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北京冠华盛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四川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由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创作摄制的,反映海军码头俱乐部文化建设现实生活题材的21集电视轻喜剧《水兵俱乐部》,于2005年5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19点55分,每晚两集与广大的电视观众和海军官兵们见面了。这部电视轻喜剧不同于以往的像《炊事班的故事》、《候车室的故事》、《我爱我家》等等那样的室内情景喜剧,而是一部在码头俱乐部实景当中实实在在拍摄完成的,是在每集46分钟时间里
讲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喜剧故事。同时,这部轻喜剧不是加以“灌装笑声”的小品剧,而是从表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幽默诙谐的人和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笑声,以及运用摄制技巧上的优势,给观众在声画视听感受上强烈表现出来的诙谐喜剧色彩中,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笑声。因此,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创作拍摄的这部与众不同的电视轻喜剧,可以说是全军首部当代军事题材长篇电视轻喜剧,也是他们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
《水兵俱乐部》的外景戏是2004年9月中旬至11月底在气候宜人、山水秀丽的海军军港城市——旅顺拍摄完成的。在海军军港,由海军电视艺术中心到这里来拍反映海军题材的电视剧,又是反映水兵码头俱乐部的现实生活,还要迎来送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影视喜剧名星和著名影视剧演员,可以说这部喜剧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不仅给平静的旅顺带来了人们热点议论的话题,而且还给军港平添了喜乐的气氛和热闹的场面,剧组在拍摄中自然也就一帆风顺。其中巧合的事儿,有趣的事儿比比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一 天公作美
首先剧组在旅顺拍摄是占定了天时。按拍摄计划,也为图个吉利,剧组确定了2004年9月18日上午9点18分在旅顺军港码头上举行开机仪式,同时还将正式开机拍摄一场“俱乐部全体演员齐上阵,为舰艇官兵送文化器材”的大场面戏。至时,军港码头将有多艘海军军舰挂满旗和横幅,作为开机仪式的背景停靠在码头,码头上还有几十面彩旗迎风飘场,以烘托场面气氛……。开机仪式和拍摄方案已经确定,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可谁知就在9月17日晚上8点,旅顺上空普降大雨,到了半夜雨还未停。18号上午开机仪式能不能如期如地举行,能不能正常开机拍第一场大戏,一时成了中心领导和剧组主创、制片部门担心的事儿。虽然剧组领导小组马上连夜召开了主创人员紧急会议,研究预案并作了相应的准备,但大家还是祈盼着第二天“老天爷”能给个“好脸”。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雨停了,真是天公作美,旅顺军港上空阴云瞬散,睛空万里,好一个阳光明媚的大晴天。美术制景部门立即按原计划布置场景,演员马上化妆服装准备,拍摄人员设备器材迅速就位,官兵们着装整齐地在甲板上站坡,参加开机仪式的各方领导也准时进场在码头上等候……。上午9点18分,21集电视轻喜剧《水兵俱乐部》在大家倒计时的口号声中准时开机!霎时,鞭炮齐鸣,响彻天空——。
无独有偶,剧组第一次乘军舰出海拍摄的前一天,气象报道海上有4-5级风。俗话说,无风三尺浪,这要是有4-5级风,那海面上还不知要有多大的风浪。出海拍不拍?一道难题又摆在了剧组的面前。按规定,军舰的出海计划是经海军作战部门批准的,可一旦批准了出海时间,在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是不能更改的,要是不拍就等于作废了一个出海航次,再拍,就要重新申请军舰出海计划。剧组决定不能轻易放弃这次的出海拍摄计划,哪怕是拍舰艇在风浪中航行的镜头也是珍贵有用的。出海这天的一大早,为了保障出海拍摄的安全和顺利,剧组和军舰上的安全员对上舰的剧组人员作了安全动员;支队也派出领导随舰出海“保驾护航”, 并做了周密的组织计划和拍摄方案。于舰长是从南海舰队驱逐舰上刚调到旅顺担任护卫舰舰长的,他是第一次带剧组人员出海拍摄,从他那严肃的表情当中可以看出他自身也并不轻松。在3-4级风中,剧组拍完了军舰在码头的离靠镜头后,威武地驶离军港,向大海深处航行而去——。说来也巧了,军舰航行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大家被眼前的大海风平浪静,波光潾潾,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大睛天所惊叹了,“天公”再一次作美,“老天爷”又给了剧组一次“好脸”, 真是太神奇了!军舰平稳航行着,大家没有丝毫的晕船迹象,各自在有条不紊地拍摄着每一个所需的镜头。当军舰安全回港靠上码头时,于舰长从指挥位上下来见到我们,高兴地说:“今天出海的气象是多年以来少有的好天气,你们真有福啊!”
