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上海滩》大连热播 忆当年争看《上海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10:29 大连晚报

  近日,大连一套播出了《新上海滩》。在资讯泛滥的当下,这样一部电视剧,借着它的前身,吸引了一些眼球。然而人们在观赏它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老版来比较。这使我们回想起了20多年前那短缺经济时代的种种。

  当年争看《上海滩》

  -本报记者 张明春

  没记错的话,周润发赵雅芝版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是1983年年底至1984年年初播出的。那可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

  到邻村去看《上海滩》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包产到户”1983年才实行,所以实惠还并未得到,生活上正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老家那个村子地薄,尽管人勤,但光景不济,1983年了,全村尚没有一部电视机。《上海滩》自然是不能不看的。怎么办?邻村人脑瓜活络,讲享受,已有几台黑白电视机,12寸或者14寸的,我的一个不太远的姑姑家就有一台。小孩子没脸没皮,就天天去看——搁现在,谁好意思到别人家去看电视呢?而这,其实也不是头一遭,更早些时候的《霍元甲》和《陈真传》就是这么蹭看的。

  去邻村看电视并不容易。两村之间有河,当年生态尚好,河中有水。河水冬季结冰,并不难过,但一天夜里下了雪,气温也并不低,雪落河面,居然融化。一脚踩上去,陷了进去,赶紧缩回。不能知难而退。索性脱下棉鞋和袜子,趟水过河。到了姑姑家里,坐在热炕头上许久,双脚才暖和过来。

  停电了怎么办

  有大乐趣,便不以苦为苦。最苦恼的是,信号不好或者停电。当时百废待兴,资源匮乏,农村用电紧张,基本上是停电的时候多,有电的时候少。这电一停,可电视剧播出不停,岂不急煞老百姓?那真是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啥也干不成。

  姑父对《上海滩》有大好,居然搞到一部车用蓄电池,乡下人叫“电瓶子”。也不知怎么鼓捣的,又居然可以拿它带动电视机,可免停电之苦。一停电,来他家看《上海滩》的人就特别多。但这也不能完全保障收看,因为“电瓶子”要充电,充电不及时或者其中的酸水失效,电力便不强,影响收看效果。记得一次瓶中的电已是强弩之末,电视机上的画面只剩下中间一竖条。情急之下,过一会儿姨父就晃动晃动“电瓶子”,以人力补电力的不足。可毕竟杯水车薪,电视画面最后终于变到完全没有。

  言必称《上海滩》

  《上海滩》一剧,让农村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大上海,什么叫黑社会,什么叫阴险狡诈。看过了,第二天一见面,必说《上海滩》,必说许文强和丁力。记得一次在乡里供销社,几个大人说:“许文强离开上海后,丁力做事处处在模仿许文强,有模有样了。”其实,当年那些谈论的人,哪一个的做派不或多或少地受着许文强的影响呢?

  一袭笔挺的西装,白围巾,黑礼帽,太有派了。小伙子们谁不想拥有一条毛围脖儿?但农村人穷,年轻人又无财权,得偿所愿者寥寥无几。我一个舅舅是木匠,政策未开禁时就远走黑龙江打工,挣钱不少。一天,他来我家,把所系的毛围巾顺手挂在衣服杆子上,之后帮我爸干活儿去了。恰好几个小伙子来我家玩,便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试戴这条毛围巾,看谁“有派”。

  被强哥迷倒的人

  喜欢许文强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常常看着看着就能争论起来,女的说“太潇洒了”,男的偏说“潇洒啥?这人多倔性!一点笑面没有”,女的又说“那叫气质,你懂个屁”!

  中毒最深的,是邻村一个姑娘,不光爱看许文强,搜集周润发的一切画片和新闻,还真的爱上了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不光白天晚上寻思许文强,直到“愚道”的地步,就连找对象都处处以许文强为标准,居然用攒下的钱跑到广州去找许文强去了,结果被警察给送了回来,一时成为笑谈。

  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艺术,周润发和赵雅芝版的《上海滩》,堪称经典,无论怎么翻拍,都不会有那个影响力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