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玉碎》专题 >正文

津味电视剧《玉碎》热播 历史背景专家解答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3:39 新浪娱乐

  最近,震撼人心的大型津味电视剧《玉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天津,涉及到当时天津历史上的不少问题。现在,根据观众提出的一些疑问,邀请著名天津地方史专家罗澍伟先生做一简单答复,以期在收视过程中对这部电视剧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问1:《玉碎》中多次提到日租界,那么天津日租界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大致范围在
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天津日租界最初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和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自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日本先将预备租界及最初未能划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厢东南闸口繁华区列为扩张租界;同时与法国暗中商定,将部分法租界的扩张界划给日租界,并强迫清政府予以承认,条件是将小刘庄停船码头交还中国。经过扩张,日租界东北临海河右岸(西南岸),东南与法租界毗邻,南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闸口至福岛街(今多伦道),再向西南至南门外大街和海光寺共占地二千八百余亩。

  天津日租界设立后,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基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随同收复沦陷区,将天津天津日租界收回。

  问2:剧中有很多日本军队的场面,日本为什么在天津驻有军队呢?

  答:天津的日本军队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留下的,当时日本驻军2600人,名为“北支那驻屯军”。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允许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驻扎军队,使日本在天津的驻军合法化,遂改称“中国驻屯军”,司令部迁至海光寺兵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为了侵占华北和京津,加强了在华北的军事部属,驻军不断增加,至1936年时竟达8000人以上,为翌年发动芦沟桥事变做了充分准备。

  问3:剧中提到天津的日本领事馆在什么地方?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答:日本最初在天津设立的是领事馆,后来,日本把天津认定为侵略中国的首选目标,于是在1902年升格为总领事馆,最初设在日租界荣街(今新华北路),1915年迁至宫岛街(今鞍山道)新址。历史上,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馆,是执行日本侵华政策和控制华北地区的中枢。因为历史的变迁,原来的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已经不存在了。

  问4:剧中提到的日本警察署是怎么回事?日本为什么在天津设有警察?

  答:在天津日租界设立警察,是日本凭借侵略势力得到的特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天津的日本警察署,是日租界建立后强行取得的,直属于日本总领事馆。因为日本警察身穿深蓝警服,硬檐帽上加一个白帽套(剧中为白帽箍),所以日本警察署被老百姓称为“白帽衙门”。

  天津的日本警察署建立于1896年,1915年随总领事馆迁至宫岛街(今鞍山道)新址。在闸口街设有警察分遣所,后来又设立分署5处,目的是庇护日侨侵华活动,包庇和纵容日本浪人的走私、贩毒;属中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务警察,用以对付中国的抗日活动。当时,日本以“移民所至,领、警权随之”为借口,把天津日本警察署的管辖范围扩大到华北各地,实际上是为日本侵华作先遣活动。

  从1929年到1934年,也就是《玉碎》表现的那个年代,天津日本警察署署长为新坂狂也。

  问5:剧中有一组让赵如圭和德宝辨认刺杀小野的爱国志士镜头,被酷刑折磨的中国人血肉模糊,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人那样残暴?

  答:这组镜头实际上指的是天津的日本宪兵队。根据国际通例,宪兵队专管军队风纪,日本在国内也是如此;但是在天津,却专门用于对付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天津的日本宪兵队直接受驻屯军司令官领导,由日军防卫司令官指挥。由于日本宪兵身穿绿色军装,帽子是有红帽箍,所以被称为“红帽衙门”。

  日本宪兵队建立较晚,最初和驻屯军在一起,设于海光寺,后来迁到了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后面,因为旁边有一个小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宪兵队”,但门口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站岗。日本宪兵队的分队则遍布全市各处。

  宪兵队内设特高科和经济班。特高科专门对付中国的各种抗日活动,宪兵队的审讯方法非常毒辣,经常使用各种惨绝人寰的暴虐刑具,里面还设有多处牢房、乃至水牢;同时雇有多名狐假虎威的翻译。只要进入宪兵队,很难生还。经济班任务是设法控制天津经济和统治各种物资,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日本宪兵队队长为菊池大佐,特高科科长为太田少佐,经济班班长为龟井曹长。

  问6:剧中还出现了日本军人土肥原,请问土肥原是个什么人?

  答:土肥原的全名叫土肥原贤二(1883~1948),天津日租界特务机关的首脑人物,年轻是就来到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曾充北洋政府中日本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中国名字叫班志超)的助手,后任日军驻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九一八事变前夕,秘密来天津建立特务机关,后来又实施阴谋手段,挟持末代皇帝溥仪去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期间任师团长,率兵攻掠山东等地。日本投降后,被列为战犯,经过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处以绞刑。

  问7:剧中还提到香椎司令,香椎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香椎的全名是香椎浩平,是日本的陆军少将,1930年12月至1932年的2月曾任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司令官。

  问8:剧中的小野一郎确有其人吗?