当然,剧组在拍摄期间也曾遇到过恶劣的天气,比如,观众们看到的第19集《心理问题》中潜艇舱内的戏就是在11月下旬拍摄的。当时,旅顺已提前进入了冬季,第一次的7-8级大风降温,使空气骤然下降到了零下5度左右,人要是在外面站上10分钟,就会被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但此时,剧组的演职人员已全部下到了潜艇舱内拍戏了,外面纵然是零下5度,大风7-8级也奈可不了剧组拍摄的顺利进行。拍潜艇舱内的戏使全剧组人员有幸逃过了这次大风降温受冻的一劫。
二 地利顺通
剧组在旅顺拍摄又占定了地利。因为《水兵俱乐部》肯定是在海军军港码头俱乐部内拍摄,这就为全剧拍摄的场景确定了基础。大家也许不知,在海军舰艇上服役的官兵,他们在陆地上是没有营房宿舍的。他们的训练、生活、学习都在舰上,吃、睡在舰舱里。每当舰艇出海训练、演习,长航执行任务,异地海区驻训驻防等等,各类舰艇只要一靠码头,官兵们就可以到码头俱乐部去娱乐、活动、健身,以舒缓紧张疲劳的心情,这就是海军码头俱乐部与空军场站俱乐部和陆军营区俱乐部的不同。所以,称海军军港码头俱乐部是海军舰艇官兵的“水兵之家”一点也不为过。为了搞好码头俱乐部的建设,给舰艇官兵提供环境优美,服务优质,文化器材优良的条件,海军有关部门对海军各码头俱乐部都下了大力,提供了一定的财力物力来加强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使码头俱乐部办得各有特色。剧组选定在旅顺军港码头俱乐部拍摄《水兵俱乐部》,正是基于此地有着比较整齐完备的设施,符合剧情拍摄需要的环境条件,而且又是多年来被全军、海军评为优质服务标兵单位的集体。当然,全剧也不能完全按俱乐部现有的实景拍摄,还要考虑到演员在房间内的表演空间,摄像机的移动空间,灯光器材的摆放空间和光线的要求等等,环境的布置也要求对俱乐部现有条件要进行一定的修饰和装饰。驻旅顺海军部队和所属西港、东港俱乐部等有关单位在接到拍摄任务后,给了剧组以最大的支持和配合。为保障拍摄,俱乐部活动是时开时停,要什么就给什么,拍什么就提供什么,没有二话,一切为拍摄让步,尽可能地为剧组提供了拍摄所需场景和道具。因此,观众在电视中看到的俱乐部其实并不是在一个完整的环境下拍的,而是在三个俱乐部和一个地方健身房内拍摄组接完成的,其场景转换和提供场景的工作量之难、之繁、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水兵俱乐部》是通过码头俱乐部这样一个平台,把官兵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生活感受、精神需求和服务宗旨等等,辐射到了舰艇甲板、海岛、营区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其拍摄场景又不仅仅局限于在俱乐部的环境中来拍摄完成,观众可以看到在剧中所展现的海军驱逐舰、护卫舰、训练舰、潜艇、救生船、破冰船、登陆艇、车辆等装备和营区、连队等环境场景;也可以看到如日俄战争遗址、白玉山公园、电沿炮台、海军公园、电视台演播厅等等军事装备场景以外的场景;还可以看到由陆军兄弟单位提供的营区、干休所,作为剧中罗运来未婚妻陶如兰的办公室和“老丈人”家的拍摄场景等等,所有这些场景能得以顺利实施拍摄并圆满完成,离不开海军首长、海军各大部领导机关、上级机关业务部门的关心协调指导,以及北海舰队、驻旅顺当地的海军部队、陆军兄弟单位和地方相关单位的鼎力相助配合和大力支持。通过此剧运作拍摄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只有在各方齐心共同努力下,打牢基础,依地结缘、才能做到和顺畅通。
三 人和相助
