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杨三姐告状》引质疑 人物关系改变是最大败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14:23 大连晚报

  根据同名经典评剧改编,由杨若兮蒋恺主演的32集电视连续剧《杨三姐告状》已于3月17日晚在央视八套开播。记者看了其前6集,发现该剧不仅将剧情的年代背景提前了几年,由原先的民国时期变为清末民初,而且为高成栋(评剧中名为高占英,人称高小六)的奸情设置了许多借口,令人们甚至有些同情这个人面兽心的公子哥,这种处理方式很有眼下的时代色彩,但却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战斗力。

  经典重拍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以今人的眼光来“篡改”和修饰古人的事,而败笔也多由此产生。记者出生也晚,对“老版”《杨三姐告状》的印象来自电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没错的话就是1980年)公映的戏剧电影《杨三姐告状》,虽然是以舞台剧拍摄而成,但这部影片的魅力足以令老少妇孺动容,剧中各个人物均个性鲜明:勇敢、刚强、机智的杨三姐,善良、糊涂、懦弱的杨母,生得一表人才但一肚子花花肠子的高占英……甚至连陪衬人物药店老板高拐子、县长周成等都表现得有声有色。

  故事情节的改动

  削减了作品的批评意义

  电视剧版的《杨三姐告状》在情节上对戏剧版进行了大胆的改动,首先让杨家与高家的门第划一了,老爷一辈变成了患难与共的同僚,而不是一个是贫寒人家一个是大户。这种处理是何用意?故意淡化那个年代的阶级矛盾吗?还是为矛盾双方披上一身温情脉脉的外衣?如此处理,倒是使两家通婚这层关系显得更加可信了,但却大大削减了作品的批判意义。实际上,即使在民国的时候,不同阶层的民众之间通婚也是有可能甚至司空见惯的,并不需要削平了门第差异来使其合理化。

  记者看了电视剧《杨三姐告状》的剧情介绍,发现该剧对后面官场争斗的描写花费了很多笔墨,而不是像原作那样以“杨青天”的出现戛然而止。这么做固然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但其实离“杨三姐”和“告状”这两个关键要素就远了,而且新意不大,因为别的电视剧里已多有表现。

  人物关系的改变

  是全剧最大的败笔

  其二,也是最大的败笔,是为高成栋与继母的通奸寻找借口——高欲办实业而受挫,继母林媚春“守活寡”三年寂寞难耐。评剧版的《杨三姐告状》并无这一段铺垫,开板就是杨二姐已死,高占英与大嫂、五嫂“三人行”的苟且之事(而不是与继母的缠绵悱恻欲说还修的所谓情愫)。目前电视剧版中的高成栋甚至变得令人同情了:多好的一个有志青年啊,满脑子新思想和实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只是囿于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施展,才与年轻的继母日久生情……评剧《杨三姐告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故事就发生在1918年的河北滦县。现实中的高占英是否如电视剧中说的那么值得同情暂且不论,但就其与两个嫂子通奸一事,就难以见容于当年的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

  而电视剧中之所以如此处理,无非是受了当下影视剧创作潮流的影响:让好人有毛病,坏人有优点,同时满足那些有猎奇癖和窥私癖的观众对才子佳人之间情感纠葛的观赏欲。但如此处理,却是大大伤害了原作和这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战斗力——那是阶级压迫的极好写照,也是鼓舞下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有力诗篇。

  再好的编剧也干不过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其实还是那个故事最能教育人,如此说打消剧作家的积极性了,但实情大抵如此。而改编之后的剧作,还有可能削弱了那段历史本身的力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