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艺术人生》预告:《温暖2006》回忆焦点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4:30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生活就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青春岁月,在不容我们细想之间就从指缝间流逝了。

  好在记忆还在那里,无数的经历,绚烂与静美、幸福与伤痕、微笑与眼泪、挣扎与坚持、命运与意志。像一首悠扬而潸然泪下的歌,在梦里梦外萦绕不去。

  温暖是什么?温暖,也许就是在岁月的边缘重温我们心中不肯淡去的梦想;也许就是和许多事、许多人、许多季节不断告别的手势;也许就是为了未来而珍惜现在的心情;也许就是很多命运多彩的轨迹;也许就是在追忆花样年华逝去的过往里,感知到的生命感动与留恋的理由。

  看一个人的生活与生命是否有质感,不是看拥有多少以为的快乐,而是看心中是否有一盏灯亮着,即使不那么耀眼,但一直亮着。因为这样一盏真情的灯的存在,我们才可能感受到一种放下自己、为别人体同身受的生命温暖。

  温暖之前是温情,温暖之后是感动,总结又一年的体验与感慨,我们从“温暖2006-中国文艺年度盛典”诸多的温情和感动中,了解了更多有关温暖的故事,读懂了更多温暖背后的含义。

  《三峡好人》贾樟柯

  关键词:坚持

  “不管世界怎么看你,你要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一句宣传片的台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贾樟柯和他若近若远的电影世界。

  当看完《黄土地》的贾樟柯正式向父亲提出想做导演的时候,那是1991年。当贾樟柯因为电影《三峡好人》获奖而让许多人一夜之间开始谈论的时候,那是2006年。从1991年到2006年,15年的时间对一个人可不简单是弹指的一瞬间。在这段时间里,贾樟柯花了十年,终于让自己站在了导演梦的一个顶峰。

  1970年贾樟柯出生在山西一个非常小的县城汾阳。贾樟柯在那个小县城生活了21年。很多的时候,特别是上学之余,贾樟柯经常站在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觉得自己是知道他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因为从那些平常而各自不同的面孔上,贾樟柯似乎已经知道了他们生活里发生的一切。这也许就是贾樟柯为什么把注意力始终在大城市之外的偏远地方、小城镇、生活在城市乡村最基层、普通的中国人身上的起因吧。那些在大的变革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的生活,一直是贾樟柯摄影机所面对的一个焦点。从《小五》、《站台》《世界》到《三峡好人》一系列的电影始终坚持了同一个焦点,就是中国最普通老百姓的问题。

  说到《三峡好人》拍摄和放映经历的时候,原本很会说话的贾樟柯,更见语言机敏的一面:“《三峡好人》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人的本能的魅力上和生命本身的一种感动。所以这次拍了一个跟以前都不一样的电影。这次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随波逐流,这次他们可以面对生活,可以很主动地做出生活里面的选择。”

  《三峡好人》开场的一个镜头,很多移民在等船,等移民船,其中有一个人拿着一颗树苗,紧紧抱在怀里。贾樟柯当时觉得视觉上很好看,一种生命幼小的象征,就拍了,给人感觉,即使在一个尘土飞扬、一种悲情、一个翻天覆地转变的地方,生命本身的魅力也能象一棵树、一棵草一样在蓬勃生长。后来在放给移民看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却嚎啕痛哭起来,跟贾樟柯说“你知道吗,我去上海的时候,也抱着这么一棵树,抱着上了船,希望它能够活下去,但是去了琼民岛之后,房子、地都很好,政府安排的也很好,但是树还是死了。”那时贾樟柯感觉到一种根的移动,一种在移民的过程里,感情深处的隐痛。