剧组在旅顺拍摄还占定了人和。因为《水兵俱乐部》是一部电视系列剧,这一集一个故事,就使得全剧光动用的有名有姓的演员就有近百人,其中“腕级”演员和有名的影视剧演员就有近50人。如何使这样一个庞大的演员阵容和队伍平安顺利并“按号就座”地到位参加拍摄,是剧组各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首先,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组织了很强的主创班底,中心主任周振天担任总策划和总编剧,中心政委张勇担任监制,中心副主任、制片人赵文波担任该剧制片人;另有导演崔琳、王晓莹、刘文虎;编剧尚伟、段连民;美术设计郑晓锋;摄像郝洹、石煜;灯光设计裴浣军;制片主任姜振;以及化妆马娟娟、服装黄玮、制片陈凤波、崔宁等部门的人员,都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主力和骨干力量。在演员阵容中,俱乐部7位主要演员,有4位是中心的演员:扮演文化干事杨丽娜的王梅,扮演广播员陆佳的安丽卉,扮演图书管理员韦姗姗的谭梅,扮演电器维修员胡亮的巴宁。同时中心的“腕级”和名星演员也有20余人在剧中分别担任了主要和重要角色,有的著名演员、老演员还甘当“绿叶”,为年轻演员“搭台唱戏”。王庆祥扮演了“老水兵”,杜旭东演了一位电视台的华导演,张安安演的是韦姗姗的母亲,储智博演的是财务处长,刘欣、郑卫莉演的是军嫂,王茜演的是军港洗衣店老板,刘通生演的是基地副政委,林春放演的是高舰长,周桂云演的是胡亮的母亲,海顿演的是航海长白五洲——绰号“小白脸”,就连中心张勇政委也客串了基地少将副司令的角色,还有中心副主任、制片人赵文波还客串了剧中的尹舰长等等,特别是演员王晖演的宣传处长,在最后一集中亮相,虽然只是一个镜头,他也认真地对待。中心的演职人员表现了好的大局意识,只要剧组需要,他们二话不说就赶到旅顺参加拍摄,不论角色大小,不论戏多戏少,这种精神真是让外单位的同行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剧中还有众多的著名影视名星和喜剧小品演员加盟,他们中有观众熟悉的曾扮演过“雷锋”、“张思德”的演员吴军,他在剧中演了一位富有热心,又不被“老岳母”看好的俱乐部主任罗运来;高秀敏、李文启二人扮演了罗运来未来的岳父母;魏积安演的是罗运来的爹;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五届小品大赛中获得职业组最佳男演员的邵峰,演的是俱乐部电影放映员;彭澎演的是俱乐部美术干事;张瑗演的是陆军警备区俱乐部主任、罗运来的未婚妻陶如兰;王丽云演的是“老水兵”的妻子、保健医生;曾因演小品《纠察》而出名的演员孙涛,演的是一位从大西北来到大海边参加陆海空三军大演习,见到发小胡亮的陆军少尉牛大显;王洪武演的是退休老团长;薛勇演的是赞助商老板;刘晓梅演的是做营区绿化工作的军嫂;柳渊演的是老板秘书;叶欢演的是穆天喜的未婚妻二丫等等,可以说他(她)们的友情出场和精彩表演,展示了全剧的强势阵容,增强了全剧的收视看点。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和他的搭档王佩元也在剧中客串角色,为全剧的喜乐气氛再一次锦上添花。还有海军基层部队演出队的刘锋、谢攀、罗锐以及旅顺基地演出队、俱乐部的官兵们,在全剧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了自己的艺术特长,完成了表演任务。按他们的话来说,“是经受了锻炼,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大有收获。”
除了剧中有名有姓的演职人员外,全剧的群众演员还动用了海军部队的官兵累计有三千多人,陆军、空军战友和离退休老干部,以及地方群众累计有二千多人,真是人和相助,百事能成。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海军部队的官兵同志们,他们在繁忙紧张的训练和工作中,只要剧组拍摄有需要,部队就千方百计地提供兵员保障,每次都提前来到拍摄现场就位准备,有时一拍就是5、6个小时,大家没有怨言,在镜头前也很好地展现了海军的精神风貌,完成了配合拍摄的任务。一位部队的领导说:“拍电视剧是一项很光荣的事情,在电视里宣传海军,展示海军形象是个大好事,我们是海军官兵,参加拍摄,演好角色,理所应当,更是责无旁贷”。
四 做细剧本
