农村的问题可谓是高瞻远瞩,由这样的政策来把握的话,来做依据的话,我想可能就会把它驾驭好。
第二点,处理这几个关系前面我已经讲到了,一个是用和怎么用的问题这个矛盾,还有就是真实和生活、希望和理想,处理好这几个的矛盾我想要把握好对现实主义方法的遵从,应该说这部电视剧是对现实主义的遵从,对艺术规律遵从,对观众愿望的理想的遵从,从生活的逻辑出发,去把握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当中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就是它在前进,就是农业在前进,农村在前进,农民在前进,这是我们这个当代中国三农的一个主流。去展示在关东农村大地这个美好的明天美好的未来。
第三点,我想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在这部电视剧当中特别明显表现出来创作者对生活在关东农村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发生在那块热土上的精彩故事的无比喜欢,是作者创作者们在思想、情感、立场上对表现对象的衷诚真诚,如果没有这些我想可能要塑造那些个形象要去由衷的写他们,很难把他们写的透、写的实、写的好。同时通过这部电视剧人们还能感受到电视剧当中的主人公们所表现的这些对象,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活力,性格的魅力,评价一部文艺作品,有没有塑造出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在当前的文艺创作实践当中,各种各样的创作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有的并不以此为追求,但是这部电视剧它是往写人物性格是往这方面努力,往这方面探索,往这方面深入,往这方面下劲的一部电视剧。象马莲,黄金贵,韩老实,李乡长,这些人物,象我做为观众看了之后,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特别象马莲这个人物性格,她的主调是积极昂扬向上的,突出的也是这么一个人物。在文艺创作中写人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写马莲这个人物性格,泼辣、执着、直率,这都是她这个人物的一个侧面,如果没有这些侧面,马莲这个人物很难立起来,同时象黄金贵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这个人的聪明确实是东北人的那种聪明智慧,他的特点,他有许多想法,但是他的这种想法肯定和浙江农村村长不一样的,浙江村长他的聪明是闷在肚子里的,这个聪明要表现在外在的,同时象这个韩老实、李乡长这些人物我就不细做分析了,确实这部电视剧往这方面探索比较有活力,比较有性格特点,比较有性格魅力。
同时我感觉到这部电视剧在细节上还会提出一些意见,一个是要描写生活有丰富性,他要有好多层次,要有好多层面,要有好多场景,我想有好多场景是可以简洁一点的,特别是展示农村生活,有些个别的生活习俗、风俗语言各方面,对我们今天的审美、照顾全国这些方面来讲,应该是有点压缩的。特别展示农民落后这一点,同时有些个别的小情节有些东西不宜渲染过度,艺术上的含蓄性和东北的率直这个中间还可以兼容一点,这两个感受。
最后我想讲的是写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两年在电视台和各个方面的努力之下,创作了一个往上走的趋势,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我们国家现在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能不能建成小康社会,很大的一个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国家搞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农民一方面经济要搞上去,另外一方面,能够把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各个方面也要搞上去,由于我们现代传媒大量都在城市里,我们现代精神文化生产基地也都在一些特大的城市里,所以我们这些从事精神文化生产的同志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群众写出更多更好的节目,确实反映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思想情感这样一些作品,我想把农民的问题,农民的生活表现的更透彻,同时也利于我们城里工作的同志们更好的了解“三农”,更好的理解“三农”,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建设我们和谐社会一起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一方面满足我们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加强沟通理解起到更好的作用。
广电总局 电视剧司司长 李京胜司长
这部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观众反映非常好,收视率也非常高,电视剧界也给予好评,有关部门也比较重视,今天大家在这里开研讨会要研讨一下这部剧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何在很有意义,今天我们广电总局对这影视创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大力支持、扶持现实题材主旋律的影视剧创作,力争让今年的荧屏现实题材成为收视热点成为影视精品。