  答:小野一郎是剧中的虚构人物,但那个时代,像小野这样能说流利汉语,熟习中国风土人情,伺机窃取中国文物,秘密进入中国下层帮派社会、以求一逞的日本侵华分子大有人在。因此,尽管小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

  问9:剧中有一个非常坏的汉奸张璧,请问,张璧实有其人吗?

  答:在当时,张璧确有其人。张璧字君玉(1885~1946),河北霸县人,毕业于保定速成武备学堂。长居天津,后为日本人收买,组织和参加了便衣队暴乱。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曾任伪华北电业公司理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处决。

  问10:剧中多次出现同文俱乐部,天津真有同文俱乐部吗?如果真有,又是怎么回事?

  答:在天津日租界确实建有同文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创办于1914年,创办人为汉奸方若(字药雨,1869~1955),地址在日租界同庆后(今和平路北端东侧,因临街有同庆茶园而得名,为当时天津中下等妓院集中的处所);俱乐部的名称取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之意,经日本总领事馆批准立案。内设诗社、台球、餐厅、酒吧、茶馆、烟榻;晚间设赌场(麻将、排九、宝盒),为当时天津社会中下层的赌博娱乐场所。经营收入主要用于应酬日租界领事馆、警察局等统治机构,以确保这一毒窟和赌窟的安全。

  问11:剧中还多次出现了大家熟知的溥仪,剧中的溥仪后和真实的溥仪一致吗?

  答: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溥仪(1906~1967)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字浩然,爱新觉罗氏。他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孙,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皇帝载湉的侄子。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病势垂危,慈禧太后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时年三岁,遂由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定1909年为宣统元年。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但根据《优待清室条件》,溥仪仍可“暂居宫禁”。1924年被冯玉祥国民军所属的鹿钟麟部驱逐出宫,1925年在日本使馆的掩护下,溥仪化装逃到天津,先居于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前清湖北提督张彪的张园,1929年又迁入静园,并在一帮前清遗老的包围下日夜策划复辟,图谋不轨,结果被日本所利用。为了维持生计,溥仪在天津经常出卖由宫中窃出的各种珍宝,不少国宝级文物从此流散,给国家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问12:溥仪居住的静园在什么地方?情况如何?

  答:静园原名乾园,是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私邸,地址在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陆宗舆(1876~1941),字闰生,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驻日公使,曾经参与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谈判。五四运动中,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将其免职,旋即寓居天津日租界,修筑了乾园。1929年至1931年溥仪迁居乾园,改名静园,取“静观以待变”之意。1931年11月10日夜,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等挟持溥仪由静园潜至海河岸边三井码头,乘“比治山丸”强闯大沽口,再换乘日舰“淡路丸”逃到营口;1932年即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因为目前静园正在大规模整修,以期恢复历史原貌,所以剧中的静园是在其他的景点拍摄的。

  问13:剧中多次出现海河码头,请问天津日租界设有码头吗?

  答:天津的日租界有自己的码头,叫三井码头。这个码头始建于1904年,长300英尺。1927年因为万国桥(今解放桥)建成,2000吨轮船有条件直接驶往日租界;翌年,三井码头遂扩建为钢筋混凝土护岸,并增加了仓储后装卸设备。三井码头长期以来是日本掠夺中国和天津资源,以及向天津运送各种战略物资的重要码头之一。

  问14:赵如圭的大女婿陆雄飞管理码头装卸,而且是青帮里的“老大”,似乎有权有势。码头装卸跟青帮有什么关系吗?

  答:在那个时代,陆雄飞实际上就是个脚行头子。所谓脚行,也就是搬运工。历史上天津是个水旱码头,装卸工作异常繁忙。天津开为商埠后,水陆运输空前发达,铁路、轮船等许多码头的搬运开始由私人组建的脚行把持,他们划分地界,垄断搬运,各霸一方,原来大批的无业游民——混混儿也加入的脚行队伍中来,所以脚行头也就成了“混混儿”头。由于这些人一无所有,所以互助精神极强,顾情面,讲义气,具有很浓的江湖作风。但是这些人同样受到日本侵略势力的压迫,所以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他们也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反抗侵略。

  青帮也叫安清帮,原本是运河船工的江湖组织,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天津发展,原因是当时统治天津的军阀手下有不少军官都是青帮,如21辈“大”字的历大森,22辈“通”字的白云生等等。青帮在天津的组织发展,始终以处于社会下层的脚行为主。据统计,解放前天津有脚行头901人,576人是青帮。1931年的天津事变就有不少青帮分子参加。天津沦陷后,青帮完全掌握在了日本特务机关手中。

  问15:剧中有赵如圭去天后宫求子的场面,这是怎么回事?