《水兵俱乐部》成功的因素除了在拍摄中占定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本文本扎实,不失喜剧的品位。一般搞创作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悲剧好写,喜剧难编。这一点中心主任、全剧总编剧周振天在把握全剧的文本创作时体会最深。在剧本策划阶段,为了挖掘准确的创作素材,中心就派出编导人员在2004年初就下部队生活,从北向南,编导们走遍了海军各码头俱乐部进行采访学习;编导们回京后,中心马上组织有关的编剧、导演、演员和摄像、美术等主创人员谈点子,组织剧本结构,设置人物性格、构思情节细节,分工开始投入剧本创作。多次讨论之后,光创作修改的剧本就摞有一米多高。为了把剧本扎实做细,达到满意的程度,全剧开机时,剧本还在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总编剧周振天带领其他编剧在创作中,力求把捕捉到的最新信息和兴趣点放到剧本中,不满意的剧本不惜推倒重来。在全剧拍摄期间,他在旅顺拍摄地现场创作,当他每听到一件有趣的事儿或发现某一场景很适合剧情需要时,就马上把它写到戏中。比如《赞助》中的“罗运来、胡亮和穆天喜到饭店找财务处长要钱”的场景就是在旅顺鸣翠苑饭店拍的;“俱乐部成员想办法筹钱开会的戏”,就是在旅顺的“白玉山公园”山顶上拍的;《发小》中“穆天喜与陆军战友比试枪法的戏”,是在“海军公园”拍的;《老水兵》中“老水兵给大家讲述历史,不忘耻辱的戏”,是在“日俄战争遗址”前拍的等等。这里不仅有编剧们煞费苦心的创作,也有美术、制片人员不辞辛苦的场景协调,更有编剧、导演、总筹和制片部门通力的默契合作与配合。对此,全剧没有浪费一天时间,没有漏掉一个镜头,一切拍摄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剧组周密的计划,大家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使全剧组形成了很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剧本边写边拍全部创作完成的第三天,全剧在停靠有威武战舰的军港码头上,在彩旗飘扬的码头俱乐部门前宣告前期拍摄完毕,在鞭炮的轰响齐鸣声中顺利关机。
五 不失时机
观众看到的军舰上的戏和镜头,看似是在一艘军舰上发生的事,其实不是,那是在几艘类型不同的军舰上拍摄组接完成的。就拿护卫舰来说吧,因为舱室较小,餐厅、会议室也没有很宽敞的移动机位,所以要把拍餐厅、会议、手术室、舞会上的戏安排在吨位较大的舰船上来拍。比如剧中陆军战友到海军军舰上吃西餐,官兵舞会联欢、学跳舞,以及过生日的戏等等,就是在81训练舰上拍摄完成的。要拍这些镜头可真不容易,舰艇出海执行任务一去就是十几天,有时甚至是几个月,如果赶不上或拍不到,那就惨了,耽误进度不说,全剧各方面的损失就会很大,因此,不失时机的抢拍,在剧组中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就拿拍“手术室”的戏来说吧,这场戏只能在救生船上拍。当时,救生船出海搜救未归,剧组正在护卫舰上拍戏,突然有一天上午,美术制景人员在俱乐部三楼房间装景时,发现码头一侧停靠的救生船,马上告诉了导演,制片部门立即派人到救生船上一问,才知这艘船是在当天早晨5点钟刚刚靠上码头补给休整的,第二天一大早5点半还要离港出海继续搜救,何时回来还不得而知。按此说法,如果不马上抢拍船上的戏就再也没有时间了。说时迟那时快,剧组马上作出决定,暂停在护卫舰上的拍摄,全部迅速转场到救生船上,不到半小时就转场完毕。为了抢时间,剧组在救生船上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坚持拍到第二天凌晨5点,完成了在救生船上包括手术室内的全部镜头。当剧组人员下舰时,救生船已备航准备,即将起锚出海了。没过两天,剧组又经历了一次在81训练舰上连续4天的紧张拍摄过程,全剧组人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也给舰上的官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陪同剧组人员度过了不眠之夜的救生船庞船长说:“我原来以为拍电视剧是件很容易的事儿,这次看到你们的工作,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拍电视剧真是不容易,真是辛苦,这个剧在电视台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要看,要为你们鼓掌叫好!”。