  《三峡好人》一路从北京到广州、深圳,再到重庆、武汉、成都,一站站地走,一站站地放映。影片被送到学校、送到移民聚居的地方、送到那些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城镇。在贾樟柯的老家的一个荒废的、有着贾樟柯所有最熟悉的电影记忆的礼堂里,经过两天的修整,支起了一个放映机。放映机响了起来,这些普通的面孔又投射到了那个曾经放过《人生》、放过《老井》的礼堂,现在《三峡好人》最新的中国人面孔也投射在上面,贾樟柯因此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而之前经受的曲折,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贾樟柯说是观众让他明白了这些年自己为什么要坚持的原因。那是因为除了自己的镜头关注的人需要这些之外,自己也同样需要被感动的温暖。

  贾樟柯属于那种一直在拍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是在拍传奇的电影人,一直想让中国银幕多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脚踏实地的形象。贾樟柯对张越说:“在一个娱乐的时代喜欢娱乐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人世间的事不可能用一个好玩就能解决和面对的。如果我们一直逃避在好玩、高兴里,人就会变得脆弱和懦弱,就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人生和生活。”

  贾樟柯在“温暖2006”的现场,始终很能说、也很坦然。

  贾樟柯说到现在的电影市场,说到获奖时的感受,也说到了自己的父亲。

  因为偏科,贾樟柯中学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贾樟柯那时特别希望早一点就业,找一个工作,哪怕一个月三、五十块钱的工资,也算是开始给家里赚钱了。那时,老家的银行、保险公司开始招职员,贾樟柯想去考。但父亲对贾樟柯说,一定要上大学,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父亲安排贾樟柯去学美术,这样可以不用考让贾樟柯头疼的数学。贾樟柯就去了山西太原。看完电影《黄土地》,贾樟柯改主意想当导演,就打电话给父亲。父亲挂了电话,坐了两个半小时的汽车,从汾阳赶到了太原。贾樟柯在狭窄宿舍里,第一次接过了父亲递来的一支香烟。

  平日见面,父亲说话特别少。每次拍完电影后,贾樟柯都会准备DVD碟给父亲看。贾樟柯还在电影的《站台》的开头,写明献给父亲,但父亲看完后却更加沉默了。

  2004年春节回老家,偶然打开一本被父亲藏在橱柜里的夹册,发现父亲很认真的把能看到的《大众电影》、《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广播电视报》、《吕梁日报》关于贾樟柯的报道,都被剪贴、排版得整整齐齐。贾樟柯说父亲是对他的人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不管走多远,总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看着,知道父亲总有的牵挂和自豪。

  2006年对贾樟柯而言,是悲喜交集的一年,父亲在这年春天去世了,贾樟柯也在这一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金狮奖。经过这样的洗礼,在今后的电影里,贾樟柯应该有能力用质感和力度的方式真切的表现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包括贾樟柯自己在内的许多人看到,无论一个时代追捧什么,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关注好人和表现好人的电影。

  相声大师马季

  关键词:烛照

  一盏光彩依旧的灯,能温暖夜归人的心;一支含光盈泪的烛,能照亮黑暗后的希望。

  当我们点起这盏灯的时候,人已经走了。

  八宝山陵园人民公墓,四五万人聚集着,是专程赶来送行的,人群长队排了几百米,一直排到地铁口。开来的车,停满了公墓旁的嘉年华停车场。

  一代相声大师,真正著名的演员去世了。灵堂里摆满了从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到普通市民送的各种花圈,同悲怀人。

  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人,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弟子、听众、百姓,都是来送行的,挽联如雪,伤情如海,只有把做事和做人都做得很好的人,才会被这么多人惦记,上上下下才会那么深情的去送行。很多人举着写好的话,有的人在高喊:艺术家中的伟人,马季,我们怀念你。

  从1956年调进广播艺术团开始算起,到2006年,马季先生正式从事相声艺术整整五十年,年底的时候,先生走了,给五十年演艺生涯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先生用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纪念了自己从艺相声五十周年。