我觉得《圣水湖畔》的播出确实是为我们这项重点工作提供了一部好作品,央视刚刚播出之后,其它卫视也紧跟播出,从这点来看,在市场上也看好这部剧。这样一部描写东北地域的、描写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会收到跨地域的、收到跨人群的收视效果,我个人认为也有这么五条:
第一点,这部剧的主题意义非常重大,有人说他这是一部轻喜剧,其实他一点都不轻,并且还非常厚重,非常重大,就是因为他表现了当代农村发展当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土地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农村的建设问题,农民怎么奔小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的问题,不但不轻而且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正式因为有这样一个主题支撑,这部剧才会显得厚重和扎实。
第二点,这个故事切近生活,他要表现这个主题就象何庆魁老师他在文章中讲到的,他在写这部戏的时候,他把中央台的新闻频道始终开着,然后一听到农村、农民、土地的时候,他立刻敏感起来,这说明他创作这部剧的时候他就有这样的立意,但是在表现的过程中,非常切近生活,他不是演绎这个概念,不是去图解这个政策,不是用现成的模式来告诉观众农民、农村土地怎么重要,他是用生活中非常真实的故事、人物和细节,把这样一个主题演绎的淋漓尽致,让大家观赏起来既受教育又受到这种娱乐。
第三点,人物平凡普通。《圣水湖畔》里的人物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甚至平凡的有些语言可能低俗了一点,但这种平凡相对于我们古装剧里的明君贤相那些忠臣孝子相对于我们都市剧里的白领丽人和青春偶像,观众对这些人物这种平凡的接受,对他们这种平凡的展现、理解响往和享受确实使这部剧增添魅力的重要原因。他表现普通人这种生活本色,生活的底蕴,真实的生活和目的,我觉得平凡和普通是这部剧人物最动人的魅力,也是大家喜欢这部戏的原因。
第四点,语言非常幽默和风趣,也是这部戏的特色,庆魁老师以语言特色见长,语言是赢得观众的一个亮点,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五点,表演自然和生动,演农民、写农民,怎么写是一个问题,怎么演也是一个问题,有些戏写的农民不大象个农民,伸出手来是莲花指,锄地的时候是杨柳腰,那不是农民。而这部戏里的演员都是农民,而且是真真切切朴朴实实,表演得非常自然,非常朴素,你感觉不到他们是演员,以为他们就是生活当中的真正的农民。
这五个特点是部戏取得市场和社会这两个效益固有的五个特点和原因,吉林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吉林也是农村电视题材生产的,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省份,这部剧又继续发挥了吉林电视剧的特长和优势,表现普通生活,表现农村,即有本省特色又有本省优势,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态度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热播,使我们的主旋律现实题材的创作使农村题材的创作从此能够得到借鉴和启发,能够让这类创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能够有更多的精品力作。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研究员 田子馥
这部作品不仅是主题积极,人物鲜活,而且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而且是以崭新的生活场景、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东北农村朝气蓬勃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说反映了农民的新的觉醒,这部电视剧成功之处不但和党的政策相对应,而且做为艺术,是不是在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情节,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象生活的某一个地方,而在看典型环境中塑造的人物是不是真实,这部戏成功之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敢于写冲突;最近时期一些人不主张写冲突,主要写误会就可以了,所以一些剧就很少有真正的戏剧冲突,我觉的这部剧成功之处在于深刻反映了社会冲突,冲突在于两种生存观念的冲突,一种生活观念以黄氏四兄弟为代表,他们的生存观念是原始的农村生存观念,而且是带有家族性质的观念,所以极力让黄金贵当上村长,当上村长一荣即荣,一损皆损,当上村长就感到荣耀,不当村长就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样的生存状态应该有很典型的意义的。中国是具有四千余年的封建国家,封建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在农村带有普遍性,这种观念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种沉重的观念,宗族势力不铲除的化,想前进一步很困难。和他对立面的是马莲,她是另一种生存观,在农村她代表了一种先进生产力的新的生存观,她不靠权势,靠自已人的努力,靠人的奋斗。马莲靠自已的奔波不仅保护了耕地,而且还种上了种子,以色列有句名言,一个优良的种子可以拯救一个民族,一个优良的品种可以富裕一个国家。这个品种不是优良,种子不是优良,农业开发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戏抓到了根本,抓到了几点了,抓到了要害。何庆魁老师抓到了这几点,做农业产业化,本着科学种田的方式来搞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生存观代表了新时代的农民。