六 “洋水兵”理发
《洋水兵来到俱乐部》这一集,是通过俄罗斯水兵到我军港访问期间,来到码头俱乐部要理发和找雷锋的帽子两件趣事,写了中俄水兵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找帽子好办,道具可以解决,关键是理发难求,导演崔琳要求要找一位长得像俄罗斯的人来演水兵,而且头发要真理,还要理成“锅盖”的形状,这样才逼真,才有效果,可有谁又愿意呢?剧组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2位酷似外国人长相,留有一头黄色头发的中国人,其中一位叫王爱国,由他来扮演要理发的俄国水兵。王爱国是第一次拍电视喜剧,崔导演向他说了戏中要真实地理掉他的头发,起初他并不情愿,想叫剧组找替身来演,经过做工作,说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节,作为演员是角色中必须要做的。王爱国作出了牺牲,他顺应了导演的要求。其实,拍理发时,扮演美术干事孟得志的彭澎根本不会理发,只是手拿着推子、梳子在王爱国的头上比划,真正把他头发理下来的是化妆师。当王爱国的头发被理成了所谓时尚的“锅盖”头后,他的戏也就拍完了。王爱国就是带着这样的“发式”离开了剧组,时至今日,崔琳导演和笔者还忘不了他开门走出去的那一刻,在这里笔者再次代表剧组向王爱国表示深深的谢意。
七 借拍摩托车
剧中俱乐部主任罗运来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军用绿色的三轮摩托车,为找到这样的摩托车,外联制片陈凤波和道具马占国 可是费了不少的工夫。当时这种型号样式的摩托车在旅顺的海军部队早已被淘汰了,地方单位又很少有,眼看就要拍摩托车的戏了,可摩托车还没有找到。怎么办?扩大范围再找,终于他俩打听到沈阳军区旅顺滑雪运动大队可能有,便前去探望。果不出所料,营院内停放着整整齐齐的6辆摩托车。俩人高兴极了,马上商量借用,可人家不借。原来这些摩托车是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用来跟踪训练的,每天训练,每天都要用车。剧组制片人赵文波和制片陈凤波想办法找到大队领导,说明了用意,提出由教练员带车拍摄来保证安全,不占用训练时间,不耽误大队的使用。他们代表剧组的真诚,得到了大队领导的信任和理解,同意把车借给剧组使用。为此,剧组调整了拍摄计划,做到剧组用车和大队训练用车两不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教练员教会了吴军驾驶摩托车上路。没想到剧本边拍边改,这摩托车的戏断断续续拍了2个星期还没有完,最后剧组实在不好意思再借了,就提出请编剧改了剧本,变成“俱乐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上级给配发了吉普车”,这下终于把摩托车给还了。为此,还摩托车的制片明国英打趣地说:“改剧本,变道具,一句话搞定,这真是个解决难题的好办法,爽!”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遇到难题,只要善于灵活机动,采用变通的办法应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八 要像个女兵
观众也许看不出,剧中俱乐部广播员陆佳的扮演者安丽卉和图书管理员韦姗姗的扮演者谭梅都已经是做母亲的人了,为了演好战士的形象,言行举止要像个女兵,她俩在全剧开机前就来到了海军某通信部队女兵连当兵体验生活,参加连队一日生活制度的工作和学习安排,向连队战士学习,找回当兵的感觉。女人是爱美的,尤其是女演员更是如此。殊不知,谭梅、安丽卉俩人各自都留有一头长长的秀发,但按条令的要求,女战士只能留短发,不准留长发,为此,她们俩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个人的牺牲,咬牙含泪剪掉了各自美丽的长发,连她俩的亲人和战友们见到她们时都产生了诧意,感到她俩变了,不像个演员了,到像个刚入伍的新兵,她俩异口同声地说:“是吗?那就对了!”
