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格达活佛》叫好叫座 艰难创作过程令人感动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1:20 燕赵都市报

  “这次《格达活佛》的创作真的是一次特殊的经历,以前的剧本或小说都是对生活的一种再体验和观察,而这次是涉足到一个处女地的题材。不过好处就是不带任何包袱。”从今晚起,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将播出一部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格达活佛》,记者前日见到了该剧的编剧之一险峰,通过他的讲述,观众可以随着电视剧一同经历一次历史。

  故事简介

  往往人们这样比喻:鲜艳的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可是,用自己的鲜血浸染这面国旗的烈士里,还有一位身披袈裟、藏传佛教的高僧。

  他叫格达活佛。

  格达活佛出生在甘孜普通的村落,一个贫穷的差巴家里。5岁时经严格挑选,被遴选为灵童,在白利寺坐床为五世格达活佛。

  他17岁赴拉萨哲蚌寺学习佛学经文。潜心苦读,24岁便获得了寺院里学问最高的学位———“格西”学位。格达活佛婉拒了留在拉萨发展的绝好机会,回到了康巴,选择了为贫苦农牧民众、信徒们“布道”的路。

  随之,年轻的格达活佛,正当他徘徊于不知如何更好地为“供养者”“普度众生”的时候,中央红军来了。他与红军从躲避到相识,从相识到相融,从相融到相助。在红军离开以后,一座不大的白利寺,和当地的藏民一起,挽留和保护四百多名红军伤病员。为此他遭到迫害,以至他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10年。解放军回来以后,他与人民政府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以至最后以命相许。1950年7月,格达活佛为了新中国,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拒绝了朱总司令、周总理要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邀请,入藏劝和。他的爱国言行,深受藏族僧俗人民的赞颂,但却在昌都受阻,竟遭到谋杀身亡……

  揩去历史的灰尘,我们把时隔半个世纪的“格达活佛”唤起,让他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看清他的相貌和神情,愁容和笑语,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笑视生死的神态,将永驻在我们心里……

  看点一:从朱德与格达活佛的友情说起

  1935年,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藏区,

国民党反动派勾结藏区的反动喇嘛和土司头人,组织反动武装,企图阻挠红军北上。同时对共产党和红军大肆进行造谣诬蔑,通告群众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不准当通司(翻译),胁迫群众逃离家乡上山隐藏,妄图置红军于绝境。这时,格达活佛派人打探到红军动向,听了红军的宣传,在红军到达甘孜后亲眼看到广大指战员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信仰,保护寺庙,不伤害百姓的行为,深为叹服,因而决心亲近红军,向群众广为宣传,又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为红军筹备粮草。

  据险峰介绍,这个被感化的过程也是朱德人格魅力展现的过程,格达从开始对红军的不信任到慢慢认识再到最后爱上红军,他号召藏民从自己嘴里挤出吃的、身上省下穿的给红军。其中在朱德与格达活佛建立友谊这一段的铺垫上就写了五六集,非常真实,是与其他同类题材剧不太一样的地方。

  看点二:主旋律影视剧叫好也要叫座

  1936年7月1日这天夜晚,格达活佛和红军总司令朱德话别,朱总司令在红缎上为格达活佛写下:“红军朋友藏人领袖”的题词。朱总司令还将自己的八角军帽赠送给格达活佛,并对他说:“这顶帽子留给你,看到它,就像看到了红军。少则5年,多则10年,我们一定回来。”后来格达活佛对红军十分怀念,把自己珍藏的一张朱总司令的画像,供在佛堂里,经常为朱总司令念经祝福,为红军祈祷平安。

  险峰说:“当初我们有10天的时间在甘孜采风和体验生活,到过格达纪念馆,采访过格达所在寺庙现在还健在的老人以及六世格达活佛,调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当时在写朱德赠送红军帽那场戏时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格达活佛让自己的妹妹嫁给一个伤病红军战士来保护他这段故事。虽然这部剧是主旋律电视剧,而且开始第一稿我们也确实被这种思想束缚住了,但在导演黄韬的鼓励下放开了脑子,要做到主旋律电视剧既叫好又叫座,所以剧情也涉及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女土司的故事。"

  与同类其他题材的影视剧相比,《格达活佛》体现了藏族人民同红军深情交往的历史这一段,《可可西里》属于环保题材,而《茶马古道》属于抗日题材,最接近西藏人民生活的就是《尘埃落定》,但《尘埃落定》着笔藏文化多一些,是文学为其提供了很深的积淀,《格达活佛》则歌颂了祖国大统一的宏大主题,是纪实性的。

  看点三:“活佛”是《可可西里》主演多布吉

  多布吉因为主演电影《可可西里》而一跃跻身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藏族演员。他曾经接受媒体采访说,“我从小生在日喀则地区,虽然五世格达活佛是四川甘孜地区的活佛,但他的事迹我也听过很多,演活佛我还是第一次,感觉既荣幸又很有压力。”

  险峰说《格达活佛》的创作十分紧张,所以剧本还没有写出来,演员就基本定了下来,因为多布吉当时正走红,所以初始导演等人就把眼光盯在了他身上。《可可西里》里多布吉的表演可谓达到了完美状态,因为属于纪实风格,所以在技术处理上恰到好处,剧中当记者找到日泰队长时问“谁是日泰?”多布吉一句“咋说”就把这部影片的风格及紧张气氛全体现出来了。这让人刻骨铭心,所以在剧组都有传说,“演格达活佛非多布吉莫属。”

  采风故事

  4300米的折多山

  编剧险峰6月1日去体验生活,当时爬上4300米的折多山,就感觉心脏要跳出来了,但他们这些年纪稍大的同志没其他太多反应,反而是一个干剧务的小伙子吃不消了,吃了治高原反应的药红景天。到了甘孜宾馆,他住3楼,就当在平原上一样,上得快了些,却喘不过来气。拍戏时他们的工作人员70人有60人都趴下了。

  转变写作思想

  之前除了编剧黄志龙有40多年的西藏生活以外,险峰等编剧都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写作初始都是限制在汉族人对藏族的印象里,险峰说,“开始想加一段一个藏族女孩为追求婚姻自由而反抗土司老爷的故事,被黄志龙毙掉了,因为这是不符合藏族的风俗习惯的,所以我们要换一个脑子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学会如何站在藏族文化思维上写这个剧本,这是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革命。”

  给朱德打水的女孩

  在采风过程中,编剧一行参观了朱德当年住过的房子,以及当年给朱德打过水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是一位老婆婆,婆婆说,“当年红军住下来的时候,我只知道还有一位首长,父亲(也就是这个房子的主人)让我给打洗脚水,朱司令还很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他们对老百姓真的很好。”

  说话先说康巴谚语

  险峰说创作过程中最长见识的还是藏族的文化,“他们都是天生的诗人,说话前都要先说一句康巴谚语。比如‘春天要经历百次冷热,人生需经受百次苦乐。’‘阳光晒不化积雪,毒草毒不死孔雀。’‘先看出身的贵贱,再看名望的高低,后看死法的善恶。’”秦菁/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6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