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大片迅速崛起 纪录片论坛上海闭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近年来,虽然每年国产电视纪录片平均产量达12000分钟,但直到《故宫》、《圆明园》、《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电视纪录大片走俏荧屏,电视纪录片才像电影大片一样,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为期两天的“真实中国·年度导演”纪录片论坛日前在上海闭幕。电视纪录大片的崛起成为论坛中诸多纪录片制作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观众基础

  前段时间在荧屏走红的几部高投入的电视纪录大片,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不少电视纪录大片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故宫》总编导周兵(blog)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经济成长不仅为这些电视纪录大片的制作提供了保证,也催生了社会对文化话题更多的关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豪感,成为电视纪录大片能迅速崛起的观众基础。”在荧屏娱乐喧嚣之中,电视纪录大片赢得了观众口碑,不仅成为碟片市场的新宠儿,甚至还被很多观众当作文化礼品。

  经济压力

  尽管这几部电视纪录大片出尽风头,但是与会者也表示,部分电视纪录大片的走红并不意味着国产电视纪录片已经迎来了春天。平均2000元一分钟成本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市场上一般只能卖到三四十元,在海外市场又缺失定价权。巨大的经济压力,成为许多电视纪录大片制作者最头痛的难题。

  “拍一部电视纪录大片,就得背上上千万元的债。”《圆明园》导演金铁木直言不讳,“如果要收回成本就必须拓展国际市场。但是电视纪录片比电视剧更加难以国际化。”在他和他的同行看来,投放到海外市场的中国纪录大片,并没有赢得属于自己的定价话语权。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告诉记者,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这样的选题本是想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但是,海外片商买去之后,往往只是作为素材片,价码根本开不高。

  也需小片

  真实反映生活的原生态,用平民视角透视时代变化,是电视纪录片传统功能之一,也是纪录片作为社会资料收集者的职责所在。曾执导过《毛泽东》等电视纪录大片的名导褚嘉骅表示,对电视纪录大片的理解应该宽泛些。在动辄上千万元投资的纪录大片扎堆的时候,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视纪录小片,仍该是电视纪录片主要片源。

  周兵告诉记者,电视纪录片中的大片和小片,应该像大餐和小菜一样合理搭配。他还提出警示,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是电视纪录片尤其是纪录大片的障碍,“电影大片这几年就犯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毛病。电视纪录片更需要一份文化的坚持,一种对社会的责任。”王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