这部戏成功的塑造了几个人物,其中最典型的说到马莲这个人物,报刊说马莲是一个当代的李双双,我觉得说的不贴切也是不科学的,马莲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作家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描写她,一个侧面是坚持土地,她执着的精神顽强的争斗,终于取得乡党委书记的支持。另一个侧面是她有忍辱负重的侧面。她对于谣言,处理的大度,即有忍让又有宽容的一方面,用事实征服了对立面。还有她心地善良,对于弱者给予帮助,当她被选中当了村长时,她又让给了黄金贵,表明她不看重权势,不依靠权势,做经济人为村里谋福利。所以这个人物是新时代的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所以她不是李双双。
所以这部戏成功的写出了两种观念之争,是非常可贵的,成功的地方在这儿,另人回味的地也是在这儿。马莲的农民力量看出了中国农民的希望,所以这部剧收视率很高跟这方面有关系。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研究员 那邴晨
第一说收视率,看过《圣水湖畔》之后,我家人有种失落感,说今后看什么呢?另外我也听到一些人对此剧的好评,我认为庆魁老师提到的八个字现在不是原则了,几乎成了法则了,创作离开这八个字就不好办了,这部戏人物的底蕴都是非常深厚的,忘情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部剧就体现出来了。此剧是反映了农村的人、农村的事,反映了农民的情农民的趣,我感觉这点非常重要。
再一点这剧成功之处在于有个强力集团。剧本、音乐、演员、导演、舞美都非常好。
最后一点这部剧不在是一号文件,就十六大以后,国家的建设大计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条他比较符合,无论是生存观念的更新,还是生产机制的调整,都是围绕着“连年有余,国泰民安”,这就是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这就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这也就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这部剧都爱看,都让我问问庆魁老师还写不写续集,他说要写农民的科学发展观,另人很兴奋。
何庆魁老师说:《圣水湖畔》剧在央视收视率的平均点数是5.8,结尾这几集没测试出来,可能还会再高些,在黑龙江最高到了24点,平均14.03,创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段在哈尔滨的一个至高点,市场份额占了31.05%,哈尔滨大小一共有三十多个台,这也是创一个新高峰。
我是黑土地的儿子也是农民的儿子,2004年的一号文件确实打动了我,我很吃惊,中国占全世界耕地的7%,确养活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创造奇迹,还要把这奇迹扩大,还要奔小康,我就突然感觉到作者要利用这个电视荧屏,它是通向千家万户的窗口,国家就这么点地养活这么多人,还让他奔小康,应该让人们通过看这部剧,脑袋要崩紧一根弦那就是粮食安全意识问题,所以觉得自已有这个责任。
央视黄金时段有一个净化荧屏的强调,当时我就猜测这可能需要代表中国形象的、中国文化品味的人的品味,打造这部剧时没有吸烟镜头、没有赌博镜头,而且绿色。片头片尾歌我和杨柏森精心策划的,“松嫩两条江,守护着这片净土”龙头,后边还有是片尾“你醒醒吧,别睡了,鸡叫了天亮了”凤尾,打造精品你得给镶个金边龙头、凤尾,真是处于这种心情献给观众、献给黄金频道,然后我们拍片的时候是口号,现在说起来让制片、同行笑话“不惜成本,打造精品”。人家问我你靠什么挣钱,我说我靠我的艺术质量挣钱,二十集的本子最后做后期到三十集,情节拖,你失去的是观众,你失去的是市场,那就是走向自我毁灭的路线,当大家认可后听说庆魁影视又出新片了,那不用问准能好看。我为什么要惜成本呢?我不能慢待工作人员和演员,所以我让大家放心和小心,放心的是我不会亏待大家,小心是演员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明星。所以当戏拍完后,大家都不愿意散,我们剧组每顿都有鱼吃而且是我用休息时间给他们去打,这部精品就这个打造出来的。今天我希望这么多专家给我理论上的认可,这么多年来我就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农民见到我说老何整得挺好,挺有意思这是农民话,我就希望得到理论上的支持,一是要支授我授助我,二是斧正我,我还差在哪?还哪地方需要提高给我点拨一下。我给赵本山写剧本就养成这个习惯,我跟赵本山公开叫板,你是杀人不眨眼的将军,我就是不怕死的和尚,我就不怕改本,好剧本是改出来的,你挑出毛病,比如小品一天一个稿,一天一个稿,一直到直播,我就不怕改,有时候高秀敏说:“老何你记记,赵本山说的很多,他想法也很多”,我说“不用,不用,脑袋一过筛子有用的都留下没用的他说了也白说”,他们去睡觉,第二天醒的时候到床头拿剧本一看,赵本山他是个不夸人的一个大腕,从来不夸别人哪样好,但是他夸我,“每次拿出本子来,都会比想像的要好。”我就是想求教理论界对我进行支持、扶持和斧正,所以在这召开理论作品研讨会,吉林省省委宣传部联合制片方领导也来了,陈部长也来了,支持我理论界的学习,今天是我一生中我最难忘的一天,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也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我今天同时上了北大、清华、传媒大学、黑大、东北师范大学,我在这么多所大学上学,我今天当学生听老师们说。