  生命的烛光熄灭了,一段回忆清晰了,只要谁提到1984年,很多人都会象白岩松一样很自然的想起马季先生“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的经典相声《吹牛》,那些笑声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那么深刻。白岩松在温暖2006的现场说起先生突然逝世那一天的情形:“我知道了消息之后,就去买了两份晚报。正好那天晚上约我妈出去吃饭,路上没敢说,我妈那时候还不知道。到了饭店坐定了,我把两份报递过去,我说‘妈,马季去世了。’我妈一脸惊讶的表情,然后一直在看报纸,点菜什么的,她都没注意,我一直没敢回头,我妈在那儿看,一声没有。等一会儿,看完了之后,报纸放下,叹了一口气,我妈的眼泪早已经掉下来了。对于她们那一代人来说,年龄没差几岁,那种记忆是特别深的。”

  相声界最后一位大师去了,精神的烛照却依然亮如往昔。

  这样一束不很耀眼,但一直亮着,让许多人在最幽暗、甚至是最绝望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希望的存在。马季先生一生不仅仅是笑声和许多给予的欢乐开心,还有热闹之余、笑声之外的许多东西、价值和做人的品质。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大师,大师两个字绝不是一种可更可改的称呼,必须是做事和做人漂亮有质的结合,熟悉的人看的是人品,陌生的人看的是技艺。

  先生曾经作客《艺术人生》,让朱军没想到的是原以为满场笑声的现场,竟然很沉闷。节目之后朱军很奇怪的问先生的儿子马东,马东告诉朱军说:“我父亲说什么都好玩,说什么都好笑,唯独说到相声的时候,不好玩、不好笑。”从这样的话当中,我们又何尝不能感受到先生身为相声大师心中的责任和情怀。先生实际上是在忧虑,忧虑中国的相声到底怎么走,怎么发展。说到这样的问题自然就会沉重,节目氛围特别沉闷,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先生对相声技艺的传承与繁荣,一直是不遗余力,在传承方面不停的在做事,方方面面,姜昆、赵炎、刘伟、冯巩几个大弟子在相声界内外是声望有嘉,马家军更是赫赫有名。先生在教导弟子时,除了励勉之外,还经常用戒忌浮躁这样的说法,告戒后辈,在先生看来只有立定脚跟做事做人,相声才能做得更好。

  没有生活就没戏,好段子一定是真生活。这是先生在相声创作中始终遵循的原则。当年为了创作新相声先生到农村一待就是七个月,家家户户摸清了,回来之后,相声不叫绝都不可能。由于先生说的相声段子来自生活真实的提炼,现在很多段子听来还是那样精彩,让人捧腹不已。没有那种对生活的挚爱、没有彻骨的体验,是写不了那样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先生不仅开创了共和国颂体相声的先河,而且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我们都知道,原来说的相声是得什么砸什么、得什么说什么、什么乐说什么,只要有包袱。侯大师把这个做完之后,把接力棒交出来,先生接过接力棒,跑得那么漂亮,一辈子就是让大家高兴。

  先生在生活中,一贯是随和的,做事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来不愿烦累别人。一次在一个电视剧剧组,天越来越凉,剧组的人怕先生冻着,就拿钱让一个剧务陪着先生一起上街去买毛衣。在一个商场里转了许久,剧务挑了一件两百多块的毛衣,先生没舍得要,说穿着不合适。然后自己挑了一件39块钱的毛衣,迅速穿上了,说很好,这不很暖和嘛,就这么穿着回了剧组。不是先生买不起两百块钱的毛衣,而是怕多花费,给剧组添麻烦。

  先生从艺严谨的言行在后辈中,形成了极大的威望和影响。就象侯耀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马先生一直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他在,有时候说两句话,我们就知道往哪儿走,现在马先生走了,旗不在了。”

  “温暖2006”现场,朱军、张越、白岩松一起为先生点燃了一盏名叫“烛照”的灯,相信在笑满人间之后,“天堂里一定又多了笑声。” 这是所有的人在祭奠马季先生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文/姜川

  播出时间:

  CCTV-1 1月10日 周三22:39播出《温暖2006》完整版(上)

  CCTV-1 1月17日 周三22:39播出《温暖2006》完整版(中)

  CCTV-1 1月24日 周三22:39播出《温暖2006》完整版(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