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马季去世专题 >正文

《艺术人生》今晚播出《纪念马季 --笑声背后》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4:00 新浪娱乐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因心脏骤停与世长辞,享年72岁。24日上午9时,《艺术人生》栏目组与主持人朱军前往八宝山,出席马季追悼会并赠送奠唁花圈。他的离开有些突然,他的诀别与谢幕是中国相声界的悠长遗憾。我们在悲伤和叹息中深切缅怀相声艺术大师马季,特别制作了本期专辑献给喜爱他的观众朋友们。

  中式马季

  五年前的冬天,2001年12月12日,马季先生来到《艺术人生》的现场,穿着一件棕色的中式唐装,他说相声是传统艺术,唐装代表他内心对传统的依恋。那天,他的笑声曾经温暖我们的心灵,他的笑脸曾经深深打动我们。五年之后,这些珍贵的片段依然带给我们无比的亲切与温暖。

  年轻的心

  那一年67岁的马季先生在节目中动情地追忆了单位里的老团长江垂一,老人家退休后无所事事,一天起来晒晒太阳,等着拿张报纸,取杯奶一喝,就此打发时光。“一年后我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马季先生决定吸取教训,不在屋里闷着,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年轻人交朋友,心态非常年轻,精神状况完全不像一位老人。笑称不愿意参加《夕阳红》节目,因为“一参加就老了”。现场有观众问到他的养生之道,乐观的他诙谐作答:“没心没肺”。

  马季先生家住城北洼里乡洼边村,他是荣誉村民。一个乡镇工厂给他一块地方盖了几间房,养了两条狗、几只鸡、一些鱼,鱼都是他平时钓回来不吃放在池里养着的。总结自己的田园生活,马季先生美滋滋地说:“我住在那里,挺好。”

  启明茶社的日子

  马季先生的艺术生涯起源于西单启明茶社,那里培养了一大批相声爱好者,后来逐渐走向专业队伍,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童年的马季放学后,背着书包,时常和同学结伴去启明茶社听相声,接受最初的熏陶。节目现场别出心裁地竖立了一块模拟当年情形的水牌,勾起他对六十年前往事的追溯与回忆。充满欢乐的相声陪伴年少的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艰苦岁月。

  小小学徒

  14岁那年,少年马季由于家境不好,背井离乡远走上海。他在生产台布、被单、枕套的宏德制造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母亲的教诲和三年学徒生涯,让他阅尽沧桑,也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眼勤手快、自强独立的少年,同时练就一身与各色人等巧妙周旋的本事。他瘦弱的手臂每天要拎着沉重的马桶,走过长而陡的楼梯,为老板和工人殷勤地服务。

  一切来自生活的磨砺,他都沉默地独自担当。

  1949年上海解放后,掌柜的对马季说“树槐,回北京看看去吧。”三年离家,想念故乡的马季,高兴地买了张火车票,历时三天三夜回到北京。然而他并不知道是被掌柜辞掉,因为生意惨淡。

  追忆老师

  1956年全国总工会举办了一个全国业余曲艺汇演,马季参演的节目是一个“工作上马虎、推卸责任”的段子,拿了一等奖之后,辅导他的刘宝瑞老师,在中山公园约他谈话,问:“你想入这行吗,以后我就对你负责到底。” 马季说:“行,我愿意”。马季先生在现场模仿刘宝瑞老师当年的语气,引来一片笑声。

  进了广播说唱团,有一个以老艺术家们组织起来的艺委会,质疑新来的这样一个年轻人谁来教。刘宝瑞说启蒙教育是我给的;郭全宝说,我也参与了,我去辅导;还有郭启瑞老先生,还有侯宝林大师,侯先生当时夸了海口,“三年时间,我一定把他培养出来”。经过艺委会讨论决定,把马季分给几个老师口传心授,责任老师是候宝林。领导说:“马季谁都得学,但是你要认准你的老师是侯宝林。”

  侯宝林先生说,“只要是我承认的徒弟,都得站在我身后照张相。” 马季先生一直保留着这张师徒合影。

  马路浪漫史

  马季先生33岁那年经人介绍结婚。第一次与女方见面的时候,不修边幅,穿得邋遢,他爱钓鱼,夏天晒得跟铁蛋子似的。当时正值文革热浪如火如荼,他带着对方去看大字报,说:“你先看看我是什么人,然后你再做决定。你要跟我谈,咱们就谈;要是不谈,咱们俩就拉倒。”结果一看,没想到,她同意接触。这位女子就是马季先生相儒以沫的夫人于波。

  那天见面后,马季一直将于波从劳动人民文化宫送到玉泉路。一路的攀谈使于波透过他“不怎么样”的外貌看到他富于内涵的谈吐和诚挚的内心品质。一段一见钟情的浪漫和一场不离不弃的婚姻就此诞生。

  朱军打趣说:“多亏您当年这一送啊,送得真远”;马季先生说:“我是骑车送的,不是走路,不然没那么快”。逗得现场哄堂大笑,马季先生的“包袱”永远抖得机灵,信手拈来。

  馒头 “伙夫”

