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大清华等九名博士生硕士生联名要求于丹下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05:5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编前:“人怕出名猪怕壮”,当“学术超女”于丹红遍全国时,昨日一篇题为《吁请媒体立即停止对于丹之流的吹捧》的网络文章浮出水面,文中不仅仅从学院派的角度狠狠揭发了于丹对老庄近乎媚俗的解读,同时还要求央视《百家讲坛》立刻停止再播放于丹的节目,并且要求她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据了解,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生徐晋如,其他八位发起者分别署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昨日,于丹、《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对此事分别发表了看法。

  一种声音

  “让于丹下课”

  文中,作者开篇就自述了反抗的“不利局面”:“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本科生杨旸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这九个发起者表示选择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

  不过,文内通篇都是对于丹的不满,并加了很多攻击的语句,如“高学历文盲”、“最浅薄的作者”、“于丹之流”,“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仅仅靠耍嘴皮子”等,并把矛头指向“无良媒体人”。作者将于丹的现象无限上升到“中国文化已经到了危机关头”的高度,并把于丹事件与白先勇改编《牡丹亭》、安意如(blog)抄写点评古诗词的事件等同。不过奇怪的是,通篇都没有明确指出于丹究竟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而且文后还把于丹的书的发行量与“饭岛爱光碟”的发行量作比较。文末,九个发文的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上了自己就读的学校和学历。

  一种反应

  网民一片叫骂声

  不过出乎发帖人的预料,网络上对这九个强出头的“博士、硕士生”却一片骂声,回帖的网友有90%进行了讽刺。游客Z说:“争什么风吃什么醋,挂了一大堆学衔,有本事写文章逐条批驳于丹的讲课错误观点,扣帽子是没劲的也算不了勇气。”

  第八楼则认为:“你们以为抬出自己专业博士的身份,又指责人家不正宗,人家就会信服吗?”

  很多网友呼吁,希望这九个人能拿出事实根据来批驳于丹,而不是“大而空”地胡乱批评人。love-x这样说:“于丹在讲《论语》的时候,我听过,我觉得她还是讲得蛮好的,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深入浅出,而且对古今典籍是熟读于心。但是在学术上的分歧我们应该允许存在,有讨论,有争论才有进步嘛!不过应该采取评论的正确方式。”

  这九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人呢?记者昨日与中山大学联系,发现确实有徐晋如这个人,不过该人的宿舍电话一直没有人接。

  一种态度

  于丹:网络是自由的

  “网络是自由的,我觉得不管他们怎么说也没有关系,文化建设的态度,就是要懂得宽容、理性、理智。”于丹昨晚正在北师大忙招生方面的事情,她表示昨日已经知道此事,但是还没有时间去看具体的内容,“他们有这个权利自由表达,看得出来他们内心是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做这样的事情也说明他们是有感情有责任的人,我也尊敬这些博士。但是我之所以会讲出在《论语》上的心得,也是出于一种对文化的深厚感情,我深深懂得一个关心民族权利和民族利益的人,应该和大众分享知识所获,我相信我能说出心得,任何一个大妈大婶也能够说出她自己的心得。文化格局,合而不同,我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出发去体验传统经典,他们也可以从学术的位置去谈。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为文化建设做贡献。”

  对于在文章中出现的人身攻击,于丹回应:“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以做正事为重,出现这样的人身攻击,已经超出了学术范围,所以我也不想纠缠这件事。”

  《百家讲坛》:不会参考网络舆论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并不以为然,他认为网络上的言论不会成为他们参考的一个依据,“我们一般不会考虑网络媒体的舆论,不会理会这些人的看法,我只能说百家讲坛每一位主讲人都是优秀的。”

  一种说法

  学者:于丹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

  昨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肯定了于丹的意义,他说:“我不认为于丹对学术有负面影响,反而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因为她讲得很活、很感性。首先现在的读者并不是学者,所以不需要严谨的学术知识去思考传统经典,虽然生活化的理解会产生一些偏差,但是毕竟是灵活的。学者没有必要用学术的眼光去要求社会,所以我觉得那几位博士的呼吁没有意义。” 见习记者赵正旭

  新闻链接

  于丹遭网友纠错

  于丹春节讲《庄子》用错成语了?2月24日,这成了“于丹吧”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有不少网友指出于丹2月23日讲课时,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千手观音之美,纯属词法错误,“美轮美奂”一般只用来形容建筑之美。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许多网友跟帖直指于丹念错了字,例如把“狡黠”的“黠”念成了“jie”,把“扪心自问”的“扪”声调读成了第四声,把“秽”念成了“sui”等等。

  有一说三

  于丹遭“批判”,昨天在本报编辑部里也引起了很大震动。编前会上,一群记者编辑讨论得热火朝天,短短一分钟,就分裂出三种不同的思想———

  记者Z:在于丹的演讲中“催眠”

  会说,是种能力。于丹就是证明。与之相配套的是《百家讲坛》逐渐形成的“文化产业链”中,名人们演讲与出书的过程被掐得越来越短,往往这边演讲还未结束,那边已经宣布首印是多少,演讲刚刚结束,新一轮的签售奇迹也产生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在大众还没有从演讲的“催眠”中醒悟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去买书,就像成都人吃火锅,越辣吃得越欢,舒服的时候哪还有精力去思考是否有利于肠胃健康?

  编辑X:别拿批评当武器

  这年代就有人犯红眼病,动不动就呲牙裂嘴地搞签名,攻击人。有本事自己搞一篇《××心得》来读给普通老百姓听啊!整天端着个架子,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搞些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活生生一副“礼不下庶人”的傻样,真是闲得没事找抽型。

  编辑W:快餐也是一种吃法

  “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

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快餐又怎样?好歹能填饱肚子,也不失为一种吃法,总比什么都不吃好吧。与其让庄子、老子等被丢角落里蒙上厚厚的尘埃,还不如给它们弄上时髦的包装,走进大家的视线。先把眼球吸引过来,再循序渐进地加以消化,有何不可?谁能一口吃出个胖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