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部分的警匪剧被驱赶到午夜档之后,不少公安戏开始返璞归真还原人性,并成功地在一大堆庸剧烂片中突围,理直气壮地回到了晚间黄金档,眼下正在沈阳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的《一针见血》就是其中一部。正如该剧编剧程琳所说,“现实生活中的警察也是人,一样有情有欲,办起案子来,警察会对流氓使用各种手段,特别现在都是高智商作案,当然手段更是无所不能。”《一针见血》的自然和真实,让看惯了警匪剧程式化的观众目瞪口呆。
故事情节生活化
剧中有一段苏岩(点击进入苏岩的blog)被提为刑警队副队长时和搭档高军的对话。
苏(底气不足地):这咋整?高(好为人师地):你就严肃点呗。苏(虚心求教地):咋严肃啊?
高(煞有介事地):你就一拍桌子,说,严肃点!
苏果然面对昔日战友,(照猫画虎地)一拍桌子:严肃点。高忍不住窃笑……
这个情节非常真实,真实得让人忍俊不禁,观众看到了一个摘掉脸谱后鲜活、生动的警察形象。
警匪剧比其他任何题材的剧目都渴望营造真实,再现真实,渲染真实,以某种“真实”来打动观众,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精神上一张一弛的快感,留下无尽思考的余地。有些警匪剧则不然。在谋篇布局上显得“栩栩如生”,全力再现了正义与邪恶水火不容的较量场景,但在细节上却把关不严,给人以失真的感觉。一些警匪剧虽然有了警服、警车、刑警表演的几招特技,但剧情却生动不起来,而且显得失实。《一针见血》告诉我们,警察也是人。将警察的生活幕后细致解剖开让人看,的确让人感到新鲜。而那种把警察形象塑造成高、大、全,队里一开会就有亲切的局长参加,一参加就有正襟危坐的刑警在一起研究重大案情,一有重大案情就碰上某位警察家有大事的警匪剧,又怎能让人产生认同的心理?
人物性格真实化
有一场戏,刘长江(大流氓)给手下的人开会,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他背后是一条横幅———快乐是人生的目的(流氓也有座右铭,这让观众感到新鲜且真实)。刘长江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以前怕的人现在不怕了。”作为一个“大流氓”说这种近乎幼稚的话,乍听起来觉得浅显,品味起来,觉得特别符合人物特征。
以往的警匪剧在人物塑造上存在很严重的脸谱化。警察形象几乎一个模式,邪恶一方的塑造也或是表面特别优秀暗里罪大恶极,或是天生一副罪犯嘴脸。
《一针见血》赢在了人物的塑造上。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导演和编剧细致的荧屏描写中被塑造得丰满、饱和、却不悖真实,在案件进展与发生突变的瞬间,情节的冲突、人物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不可想象。警察和流氓这种全方位的斗法很有新意。其主人公个性的语言、行为一反往常警匪人物形象,显得“大胆”并且“另类”。从这样一个层面来理解,《一针见血》显然超越了以往的警匪类电视剧。
故事展示“现时化”
一场刘(流氓)苏(警察)喝酒的戏:
刘长江端起酒杯:来,苏哥(称呼某哥很生活),咱干了。
苏:不能喝,不能喝。刘:怎的?不给面儿?
苏:不是不是,(掏出警官证)公安部下的五条禁令,不许喝呀。
以往的警匪剧有个传统模式,即正邪一直对立,水火不容。结局赢得胜利,通常是一位完美的警察却献出了生命,让观众在对结局有所预判的情况下泪水涟涟。
而《一针见血》却以其“大胆”和“另类”的风格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给中国的警匪剧注入了一股创新的活力。警察能不能和流氓在一起喝酒?犯罪嫌疑人能不能称警察为“某哥”?生活“原生态”反映到荧屏上对主人公的正义形象有所改观吗?沈阳观众林芷在电话中说,《一针见血》让观众觉得这个警察更贴近现实,更真实可信。和平观众邓伟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一针见血》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白天看到的事晚上在电视里播出来了。本报记者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