九 说错词
拍摄期间,有时每天安排的拍摄时间紧,工作要求效率高,难免会给现场带来一些紧张的气氛。但是,剧组里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熟了,拍戏时的笑声和快乐的事儿也是经常有的,报出的笑料有时还是你意想不到的。有一次在拍俱乐部成员上舰参观的戏,剧中尹舰长在舰上发现俱乐部的战士胡亮时,准确的对白是:“哎,这不是俱乐部的胡亮吗?”因为俩人同是一个单位的,非常熟悉了,结果在正式开拍时,“尹舰长”非常熟练地说:“哎,这不是俱乐部的巴宁吗?”一下子喊出了演员本人的真实姓名,惹得在场的人大笑,这位“尹舰长”的扮演者就是笔者本人。当然,剧组在拍戏中演员忘词,喊错名的是常有的事儿,很正常,有时这些“笑料”也成为了一种缓释剂,说一说,逗逗乐,能缓解大家在拍摄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同时也为全剧积累了花絮素材。现在观众们看到的该剧片尾的“穿帮笑料”镜头,就是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拍摄情景,您看了以后还能不乐吗?
十 “小品”大聚会
看了《水兵俱乐部》的观众可能会问,这每集一个故事,这么多的精彩片段,都是从哪里“搜寻”来的?告诉观众,其实,这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从多年创作演出的戏剧小品中提炼改编而成的。比如《心理问题》这一集里,有潜艇兵劝吃罐头的小品《开胃》,有演习间隙战士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的小品《五分钟》;《服务小分队》这集,则是由小品《水中情》和《看电视》构成;《军嫂无忧》这集,是小品《头版头条》的扩展;《不速之客》这集,是从小品《一个儿子三个爹》中把男人改编成女兵来带管孩子的翻版。有的集中还穿插了《对抗》、《今天我们当白领》、《二月的玫瑰》等小品的片断、情节和部分内容,真可以说是小品的一次大聚会。这些喜剧小品为全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也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编导们多年来下部队生活,创作积累的结晶。现在把这些来自于部队现实生活的小品,以电视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直接地反映部队实际、反映生活、贴近官兵思想,观众看了自然就会感到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有一种真实的亲切感。
十一 紧张的后期制作
2004年11月底,全剧前期拍摄结束剧组返京后,就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后期制作工作。因为中心要求剧组,要赶在2005年1月6日前,拿出全剧完成片参加全军电视剧评奖,这事实上已经很明确地给剧组提出了交片完成的时间。如果按21集电视剧正常的后期制作时间计算,至少需要3个月,加班加点最快也要2个月时间。但是全军评奖时间已定,不容改变,否则就只能弃权,其结果海军的作品就会在2004年度的电视剧评奖中留下空白。这样的形势对剧组人员来讲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保证全剧如期参加全军评奖,剧组协调导演以及视频、音频、字幕机房的制作人员,对制作计划做了详细的安排,精确到每天要达到的和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并打破常规,实施两套视、音频非线编辑设备同时编辑,各工种交叉进行,齐头并进的工作方案。计划安排下去了,可由于这部片子是中心第一次采用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后期视、音频非编系统设备也必须是相应的高清数字化配套设备及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完成,又由于高清设备硬件性能和技术软件系统的不稳定,所以在编辑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故障,比如不能准确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有效的画面艺术和声音技术效果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标准和技术要求等等,使有限的时间又耽搁了数天,眼看离报送参赛的时间越来越近,这时剧组又再次打破常规,协调各方增加调用所需设备,实行24小时工作,全力保障该剧按时制作完成。大家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在视频、音频、字幕、片头片尾等北京不同地点的4个机房内展开了奋战,大家轮流值守在岗位上,困了在椅子上打个盹,饿了吃点工作餐,连续15天昼夜在机房工作。在万家灯火庆祝元旦佳节的日子里,剧组人员是在机房里度过的,没有和家人团聚,没有吃美味大餐,他们把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全部用在了全剧之中,终于按时把全片送到了全军电视剧评奖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兵俱乐部》最终荣获了全军优秀长篇电视系列剧奖,大家的辛苦努力和奉献得到了满意的回报。赵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