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韩剧《大长今》专题 >正文

《大长今》引发新韩国热 胭脂“哈韩”遭非议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9:37 北京娱乐信报
《大长今》引发新韩国热胭脂“哈韩”遭非议

正在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大长今》引发新韩国热胭脂“哈韩”遭非议
《蝴蝶飞飞》

《大长今》引发新韩国热胭脂“哈韩”遭非议
《爱上单眼皮男生》

《大长今》引发新韩国热胭脂“哈韩”遭非议

  正在播出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将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推上了又一个巅峰。随着“韩流”强劲的势头,中国观众和读者对韩国文化越来越沉迷。以创作《蝴蝶飞飞》《爱上单眼皮男生》闻名的女作家“胭脂”甚至宣称,要以模仿的方式打造国内韩式言情小说及偶像剧。这再一次引发人们对韩国文化的关注——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韩流”?

  【个案】

  中国女作家“一韩到底”

  “我是个疯狂的韩迷,几乎所有韩国流行影视剧我都看过。”刚刚推出第三部作品《爱你那天正下雨》的女作家胭脂这样表达了她对韩国文化的推崇,事实上也正是“韩流”成就了今天胭脂的成功。

  无论是《蝴蝶飞飞》《爱上单眼皮男生》,还是刚完成的《爱你那天正下雨》,胭脂的这几部小说都改编成了电视剧。她的第四部小说尚未完成,就已有几家出版商和剧组争相约稿。在网络中以及电视观众中,已经有了不少的“胭民”。

  熟悉胭脂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与韩国小说和电视剧的类似处:唯美执着的故事情节,善良美丽的女主人公,帅气而冷俊的男主人公,充满浪漫色彩的场景。甚至在宣传中,她的作品也有意打出“亲韩”的“标签”:《蝴蝶飞飞》连续剧的宣传语是“中国版的蓝色生死恋”,《爱上单眼皮男生》的封面是韩版的卡通人,《爱你那天正下雨》中的人物造型服装越来越韩化。

  胭脂说,写作不是她的目的,她要把她所认知的韩流融入文字,她的方式很简单——模仿,打造国内韩式言情小说及偶像剧。为了提高胭民们的言情水准和综合素质,胭脂说近期她将成立一个“韩ING胭脂班”,将韩迷们的“哈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跟她的胭民们一起将韩剧模仿到底。她说,“哈韩只是一种喜欢和追求,‘韩ING班’会让所有韩迷们‘韩’到骨子里。”

  【现状】

  韩国文化中国愈演愈烈

  “中国出版界对韩国文化的关注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只要一部电视剧在韩国比较火,放映不超过10天,电视剧的图书版权就会卖掉,买走的多数是中国人。”图书《大长今》的策划蔺瑶这样告诉记者。

  “2002年年底我们签下可爱淘的作品时,韩国文化在中国就已很热了。但如果现在购买韩国图书的中文版权,价格方面比两年前还要翻两三倍。”可爱淘系列图书策划人、中国城市出版社的王立这样描述韩国文化在中国的火爆。

  韩国文化登陆中国的时间应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算起,继日剧之后,韩剧开始感动一代中国人,而HOT等娱乐组合也乘机进军并引发了音乐“韩流”。终于有一天,中国图书界开始泛起“韩流”浪花,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王立告诉记者,当初她对可爱淘的书感兴趣,一方面因为可爱淘是韩国有名的写手,另一方面可爱淘的作品与当时国内比较沉重的青春文学相比,多了一些轻松和阳光。但即便如此,可爱淘图书的畅销还是出乎她的意料。“我们预期一本书能卖出10万册就很了不起了,没想到平均每本销量都在50万册以上。”

  《大长今》借助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加印,首印的3万册早就卖光了,第二次又加印了3万册依旧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用蔺瑶的话说,现在是“边卖边印”。

  “韩书”发动集体“攻势”

