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央视热播剧《鉴真东渡》看片会现场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7:22  新浪娱乐

  《鉴真东渡》这个戏不在情节上做文章,情节上没有大起大落,五次东渡不成,最后被遣唐使的船带走,李准先生说过,凡是到达日本的所有和尚包括尼姑,都是真明真姓,都体现了一种很真实的感觉。然后这个戏的收视率一定不会好,为什么?目前这个市场这么浮躁,特别是超女,选秀等等一些,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产业,这样做,我觉得会破坏我们文化的一个良性的产业。

  为什么我要首先感谢编导,因为你们敢选这个题材,这样坚持。其实在佛教方面,律宗方面的这些台词无可挑剔,如果他不潜心,不研律的话,写不出这样的台词,所以他尊重了中日文化史,但是你要写这个史是很难写的,成功就在于人物关系的构建,他们的情感理性伦理冲突,对律与法的关系,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戏最大的成功,但是反过来说,我也觉得,还是打磨的不够,作为想成为一个经典作品,前面几位都说过了,我觉得不仅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还是一个深度的问题,我们想做好鉴真这个形象的话,鉴真本身都处在被动状态,他的内心挖掘不够,怎么挖掘?跟荣睿的关系这几个点,包括一直到他最成功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他拒官不要升官,拒绝了以后,他在民间弘扬佛法,同时给民众看病,我就感觉,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很崇拜他,包括他到了美浓的那一块土地上所说的一些话,都可以挖掘。

  另外,我觉得到了日本以后,应该使用日语对白,打中文字幕。

  他拒绝升官以后回到民间,他眼睛已经瞎了,他的化妆那个时候好象都没变,他的化妆好象大概是12集才改变,白眉毛,那些我觉得都处理的很好,一直到他有了白眉毛,精神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反而出来了,到那个地方,他在美浓说,我要化为它的土地,我真的感动了。中国人爱日本的土地,这个联想空间一打开,感人至深,因为荣睿留在了中国的土地,这就是中日文化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层关系。日本的语言都是很多汉字。一个民族要讲八荣八耻,我感觉离鉴真的律宗距离不远。

  这16集的戏感动点应该开发得更多。还有一个最珍贵的东西,就是阿倍仲麻侣和李白的诗情,李白的诗,与阿倍仲麻吕回应的诗,感情真挚。谢谢!

  

  范咏戈: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讲过了的,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觉得确实这部剧的特点非常透彻,我补充两点,因为看了这部剧,感觉到他确实拍摄难度很大。除了完成了中日和善这样一个政治需要以外,这个基础上,也还是能够从真实的一个文化的角度,或者是艺术的角度,应该说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你比如说站在日方来看的话,也有一些点也是处理得不错。另外从唐朝开始和日本民族都采取的是一个开放的风气,派这么多留学生遣唐使,还有从中国请这些专家到那里去,这些我想从日方来说,他们也是乐于接受的。

  我补充两点什么呢?他在这么不容易的情况下,也是一种重叙经典,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用电视的手段把他普及?或者说叫做平民化也好,这个难度当然很大了,刚才好多专家也是那个意见,包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大开大合的冲突,很难凑成戏的一个东西,但是还是拍摄出来了。在这个当中,我感觉到,确实非常忠实于历史真实,六次东渡,第五次是最艰难的,死了两个弟子,他也失明了,在这种情况下,把重点放在第五次当中,非常忠实于历史,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过于拘谨于历史,也是一点小小的遗憾。

  另外在唐文化当中,因为他不可避免的,因为《鉴真东渡》,他的中日交流,交流的实际上是很特殊的一种文化形态,他不是其它的,你这个电视剧回归不了直接的内容,这个里面就牵扯到一个扬弃的问题,我看鉴真好象更多的是南派,主张无物的这一派。他有一些神秘的东西,这里面我觉得这一方面是要扬弃的,现在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也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智能的一种扬弃,这个任务在这个电视剧当中完成的也是不错的,他这里面有一些很开悟的,激发人们向上的这些东西,我感觉到还是有所传播的,包括心心相印这些东西,都是佛教,这里边都是他们的一些忌律,忌词,特别是他们在对待生死,还有终极关怀这个里面都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了。另外我感觉到通过这样的一种传播,还可以做得更充分一些,或者这方面也有一些遗憾,的确鉴真在日本,他们在宗教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且日本到后来,又把律宗又传向全世界,但根还是在中国,我感觉,中国作为一个传播的使者,日本接受了以后,他就在本世纪初又传到世界上去,都是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智能传播出去的,让观众也都是能够接受的。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些,你比如说个别的地方,这个是刚才说的,有一些对人物,还有对当时的时代氛围不是特别的全面,个别的台词,你比如说日以继夜,我听下来,应该是夜以继日,像这种属于个别硬伤,这都是个别的地方。总的来说,我们也是想着配合中日邦交很好做次宣传,这个都不影响,我就说这些。