  答:天后宫约建于1326年,即元代的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或西庙,历经多次重修,是迄今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当年所有到津或离津的舟师、舵手、船工,都须入庙祭祀,以乞求天后保佑航海安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天后出巡,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酬神民间文艺表演。1985~1986年经过全面整修,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

  庙中最初仅供奉妈祖(元代称天妃,清代称天后,俗称娘娘),后来逐渐形成多神从祀的格局,其中就有专司生育职能的娘娘,凡求子嗣者,在祭祀之后暗中拿走一个泥作的娃娃,放在家中。可能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也可能是旧的泥娃娃不好找,剧中的娃娃与过去拴的泥娃娃相去较远。

  问16:剧中饱受辛酸凌辱的薛艳卿曾在广东会馆唱堂会,小野一郎在广东会馆遇刺,请问,天津的广东会馆在哪里?具体情况怎样?

  答:广东会馆座落于天津老城南门里街31号,建成于1907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由清末的天津海关道、广东香山人(今中山)唐绍仪倡建,是旅津广东人议事、集会和娱乐的场所。1912年孙中山北上路经天津时,曾应同盟会燕支部的邀请,在这里发表演说。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革命青年邓颖超领导觉悟社成员在这里宣传革命,进行募捐义演。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津总工会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均在会馆独具特色的戏台上进行过演出。

  1985年经过全面整修,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

  问17:剧中的洗玉就读于耀华学校,能简单介绍一下耀华学校的情况吗?

  答:耀华学校始建于1927年,原名天津公学,是天津租界里的第一所华人学校。校址初设英租界戈登道(今湖北路)及红墙道(今新华路),倡建人是天津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长庄乐峰。学校的日常经费由英租界华人纳税款中提取。 1929年迁至英租界围墙道,并改名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也就是今天的耀华中学校址。曾聘北洋大学校长赵天麟任该校校长,以“尚诚尚朴素,惟忠惟诚”作校训。学校成立至今,已培育出毕业生三万余名,并涌现出一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问18:剧中多次出现天津市政府的镜头,也提到了当时的天津市长,请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答:应当说,天津市政府的座落地点一直在河北(区),这是因为自清末以来,天津的政治中心设在河北。简单介绍一下天津市政府所在地的沿革,这个问题就明白了。辛亥革命后,天津为直隶省省会,原来的直隶总督衙门(旧址在今金刚花园)改为直隶省长公署。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设特别市,原来的直隶省长公署遂改为天津市政府。1931年河北省省会迁回天津,原天津市政府改为河北省政府;市政府迁往月纬路。1935年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天津市政府遂迁回原址。

  《玉碎》所写那个时期的天津市市长,1931年4至10月为爱国将领张学良的二弟张学铭(兼公安局局长);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为周龙光。

  问19:全剧是以便衣队暴乱、也就是“天津事变”中赵如圭家破人亡为结尾的,希望能够了解一下天津便衣队暴乱的大致情况。

  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和平津,在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和日本驻屯军司令香椎浩平策划下,于当年11月8日至20日,26日至27日,连续两次组织天津的流氓、兵痞、帮会分子等,以日租界为巢穴,发动暴乱,后来日军亲自参战,用重炮自金刚桥向北攻击河北省政府,天津市政府,公安局和警察局、电话局等要害部门,断绝通往中国辖区的交通;11月10日也趁机挟持溥仪逃跑。张学铭把所属东北军改编为保安队,进行反击,多次挫败了便衣队与日军的进攻。日本以此为借口,大量增兵天津;同时由香椎浩平发表声明,凶蛮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天津,取缔抗日排日活动。在日军的威胁下,

国民党天津地方当局一再退让,从而为日本侵占平津与华北作了准备。

  问20:剧中多次表现怀玉满怀激情,参加抗日游行的;赵如圭大义凛然,怒斥日本侵略分子,很好地表现出天津人民的爱国情操,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天津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吗?

  答:近代天津一直是日本的侵略目标,天津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自五四运动以后,这种斗争出现了新的觉醒,这就是斗争开始由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青年和中国共产党进行领导,如1920年天津学生发动的抵制日货的斗争,1921年反对与日本签订卖国的21条的斗争,1923年反对日本侵占旅顺、大连的斗争,1924年抗议日本制造五卅惨案的斗争,1926年抗议日本炮轰大沽口的斗争等等;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参加,使群众性的抗日斗争有了中坚力量,并得以向纵身发展,从而为九一八事变之后大规模抗日斗争的兴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