  “韩流”图书的第一股热潮是伴随着韩国影视剧热播而全线飘红的出版物,如《我的野蛮女友》、《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等;第二股热潮是金河仁的爱情小说,以《菊花香》、《玉兰花开》等为代表。《菊花香》几乎具备了所有的畅销元素与时尚特质;可爱淘的小说可谓是热潮的第三拨虽仍是通俗的爱情小说,但网络化的写作手法明显,适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时下理财、励志、亲子类图书开始拓展韩国图书在中国的新出版热点,这些书在韩国本来就是出版强项,可能给中国市场会带来新的影响。

  《想法改变命运》是韩国知名创意顾问朴钟夏的作品,在书中他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自己的点评,拓展读者的思考经验,这本书在韩国和日本都很畅销。该书的编辑马洁告诉记者,之所以引进这本书是因为目前国内韩国版的影视剧书、言情类图书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希望能够以这种不同内容的图书,进一步开拓喜爱韩国文化的读者的视野。马洁并不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韩流”的跟风之作:“我们更看重书本身的质量,这本书是朴钟夏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如果市场反响好,我们会继续推出他的其他图书。”

  【观点】

  中国的“韩国热”原因多多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焦艳认为,韩国文化能引起中国人的关注,首先是给了我们足够的新鲜感,再深入说,就是文化认同感。“从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久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纯净和温暖。而且儒家思想在现在的韩国依然保存得很好,这些都会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王立也对韩国文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中国播放的这些韩国影视剧和图书中极少看到凶杀暴力或者性的内容,可以说这些作品是可以全家一起欣赏和观看的。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是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人对韩国文化的热捧并不足以为奇。“中韩有着共同的亚洲文化,因此中国人对韩国文化有亲近感是正常的。”他认为,对于“韩流”的侵袭并不需太多的担忧,广泛接纳域外先进文化,人们看世界的视阈也会拓宽。“流”应该是多元的,“韩流”是个信号:文化不分大小、远近,只要好,就应让它进来。

  “哈韩”一味模仿惹争议

  胭脂凭借几部作品在引来不少“胭民”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板砖”。一位读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观众喜欢韩剧和韩国小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最重要的是韩国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韩国文化。别人单纯的模仿很无聊。”也有读者表示:“我并不反感她的文字,只是为什么要模仿别人的东西呢?难道她除了模仿,就什么也不会了?”

  焦艳介绍说:“在商业媒体的操作下,中国读者接触到的只是韩国的流行文化。试问有多少人知道韩国的纯文学?韩国的知识界如果知道中国读者只关心这些,甚至模仿,模仿了居然反响好,会怎样看待我们?”

  对于这些批评,胭脂泰然处之。“我不认为自己模仿有什么不好,我也不认为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的是韩国文化。事实上,我们在韩国的电视剧和图书中大量看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真善美,比如尊老爱幼。”她认为,之所以韩国的作品能在中国走红,是因为韩国文化工作者通过技术性的包装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吸收“韩流”应有选择

  “介绍到中国的书有一些的确是在韩国畅销的,可目前国内的跟风现象太严重。就拿《菊花香》来说吧,这本书在当年很火,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本,但金河仁后来的那些作品就没有很大反响。”焦艳说。

  “很多韩国影视剧在韩国火了后,就会有中国人购买图书版权。但事实上,大多数韩国影视书并没有原著小说,影视公司将剧本改编权卖给中方,出版社将口水剧快速改编成文字,其文学品质令人担忧,甚至根本称不上什么文学作品。”蔺瑶认为,读者在购买韩国书时也应该学会甄别优劣。

  焦艳说,现在在中国流行的韩国文化,只是韩国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交流当然也有好处,但不能让国人领略韩国深层次的文化精髓,而这将影响中国更好地吸收韩国文化,并将其“为我所用”。“相反,韩国对中国就非常关注,比如韩国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非常感兴趣,《三国志》是韩国人最熟悉的。现代作家像余华、莫言、曹文轩、虹影的书在韩国都可买到,此外,年轻一代的也在看《幻城》。”

  张颐武也认为,除了广泛地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国也应在吸收的同时反省自己。“韩国把他们的文化打造成一成全球的品牌,中国有更深远的文化历史,我们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品牌建设。”信报记者赵明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