北京大学 大讲堂主任 刘寿安
我不太喜欢看电视剧,但对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但却没有看全,有两个原因,客观原因是吸引我,另外一个原因我是吉林人,我有一种怀乡的感觉吸引了我,这剧好才会让我坐在这儿,写的不好我也不会看的。
我是搞文学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干净,虽然这个词已经很少有人用了,我说的这个干净是美学意义上的纯净。我想探讨的是何庆魁作品和电视剧的一种美学的追求,看过剧以后眼睛是很净化的,同时又受情感上和思想上鼓舞的东西,这是潜在的一种干净,剧中没有吸烟的,也不赌博,整个色彩也比较生态化,当然太生态化,太湖光山色了也有另一面的郊果,但整体印象我觉得很深的。通过这部剧它透出别的剧所没有的一种特有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生活的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的信息。这也是这部剧让千千万万个观众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那么刚才大家说他不是轻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间性的东西这个意见是对的,但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渴望和想法的话,我认为这个剧确实写的是矛盾,这个矛盾还得写得更激烈、强烈一些,因为我想农村的三农问题不能够归结于好人和好人简单的不同的生活观带来的一种纠葛矛盾冲突,我认为还会比这更多的社会成份,甚至包括政治成份,如果深入的结合实际的话,现在要改造党内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也是农村之所以这些年来三农解决不好的因素,我认为冲突要深化,因为实际上他要把丑恶的东西展示给人看博得人们一笑,把有阶值的东西给人看,让人感到有一种怜悯同情,这些东西他是一种手法,要想真正的深入生活,接近现实,还应该有更多的真实。
第三问题,语言确实很有魅力和很有特点,也比较原滋原味,我认为语言可以再提升,整个把他文学化和艺术化,或者说再把他更纯粹化、更精练化,过份的原装,对我这种人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思乡的东西和想怀旧,想童年,但对于我周边的人他们不一定有趣味感,所以我觉得这语言要保持这种风格,应该再做一些提升。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皇甫晓涛
我发言的题目是:多重边缘的突破与探索
从乡土到本土,从根缘到中心一个探索与尝试,那么这个尝试是很大胆的,人说惊讶产生哲学,我和何老师没有见过面也不认识,这样有距离感,这样谈起来会更好一些,跟高老师也没见过面。
刚刚开始看《圣水湖畔》还未看完,以前看东北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看的多一些,开始很喜欢,后来担心,直到马大帅第二部,因为他已经引起了关注,引起了进入主流媒体,从乡土的文化进入媒体语言,它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它向何处去,它能不能做的更好,会不会把自已做砸了?他已经打造了一个很好的东西,所以我说多重边缘的突破是需要探索的,由很少的喜剧因素,从二人转、小品的喜剧因素扩展到电视剧,这是一种媒体语言的尝试,电视剧用这种喜剧的语言,喜剧的艺术来反映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和很敏感的政策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我觉得也是一种勇气,不容易把他们结合的很好。我想何老师在这里看到了调动了生活的积累,思考现实的问题,追求美的境界,表达了一定的文化功力,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东北系列的片,我们看到的是何老师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一个文化公司,又是一个媒体,用的是电视的这种媒体语言,文化产业,何老师关注的方面比较多,不光是文本,由作家写,公司做主体,利用电视这种媒体表达乡土的情节来破解和探索国家的政策问题这种组合,我们需要探索的东西我觉得他是继续往下发展,东北还能刮几天和怎么刮?继续往前走,走向预热,是走向市场,还是走向文化,走向本土,或者是一种组合。怎么样组合,大家都有一种担忧和期待,我说它是从多重边缘的一种探索。
