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儿》再版 王海鸰称是自传体小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15:51  每日新报
《大校的女儿》再版王海鸰称是自传体小说(图)

王海鸰

  时隔五年,几经删改,著名作家王海鸰被誉为“中国版《廊桥遗梦》”的《大校的女儿》再次出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王海鸰说,这是她迄今为止最用心、最喜爱的一本书,不是“写出来的书”,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身体里“流出来的书”,甚至书中的男主人公都确有其人。

  是自传体小说

  记者:为什么要重新出版《大校的女儿》?

  王海鸰:因为这是一本好书。很多朋友告诉我光盘卖得非常火,甚至海外的朋友看了盘都问我哪里还能买到这本书,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所以,我又做了一些修订重新出版了这本书。

  记者:女主人公韩琳和你的名字谐音,据说,男主人公姜士安也有原型。这算是你的半自传体小说吗?

  王海鸰:的确是有这样的谐音,你要认为它是自传体的书也可以。他(男主人公的原型)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过,他不知道自己被我写进了小说里。当年写他时,他还是个正团级军官,现在已经成长为正军级干部了。以前大家所熟悉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但这部作品是“流”出来的。“写”是写别人的故事,“流”是流自己的故事。只有生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己的故事才能自然而然地“流”出来。

  对于爱情,我宁缺毋滥

  记者:从《牵手》《中国式离婚》再到《新结婚时代》,你对中国人婚恋状态的描摹实在是入木三分,你说要通过《大校的女儿》对之前作品的价值观做个总结。

  王海鸰:我关注的领域比较占便宜,就是大多数上班族的生活,我写最普遍的人性和情感,从来不写边缘人物。通过《大校的女儿》我想说,对于女人,生活中不只有爱情一种选择。婚姻生活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在制约我们。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修成正果的爱情不一定非得走向婚姻,而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它不是婚姻唯一的维系。

  记者:经历了怎样的爱情和婚姻,才能让你有如此的观念?

  王海鸰:现在我和儿子一起生活,我们过得很好。刚结婚的时候,我也努力做个贤妻良母,甚至放弃写作,以为可以过着夫贵妻荣的幸福生活。我想要专一而长久的感情,只是我没有这个福气,既然没有,干脆不要。大量的爱情存在婚姻之外,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婚外情,恋爱从一开始都是精神上的,但是婚姻里却有很多非精神的因素。美好的爱情存在,但是只存在于瞬间。对于爱情,我宁缺毋滥。

  记者:你这样幸福吗?

  王海鸰:人一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有时候必然得此失彼。就像胖人和瘦人,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可能彼此不能了解对方的烦恼和幸福。没有婚姻,可能生病的时候没人送你去医院,但是同时,你会拥有更多自由。

  军旅生活教我“绝不言败”

  记者:你是军人出身,女主人公韩琳也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著名的军旅作家,军营生活对你的生活和创作影响很大吧?

  王海鸰:军队生活对我影响很深,我生长在部队大院,16岁当兵到现在。军旅生活教给我——不管碰到什么挫折都绝不言败,始终不放弃。韩琳与以前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同处就在于,她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而且无论如何永不言败。她的爱情受到种种制约,最终必须放弃美好,选择转身离开,正是这种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记者:当初是王朔领你入行的,他说你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你怎么评价他呢?

  王海鸰:他对我的评价很准确。王朔是我的领路人,当初我们合作了《爱你没商量》。是他教给我掌握一门手艺——创作电视剧。刚开始,他说我写的剧本白不刺咧,没味道。与一个强手通力合作,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我觉得他的口语化写作是他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新的创作吗?

  王海鸰:我在写话剧《仰望苍穹》,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这也算是我回归职务进行写作。

  新报记者 仇宇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2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