  

  赵葆华:同意如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做一点补充,这部戏我想说的第一点感受,对于传统的受众心理,接受状态,这是个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身处红尘滚滚当中,习惯于接受各种爱恨纠缠的一些东西,而对于这个,既无脂粉气也无血腥味,非常的净化,净化得不能再净化了,确实对于我们看惯了各种作秀的,看管了爱恨情仇的受众,确实是一个大的颠覆,大的挑战,如果成功了确实是勇敢的尝试,如果不成功,也是悲壮的跋涉,是对影视文化一次调整,甚至抒写了中国电视的受众宣言。

  第二个我就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个人觉得,对这个戏我持坚定的乐观态度,我觉得这部戏在日本会引起反响,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在中国的圈子里面,我觉得这部作品也会成为一个经典,就是需要一点时间,要靠舆论宣传一段时间,会成为赋予历史意味的事件,因为他出现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契合,出现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碰撞,1500年前,开元天宝交接之年,当时我们是强盛,不仅经济强盛,而且文化强盛,构筑了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记忆情景,盛唐景象,所以才有一批一批日本的留学生、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那么1500年过去了,将近1500年的落后的挨打的被动的局面已去。我感觉20年前推出这个戏不会有什么历史话语,经过多次的摩擦,突然在今天推出,1500年前的历史话题、历史影像和当下的历史文化氛围出现了暗合,所以我觉得会成为一种文化使命,因为以鉴真为代表,这是我的预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个作品带来了绝对不停留在《鉴真东渡》作品本身的艺术线上,而是他带来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话题,超越了这个作品本身,这恐怕是创造者会始料不及的,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机会。

  第三个,我觉得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历史形象,因为我是编剧出身,首先也向编剧表达敬意,第二向导演表达敬意,我觉得这个作品写鉴真确实很难,想起了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品,和写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一样,写鉴真和尚,鉴真大师因为他是文化杰出人物,高山仰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抓住了历史时空中的形象,又抓住了超越历史时空的形象。开元天宝年五次东渡而未果,这是具体的历史时空,而九死不悔的精神,重信仰轻欲望这是超越了历史的时空。大净化,大弘扬,这一切比主旋律更主旋律,现在看来,这个艺术形象还是比较成功的,刚才各位领导都说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另外结构也有值得称道之处,鉴真和他的众多弟子,包括四个日本的留学生,普照、荣睿等等四个弟子,他们和鉴真的关系,作为纬线,在经线和纬线交织的过程当中也体现的很充分。

  现在我说了这么多好话,这是我真心的感受,我觉得现在这个戏的不足,第一点,所有的人物目标太明确了,按理说生活本身是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允许艺术处理一下,应该有模糊的,你这所有的作品目标特别明确,鉴真也好,普照也好,荣睿也好都是东渡,目标明确,他就没有了这种跌宕起伏,没有了其它的生活的质感和丰厚性。

  第二个,我觉得缺少对人物局限性的可行性的描写,你没有展示他在历史时空当中的困境,展现的情感的局限性,展现鉴真的困惑和超越。然后鉴真除了困惑,还有一种悲凉,已经身陷绝境,九死一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那么鉴真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毕竟不是神,而对他悲凉,悲苦的心境,了无描写,没有这个描写就没有对悲凉心境的超越产生大悲悯,由凡入圣,作为主旋律作品,就会使公信力下降,把所有的人当圣人来写,为什么?很多电视剧爱写世俗英雄,世俗的情感,就是这样的。而鉴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一出场就是一个圣人。写局限性,对局限性的超越才变成永恒,超越那个历史时空的人格境界,人格魅力,人格理想,才成为我们伟大的文化使者,文化财富。如果加上这一点,更是一个力作。

  第三点,后景不丰富,时代后景不丰富,生活后景也一样,你想盛唐的景色,长安的繁华,应该给我们一种五彩斑斓的一种文化积淀和氛围,剧情给我们太简单的处理,这些都影响了作为肉身的鉴真大师的艺术形象。