首先它是从东北乡土来探索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东西,就是电视的符号,序列的语言和这个片子,我不知道何老师是不是有这样的主观的想法,向深走的时候,确实有从东北乡土来探索传统文化,我们在座上溯到三代差不多都能追溯到农村的乡土上,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大国,农村文化的大的国度,用我们的理论语言来说,它有三个轴心时代,夏、商、周农业文明的渊源,汉唐文化农业文明的本土性,我们研究的是满汉文化同构了中华性,为什么大家对东北很感兴趣,在这里有一种一个是片中有原生的美同时又有原形的情结,东北这个地方看来它处于个边缘,实质上包括北京的文化,这是种满汉文化的融合,它同构了中华性,何老师希望和我们理论界、学术界多交流,他有自觉的意识和状态,我想他会把握的更从容一些,更超脱,更好一些。
第二点,是从民俗文化到媒体文化。何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跨度,民俗文化是夏、商、周上三代的口传文化,从传播来说,后来经历了史记、汉书以来的书写文本到现在的新的时代媒体语言,这个跨度很大,农村的口传文化和今天的媒体语言组合刚才几位老师谈的也很细,在追求自然美、民俗美、语言美的同时不离开的它乡土性和本土性的关怀,这就是个难度,批评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创作出来、表演出来很有难度的,初步来说收视率很高又能够有主流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但就向前走,在向更大的境界打开的时候,在有些功力上再多做些努力,我觉得会处理的更好。
第三点,从主角戏到非主角戏这个跨度和探索,例如一提到东北戏大家就会想到赵本山,而这部戏没有赵本山,也取得了这样好的收视效果,从戏剧的行话讲人活戏,或戏立人,它需要更大的创作探索和探新的东西,难度也会更大一些,从文化产业上来说叫形象经济。你比如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系,我们最近正研究这个课题,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用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动用了全国的财力和物力甚至也动用了很多大腕,在这一个十几亿的人文大国,在这一刹那寂静下来,倾听这个声音,当然我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了,觉得这个东西不再是那个结构,它向何处去,它在向哪里走,从文化角度来说,说到底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清华文化产业正在研究的这个问题,探讨这个案例,它只是一个形象性的民族工程,还不是形象经济,它不象好莱坞大片《哈里 波特》,形象经济是有投入有产出的,有巨大产出的,有符号经济的效应,形象经济的产业链,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只是走到了形象工程为止,就没在向下走,这里面有许多文化产业要素的东西,很有意思。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象《哈里 波特》能引起这么大的影响,其实美国人的想象力也不是很丰富的,因为它的文化符号没有我们这么丰富,何老师你在做乡土的语言、乡土的文学表现的时候,在进入媒体语言之后,我希望能尽量调动一些更丰富的乡土的符号,所以现在一种比量就是一种符号的比量,看谁的信息量大,象《哈里 波特》很简单,它从这个山飞到那个山就由冬天变成夏天,其实在我国从东北要飞到海南就是从冬天到夏天,想象力很丰富,但情节就会很吸引人很新奇。
第四点,《圣水湖畔》电视媒体的语言和载体从文化传播到文化产业,从创作到生产,这里有值得思考的成功的因素和有更多的领域可以突破的空间和地方,这里涉及时代敏感的问题实际很多,土地问题、女权问题、民主问题、生态问题、文化问题很丰富的,而且做为一个媒体的主流语言和乡土的情节内容,它第一次站出来为土地说话、为农民说话、为女性说话,中国处在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状态之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有,而且我们随着国家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前些年我们觉得发展不够,那么发展,现在中国用了世界七分之一的淡水,将近四分之一的钢材,五分之一的电,六分之一的煤气,中国为什么提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继续这样走下去,用不了几年全世界的能源和资源都供给中国都不够用,所以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做一个调整。所以国家前一阵钢现代化一个探索过程,那么煤多了砍,耕地要退耕,隔了不久突然发现煤没有,电紧缺是因为煤,然后煤价一下提上来,压力大,各煤矿超负荷生产,就象拖拉机上了高速公路,矿难就不断出现。土地问题也是这样,农民的根本是土地,土地就象刚才司长所说的土地我们前些年好多老板买项目买了土地搁那也不种,农民也没人替他说话,这个问题我觉得何老师抓住了一个很尖锐很敏感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的艺术情境中把它表达出来,可以说全世界经济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它在大商业的扩张时期主要矛盾是产业和资源的矛盾,这里面不仅它表现了一定的乡土的东西,因为矛盾也曾经产生世界范围的地域冲突、宗教冲突、金融危机,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我觉得这电视片眼亮,它的视野视觉,它为了表现根本农民土地关怀的东西,他站到了全球信息背景这个状态之下,在关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