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恰同学少年》引争议 南京专家学者各抒己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1:10 人民网-江南时报
“红色偶像剧”是一个新鲜名词,它与近年来的“红色经典热”什么关系?它与当下流行的“青春偶像剧”什么关系?同样出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它与近年来火热的历史帝王剧有什么关系?对于长期以来在民间流行的“毛泽东热”,《恰同学少年》能否真实还原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昨天,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张永祎:这不算红色偶像剧 江苏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知名文艺评论家张永祎开门见山:“我还是比较认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能站在时代的角度,给历史一个准确地再现,比较难能可贵。另外电视剧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提醒我们的导演们要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张永祎认为:“目前的问题不是创作理念层次的问题,而是创作手法上的问题,主要是技术处理还不够精细,不够老练。”他长期关注影视剧总结出一个准则,就是在历史的真实性和审美的现代性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一种形神兼备的融合。 他结合这个准则解释说:“即如从纯历史的角度看,电视剧这样的处理肯定不过关,而从纯现代的角度来要求,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史实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关键是在针对特定时代的历史情景时,如何体现现代人审美理念的提升和演变。” “可以说,导演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导入了现代性的元素。表面看来,偶像是一个时尚化的产物,历史题材又是一个高度重视史实的东西,而这很难协调。其实,现代性元素不等于偶像元素。从某个角度说,读者有潜在的心理需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提出要有时代的审美眼光,这两方面的结合造成了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张永?如是评价说,“不过这并不算红色偶像剧。” 张光芒:红色经典的另一种形式 著名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光芒教授在看了几集电视剧后,认为:“现在的那个演员在气质上和毛泽东相差的比较大。根据资料看,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应该是文人气质较重一些,而不是现在所表演的很具有青年领袖倾向。” 张光芒教授分析说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与近年来的“红色经典热”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它是红色经典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说通过对革命历史或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领袖重新认识,塑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人物形象。” 据张教授介绍,自90年代以来,一直呼声较高的“红色经典热”,主要是对革命文学作品的改编,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当下精神萎靡、人文精神沦丧的现实,让很多人开始怀旧,“而红色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有追求、有信仰,心灵大于肉体的生活,都符合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 张教授也谈到对文艺作品对毛泽东形象的认识也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80年代时,‘走下圣坛的毛泽东’这一提法比较流行,说明了老百姓喜欢看到一个富有人性化的毛泽东。现在的社会普遍缺乏精神信仰,这时老百姓希望看到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毛泽东。所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的。”本报记者 高明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