  第四点,缺少细节的展示。没有很好对细节的咏叹。

  第五点,还有具体的文化用语需要再推敲,如“阿难”的发音不对。

  总之,我觉得这个作品会遭到蓦然回首的一种惊艳现象,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陈洁伟:刚才各位领导讲的我全都同意,我要说一下什么呢?对这个戏的看法,我自己感到,我先作为这个戏的佛教顾问,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来看这个,在这个戏里看到了佛教徒的感觉就好象严冬里头送来了春风的温暖。比如当时我们去十一个国家访问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带团先到西欧的七个国家去了,去了比如到德国那儿演出,我觉得我应该看一看演出的情况怎么样?当时我感动得差一点儿流下泪来,一排一排盛装的男女不是坐在那儿欣赏音乐,他们跪在咱们的走道当中,他们都表示感谢。我觉得这是传扬佛法很好的一种表现。大使馆里边的官员当时也说,你们是应该常到这儿来,到这儿来演出一次佛教音乐,比我们说上十次宗教信仰都强。这就说明现在这个东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他。对我自己来说,上一次我提到了,我对他的发行,对他的收视率来说我是看好的,因为在刚刚解放的时候,那个时候北京是800个寺院,没有庙几乎到这种程度,3千多僧众,几万家居士,都是信仰佛教的。

  今天看起来,我在做佛学这几年的当中,到这儿来要求出家的,要求办法式的也很多,因为在那儿我要求进去看看,先一进去,大家都是自愿信仰。今天在相国寺,雍和宫还是这样的情况。另外86年到大开元寺,就是弘一大师他自己出家的地方,他那儿去了,他的弟子当时给了我一本书,当时就是弘一大师写的,他希望我自己写一部小说,当然后来我也写了,也发了,发了以后给他看,他就摇头,为什么摇头?不适合于真正佛教的成分,因为弘一大师,不但是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而且他自己又是咱们话剧之先河,话剧的鼻祖。

  我和导演也说过,咱们写佛教,咱们要用慈悲喜舍的精神来写。因为这个里面的矛盾也很多,即使是鉴真大师到了日本以后,他们真的那么配合吗?不是那样的,所以诸如此类的矛盾也不少,主要的部分还是写慈悲喜舍。

  所以在这里来说我就感到,这里不单是说对于一些世俗,对出家的这些僧众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他用最直观的形象教育大家。还有一点,我回想到了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到寺庙里面去磕头的形象,那个时候人民都是友善的,虔诚的,但是现在我捕捉不到人与人之间那么和谐,那么友善,以前您稍微有一点儿困难,我就主动的帮助您,不管是利还是财,所以在这个佛教里头,这样的一种佛教精神,我觉得体现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不是一部单纯供人欣赏的电视剧,还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人民知荣知耻,怎么样把自我的位置和大众的位置摆清楚。

  

  李春武:看了这个片子,我觉得从个人来讲也很受感动,《鉴真东渡》这个事情以前虽然也知道,但是片子应该说给他更具体化了,更现实化了,但是这个片子,我在看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前面的几集我觉得做了铺垫,从这个历史上的铺垫,所以很可能在收视上会有所曲折,前面的几集会造成一个影响,前面如果没有跟起来的话,后面再想跟着就很难。另外我还感觉这个剧全片看完了以后,可能受到的感动会更深,因为你对大师毕生来的磨难见的太多了,所以你就会感觉到,他的信仰是怎么样的一种信仰,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去弘扬佛法。其实对于宗教来说,我觉得因为在社会上来说,虽然也有一定信仰宗教的人,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因为有很多种宗教,另外还有很多人也不一定信宗教,信宗教的人,应该说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少数,但是我觉得对于这个宗教来讲,可能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可能我是不信教,但是对于宗教却是不可以不敬,这一点不仅仅说是一个那么多人信仰的东西,另外还有它几千年传下来,它毕竟是有它的一个原因,是有它的文化,所以如果从我个人来说,我是这么想的,我虽然不信宗教,但是我对于宗教,包括各种宗教,我都是怀着一种敬仰的感情,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观众从这一点来说,受了内容的感染,同样会对这个片子持一种非常赞赏,非常肯定的态度,特别是这个片子里面表现的内容,表现鉴真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受那么多的挫折也没有改变意愿,而坚持东渡,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义。这种意义也是一种很强,很震撼的。

  另外给人的震撼,他可能会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另一方面本身就是教义上,他主要通过感情来传播,从我个人的感受上来说,我觉得这种精神是感染了我,这个受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说到它的收视率,我确实觉得收视率可能不一定期望很高,这主要因为现在的收视率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因为收视率,现在电视剧的数量非常少,但是播出机构非常多。另外从电视剧的内容来说非常丰富,各个方面都有,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把所有的电视剧观众,分成无数个观赏的人群,在这种类型的观赏人群里面,究竟有多少?我想可能不是特别的多,因为我们现在再也找不到一部像当年的《渴望》也好,甚至是比那个还要更早一些的,或者是说很高高在上的电视剧,就能够做到一个万人空巷,但是现在中国的电视剧已经找不到万人空巷的情景了,而且也不可能再万人空巷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