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贞观之治》还原初唐质朴之风 业内获好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08:28 京华时报
![]() ![]() 第五代电影导演张建亚执导的首部电视剧《贞观之治》,昨天在BTV-4落下帷幕。据制片方介绍,该剧收视率在3%左右,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成绩,但在业内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导演张建亚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称,他第一次接触电视剧,对市场规律不是很了解,因此把收视率看得并不重,“我只想用心拍摄一部历史正剧,给观众留下一部图像版的历史教科书”。 -影像 还原初唐质朴之风 《贞观之治》投资3000万元,以一种类似于纪录的方式重现了唐初时代,不同于以往的古装戏说剧。专家一致称,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 在前期筹备的两年时间里,张建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下古装剧那么多,凭什么让观众看《贞观之治》?“我开始经常看古装剧,但让我满意的不多,多数都是装腔作势,装明清腔、作历史势。”张建亚说,“大多数古装剧,不管拍哪个朝代都是明清时的感觉,朝代尚且不论,更别说分历史时期了。我们选景时还发现,影视基地那些已经搭好的唐朝宫殿,都是雕梁画栋的一派盛唐景象,与贞观时期初唐的质朴、大气相去甚远。” 为此,张建亚希望《贞观之治》无论是剧情还是布景、道具,人物的吃、喝、行、住,都要绝对遵从史实,不杜撰,权当拍一部以画面呈现的贞观时期编年史。“我们是重新创建中古影像。宋代确立了桌和椅的生活方式,此前的唐人是跪坐为主;宋代开始伏在桌上写字,唐朝人都是执麻纸卷跪着写;棉布在宋代开始大量使用,唐则是麻丝皮革的世界。这些是绝不可混为一谈的。” -情节 客观再现“玄武门事变” 不过也有观众抱怨,该剧过于重视对史实的展现却弱化了情节,看起来比较沉闷,矛盾冲突不够,节奏缓慢。对此,张建亚表示,故事的戏剧性是电视剧最大的可看性,但是该剧就想尝试一下,除了传奇故事、宫廷斗争、宠幸妃子等,历史剧还能不能给观众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从而让其对历史产生兴趣。 张建亚说:“首先,该剧主要是传达‘贞观之治’的思想。初唐时,李世民胸怀宽广、采纳意见,臣与君在讨论社稷时是平等的,臣在说‘臣’时是充满自豪感的。初唐是个文化、观念开放的时代,这是初唐与其他历史时代的区别。” 其次,该剧对李世民的塑造也更加真实可信。“一些表现李世民生平的作品,为了不损坏其形象,回避‘玄武门事变’,很多史书上的记载也有点儿支离破碎,连不上。我们翻阅了很多史学家对‘玄武门事变’的重新考证,最终把众多史料和史学家考证的成果联系起来,相信是对‘玄武门事变’最客观的重新解读。” -市场 引起海外同行极大关注 据该剧制片人罗立平介绍,《贞观之治》得到了海外市场的认可,一些东南亚国家及美国的购片机构给予了该片肯定的评价,土耳其也慕名前来,痛快地购买了此片的版权。 罗立平说,《贞观之治》之所以引起海外购片机构的极大关注,首先是因为该剧尊重历史。“剧中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史书记载的,绝无杜撰、绝不戏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唐’这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美国国家电视台更是将《贞观之治》当作还原中国唐初的纪录片,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 出镜人物 马跃一张“马脸”获青睐 有观众笑言,从众多电视剧中一眼留意到这部《贞观之治》,完全是因为男主角马跃的脸,“扮演李世民的马跃,面容清癯冷峻,双目深湛,鼻隆而直,唇上连髭微翘,不怒自威。顿时便与古代大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肖像画作重合起来,这扮相就是李世民的瘦版标准照了。”《贞观之治》导演张建亚也说:“之所以选马跃是因为他的脸比较长,有点像马脸。”一听这话,马跃就笑开了:“我一点都不生气,马跃不长马脸,谁长?” 马跃称,骑马和射箭是他演李世民的两大困难,“李世民是一个马上英雄,可我不会骑马,跟制片方签的合同上标明了拍骑马戏时用替身。但是后来演起来觉得不行,必须要学会,这是要有胆识和勇气的。他们给我挑了一匹很乖的马,我跟马的关系非常好,自始至终我都没有从马上摔下来。”至于射箭,史书上记载,李世民能站在马上用膝盖控制马的缰绳,站起来射箭,这对马跃而言简直就是杂技。 为了塑造好李世民这个角色,马跃吃了不少苦。他说:“宫廷戏是冬天在小汤山拍的,把地上洒上水,冻成冰,拍出来很好看。我们则被要求不穿鞋,穿着袜子或者光着脚在冰上走,结果脚上全是冻疮,但是你又得做出非常舒服的样子。”拍沙漠征战戏时则是7月,马跃穿的铁铠甲重达14公斤。“每天卸装的时候,我那两个靴子倒出来的全是汗水。”本报记者 赵楠楠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