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我们想真实地表现医生生活
“目前描写急诊室故事的电视剧中,比较成功的是美国拍的《急诊室的故事》,这也是激发我灵感的源泉,我想能不能做出一个中国式的《急诊室的故事》。”导演徐庆东说。
“从构思到拍摄到样片审核,我们经历了层层考验。”徐导演说。剧组在开机前就由
导演带队,主要演员以及其他主创人员到北京120急救中心、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体验生活两个月,数十人次跟随救护车抢救病人,观摩医院的大型急救手术和救治过程。剧中冉大夫的扮演者刘钧,曾三度扮演医生,他称自己“第一次觉得演得像大夫了”。
徐导坦言,为了保证创作的专业性,创作成员里专门加进去一位医学博士,剧本由北大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专家王羽把关。拍摄过程由急诊专家现场指导,拍完后还特地请医学专家轮流看了三遍,专门挑错修改,保证不出医疗上的笑话。
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剧组依照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搭建了一个大型摄影棚,棚内配备了几百万元的医疗设备,确保根据剧情中病人的病情,调试出正确的心率等数据,而且救护车可以直接开到棚里。
《无限生机》剧组被称为急诊室里的“重案六组”。因为导演徐庆东和主演王茜、王挺等都是《重案六组》的原班人马。拍过警察又拍医生,徐导感触良多。他说:“医生与警察的职业性质都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但医生和警察毕竟不同,我抓住的区别是眼神。警察时刻都在用怀疑、审视的眼神,而医生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关注、关照。”
尽管历经层层把关,剧中仍有一些不够“专业”的镜头和情节出现。例如急诊医生的发式和帽子、口罩的佩戴应与无菌要求相契合;暖箱里不应该是“肥仔”等。徐导表示,如果能有资金支持,他希望能拍续集,弥补不足和遗憾。
演员:我们更加理解了医务人员
两个月在医院深入体验生活,四个月激情投入拍摄,甚至拍摄期间的夜间还要到医院“值夜班”,演员由远及近,逐渐融入医生的工作状态。
说起对医生职业的印象,王挺(饰田大夫)是剧组里变化最大的。他说:“我一个朋友得肺结核,当时自己急切地想知道是怎么造成的、怎么治,医生可能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多了,回答起来慢条斯理。我立马就跟人家急了,产生了一些摩擦,从此就对所有的医生印象不好。”通过拍这部戏,他理解到家属是针对一个亲人去医院的,而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这么多病患,多给医生一些理解和宽容,再去医院心态就很平和了。
王茜(饰苏大夫)曾经是怕打针、怕去医院的人,通过该剧,她最深切的体会是中国的病人太多了。迄今距离拍摄杀青已经一年,可她依然能够感受到社会带给医生的压力。她为“这部戏能够舒缓医生的压力,缓解医患的紧张关系而感骄傲”。
和其他演员相比,刘钧(饰冉大夫)算是一个“老大夫”了。他说:“以前演医生只是觉得老百姓看病挺不容易的,而且,除了医生之外,一般人都会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次剧组让他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医生。“我们体验生活的最大收获是体会到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我们把这种责任带到了人物创作中。”
医生:愿影视作品架起医患沟通桥梁
同仁医院急诊科医生曹秋梅一集不落地收看了该剧,让她感受最深的是,“这部电视剧告诉人们,医学不是神话,进了急诊室不一定都能成功救治,这是在给大家普及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她说,“一些家属在医生宣布病人死亡之后还要求继续抢救,甚至声称‘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和你们没完’。中国的急诊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认为该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急诊学科和急诊事业的发展状况,而“真实”也正是这部戏的创作基础和灵魂。
以前有不少医生观众反映,目前国内有些医生题材的电视剧太假,有的戏中医生连听诊器都弄反了;或者是医生两手插兜,晃晃悠悠;或者在手术台上不知所措。去年播出的一个电视剧,扮演医生的演员连主治医生站的位置都站错了,而这个位置是全世界统一而且固定不变的。
同仁医院李新萍说:“我们呼唤真实反映医生生活的作品。医院也是一个小社会,涉及的问题也特别多。希望影视创作人员今后能更多关注这个行业。前段时间一系列涉及公安题材的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公安人员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我也希望影视剧能用艺术表现形式架起医患沟通桥梁。”
在急诊室里,医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有时只在几秒钟之内,病人是苏醒,还是成为植物人,还是死去,都考验着急诊室医生的瞬间判断。《无限生机》每集围绕至少3个重病患者、4个以上轻病患者的不同急救故事交错展开。剧中6个形象各异、性格不同的医生和护士,生活中各自有一本“难念的经”。但面对病魔,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勇于承担一切危难的勇气和责任,实践着希波克拉底誓言。 金明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