  在干校的三年里,马季当了三年伙夫,专事做馒头。早晨起来发面,上午蒸馒头,下午三点钟下班,四点钟天就黑了。在那种环境下,他依然感受着其中乐趣。

  那时候他觉得越艰苦,越同心。伙房班长是民乐团的魏诚,他说话有点磕巴,指挥马季干活,马季很听话,抱起一袋面粉来和面。“倒,倒,倒”,魏诚说。马季开始倒面粉,结果倒多了,魏诚又说“倒起来没完了”。幽默的描述令现场笑成一团。

  父子同台

  马东是马季的独子,五年前应邀来到节目现场。这是马氏父子首次同台,马东由于与父亲平起平坐,紧张得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对父亲的敬畏与崇拜可见一斑。这次对话见证了他们深厚绵长的父子之情。

  马季回忆,小马东满月后就被送到一户人家看护,马东在幼年时期,几乎没见过父亲,有一次,马季回到家,保姆让马东看谁来了,小马东正在桌子底下玩耍,钻出来脱口而出“叔叔好!”当时听到儿子竟叫自己“叔叔”,马季顿时泪盈于眶。

  马东成年后留学国外,与父亲分隔八年。长期疏于见面与相处,遥远的距离却使他更清晰地认识父亲、评价父亲。朱军问他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马东用了两个字:“伟大”。

  彼时,我们从导播间的特写镜头里能够看到,马季先生的眼眸中有晶莹的泪光闪动。

  朱军问马东为何没有子承父业,他说父亲似乎从小就有意地将他与相声隔开了,对于马季的徒弟,马东一律叫他们叔叔。但马东发自肺腑地坦呈:30岁以后发现遗传的力量是巨大的,他无法分清自己目前做的主持人职业是否与父亲算作同行?同样是说话,同样是为了观众。

  《一个推销员》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马季先生的单口相声《一个推销员》成为经典,二十年过去了,人们对那个卖宇宙牌香烟的推销员依然记忆犹新。这个著名的相声也成了他的代表作符号。

  朱军手里揣着一盒栏目制片组特制的道具——宇宙牌香烟,马季先生打开了话匣子。

  当年相声里的商品本是火柴,后来改为爆竹。因为在那个年代,火柴不着、爆竹不响,虽然达到了笑的目的,但主题是讽刺商品不重视质量一味在宣传上下功夫。创作者得知河南的某些地下烟厂生产假烟,于是再改为写烟。领导审查时有意见认为春节喜庆,上一个讽刺节目不大合适,建议拿掉,马季录完音,拿着录音带,来到北京医院给时任广播部部长并正在安装起薄器的吴冷西同志,在吴部长的床边播放,老人家说可以吧,这才得以通过。

  理解万岁

  马季先生谈及师徒关系,他说依照上一代的传统,逢年过节徒弟们都得登门拜谢师傅并问安。但是他淡化处理了师徒之间的交往,称师傅与徒弟之间是“同志”。徒弟们上了春晚又得去团拜会,很忙碌很辛苦,他不要求他们常去看望师傅。他对徒弟的爱护和疼惜宛如一个父亲,每个徒弟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楚,每次都会先给他们打电话祝贺,这种通达与仁厚令弟子们动容,皆为自己拥有如此平易近人的老师而幸福。在马季先生去世后,他的学生们纷纷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当朱军问到社会上流传着“跃华下岗、冯巩触电、姜昆上网,牛群去当县长”的说法,他怎么看,马季先生说他心中虽有遗憾,但能够理解。

  拯救相声

  关于相声现状的低迷,马季先生语重心长地讲述,相声演员应该具备敏锐的头脑,将社会现实鲜活地搬上舞台、融入相声。相声是一种纪实性作品,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现实声生活的直观反应。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这样说自己:“我是一个相声演员”。

  什么是相声未来的希冀?怎样引领相声界继续前行?相声该如何传承?这些问题困扰着大师,终究成了他未能圆满实现的愿望。

  弹指一挥间

  现场观众中有两位是马季先生四十年前的学生和听众,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他们带着往事来到演播室,与偶像重逢,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现场悬挂着马季先生的墨宝:“平生道路九羊肠”,这也是大师的座右铭。

  朱军请马季先生现场题字,马季先生挥毫而就:“专心致志,宠辱皆忘”,是自己几十载艺术人生的体会,写来与观众们、与相声演员们共勉。

  马季先生走了,他还没有走远,他的背影轻盈却又沉重,因为他的笑脸背后承载了太多内容。多少岁月的累积,凝聚成这一刻的别离。大师已陨落,永远的谢幕,只留下他的中国式幽默。

  我们惟有怀念,怀念艺术、怀念真正的艺术作品,怀念真正的艺术家。文/耀华

  敬请关注:《艺术人生》纪念专辑《背影·马季》

  播出时间:12月27日 CCTV-1 22:49

  重播:次日凌晨4:19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95,000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