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大年三十儿,一夜大雪,白清村已被白色覆盖,村里时不时传出鞭炮的声音,空气中弥漫鞭炮的味道。郑家大院里的两排火红的灯笼把房檐上苞米、院中的雪人、门上的对联映得通红。过年了,“郑老万”一家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年夜饭,揭开了“城里城外东北人”的序幕。
《城》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中见“大”,“小”是指什么?
剧中的每个人都是东北人百姓身份的小人物。像“郑老万”这个人物就是普通的白清村村民。这些小人物各有各的优缺点,“郑老万”的女婿“裴金山”是农贸公司销售部经理,平时特别好面子和爱吹牛,但是工作上却十分敬业,也常常支持大舅子的一些致富点子。“郑老万”的女儿“郑晓兰”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作风爽朗,热心肠,有时却热心过了分,好心办错事。观众从剧中的这些小人物身上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是自己也是别人。
《城》剧每集(或每两集)独立成章,每个故事都是有代表性且短小精悍的。对观众来说是快餐似的娱乐享受。每个故事的选材也是生活化的,都是日常发生的小片段,小插曲。就像郑家老三“郑来斌”的婚恋问题是“郑老万”最头疼的,“来斌”的对象也是没少相看,最后已经发展到“网恋”上去了,《彩铃》一集中就把“来斌”网恋闹出的笑话放大了,结果却也是一场误会,将年轻人的感情问题融入这样的小事中。还有《致富1+1》中的村里共同致富的故事,把农村邻里关系的嬉笑怒骂也表现淋漓尽致。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甚至切身体会的平凡小事。
“大”又指什么?
“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响起,火热的东北人就鼓足了干劲,精神十足地把握这个机会,再创辉煌。新农村建设也随着城市的沸腾而大大活跃起来,正是这样的人人寻进步、人人求发展的背景下,东北城乡百姓们开始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城》剧的故事在这种大背景下展开。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社会中的一个阶层的代表。60多岁的“郑老万”一生俭朴,倔强,凿死铆子,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常常以“过得桥比你们走的路都多”来干涉孩子们的事,对新事物感到难以接受却又感到好奇,也是当代老年人的典型。大儿子“郑来文”勤劳善良,不善言谈,发家致富却有许多好点子,越到难题也能想出好办法,而且紧跟时代的脚步,很多农业新观点、新科技都是通过他进入白清村,这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透过这两代农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裴金山”和“郑晓兰”夫妻俩一个是生意场上颇有建树的中层管理人,一个是省城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两个人的社交圈子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小名利场。夫妻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人文化水平层次较高,接触社会面较广,讲求场面,有些虚荣,也成为他们突出的共同点,这一点多少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裴金山”常常一副款爷的形象,妻子“晓兰”也十分支持丈夫的吹嘘做派。但“裴金山”对利益更为敏感些,“晓兰”却常常以名人自居,更看中名气,一旦丈夫的事情失败,就会被她埋怨,因为传出去不好听。所以这两个阶层的摩擦被简化在夫妻日常生活上的小矛盾和小口角中,让人很容易就接受。
可以说在《城》剧中,每个人都是代表着一个群体发言,正如鲁迅的“阿Q”一样。《城》剧中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进自己的生活中,无论你是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在这里总会有一个角色映射出你。
《城》剧中的“小”与“大”轻松自然的互相融合,使得此剧能够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编剧的立足现实引发的创新构思和对社会百态的全景式的深入了解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