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陈家林:从历史到现实 名著翻拍到合适时候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08:54  解放日报
陈家林:从历史到现实名著翻拍到合适时候了
陈家林和他执导的电视剧

陈家林:从历史到现实名著翻拍到合适时候了
提到陈家林,不得不提及他执导的作品

  往前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谭嗣同》一鸣惊人,之后是《百色起义》《开国大典》《末代皇后》《努尔哈赤》……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九十年代,惊喜依然不断:《唐明皇》《武则天》《太平天国》等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进入新世纪,已入花甲之年的陈家林宝刀未老,一部《康熙帝国》成为同类历史剧中的佼佼者。随后又拍摄了《清宫风云》《大敦煌》《王昭君》等剧。

  他曾将文化部最佳故事片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等荣誉轻松收入囊中。然而,这些光环远不如提及他的“20多部电影、700多集电视剧”更让他欣慰。

  一个月前,他对记者说,重拍电视剧《三国演义》将是他的历史剧收山之作。就在众人期待该剧开拍之时,他却请辞《三国演义》导演一职,理由是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体力不够,希望由更年轻的导演来担此重任。

  名著翻拍,是时候了

  记:您之前说过新版《三国演义》将是您历史题材剧的收山之作。为什么又突然退出了?

  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巨片,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体力,这部剧从筹备、拍摄到后期还要持续将近两年的时间,以我目前的年龄、身体状况恐怕难以胜任。从筹备到现在,我已经感到身心疲惫,如果开机以后盯不住病倒了,再换导演就来不及了,所以决定向制片方请辞,希望由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导演来承担这个工作。拍了一辈子历史戏,原来想以《三国演义》收山,看来不行了,我拍的最后一部历史剧应该是《王昭君》,央视6月就播了。

  记:那么您认为谁能接过导筒?

  陈:阎建钢不错。他拍过《战国》《秦始皇》《尘埃落定》《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片,经验丰富,关键是他48岁,精力充沛。想起我48岁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累。

  记:新版《红楼梦》正在大规模选角准备翻拍,您对四大名著重拍怎么看?

  陈:以我个人来看,当年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最成功的是《水浒》和《红楼梦》。张邵林的《水浒》人物表现很到位,王扶林的《红楼梦》选的演员年龄很到位。但四大名著里拍得最差的是《三国演义》。尤其是时隔20年后再回过头去看,就会觉得镜头画面比较粗糙。我们目前的拍摄能力,已经今非昔比。别说《三国演义》了,我记得拍《努尔哈赤》的时候是1985年,那时拍一个有许多群众演员的大场面多难啊。当然,那时一个群众演员一天只要一毛六的工钱,现在可得几十元。时代在变,对于历史名著,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解释,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想法上,今天重拍名著都是应该的。

  拍历史剧,客观造成

  记:您擅长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也几乎清一色是历史剧。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对历史剧情有独钟?

  陈:中国有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英雄很多时候都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我比较早的时候拍了一部电影《谭嗣同》,当时得了奖,有了点名气。别人看了,就说这个导演拍这类题材肯定行,然后拍类似题材就一直找我。这是中国电视剧的特点,叫做“一窝蜂”,认为你擅长这个,找你的就都是这个。所以我成专拍历史剧的了。

  记:现在的历史剧一直存在文学虚构和历史真实的争议。尤其历史正剧,许多学者专家会指出这个错误那个纰漏,《康熙帝国》也面临过这样的“挑刺”。您对此怎么看?

  陈:历史与文艺作品不一样,我的正剧有三条标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氛围要准确,重要的历史事件要征求史学家的意见,主要人物总体上要符合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其他人物则可以按剧情需要设置。比如《康熙帝国》,剧中30%是历史真事,70%就是虚构。有一回,在餐厅碰到几个观众,他们问我:“历史上有容妃、蓝齐儿格格这些人吗?”我说:“没有,剧好看吗?”他们点点头说:“我们天天看呢。”有这话,看来我没白拍。

  调转方向,涉足“现实”

  记:今年,上海接连播了您导的电视剧《继父》《女人一辈子》,这两部都不是历史题材了。

  陈:对,我从皇帝那儿“出来”,回到现实了。目前现实题材的作品总共拍了三部。第一部是李幼斌主演的《继父》,第二部是徐铮、朱媛媛主演的《好男当家》,第三部就是殷桃主演的《女人一辈子》。

  记:拍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剧,为什么这个时候想要转型?

  陈:我这个转型,也是被收视率整的。(笑)现在的历史剧太多了,很多观众对历史剧已经感到视觉疲劳。我也在考虑自己要拍什么才能适应市场。情感剧一般就是“第三者模式”,警匪剧要晚上10点后才能播出,主旋律电视剧又可能有收视率的问题。剩下的好像就是苦情戏。回忆起来,我从上世纪80年代拍《努尔哈赤》后,基本上就没有拍过现代剧,除了两部近代史剧,全是历史剧。可以说,拍了一辈子历史剧,现在终于摘掉了历史剧专业户的帽子。

  记:导演现代题材的电视剧和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

  陈:中国观众看电视剧,喜欢问“后来呢”、“再后来呢”,这就是电视剧的节奏问题。在有好故事的前提下,控制好节奏,才能抓住观众。历史也好,现代也好,时代提供的只是人物生活的背景,人物的命运和其中的人性才是电视剧的主体。

  明星大腕,“名片”巧用

  记:您之前曾透露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曹操一角将会由姜文扮演,这也让人想起吴宇森的新片《赤壁之战》里用的全是大腕演员。对于影视剧喜欢用大腕演员的风气,您怎么看?

  陈:吴宇森的电影是商业片,商业片用明星跟电视剧用明星不太一样,不好比。就好像《赤壁之战》给一个“周瑜”的钱有可能就是我们一整部《三国演义》的预算,而后者的长度是前者的15倍。不过明星,就相当于“名片”。一般而言,大腕演员挑上的剧本不会太次,投资也不会太差,这是大众的心理定势。所以一部电视剧,用一两张“名片”是必要的,但“名片”虽好,也不能滥用。一部电视剧里,搁上八九个大腕反而浪费,这就跟煲汤一样,把所有的猛料都搁进去了反而不对味。

  记:那您的电视剧里一般用几个?

  陈:一般就是一两个偶像派明星,再搭几个实力派演员。或者用那种有实力成为明星但还没成为明星的演员,因为他们会更上进,会花更多心思去琢磨剧中的角色。

  记:您的作品里有很多明星,您自己当年也是这么挑“名片”吗?

  陈:拍《武则天》之前,我几乎就没用过明星。当年《末代皇后》选中姜文,他那会刚毕业,和500多号人一起等着试镜,我看到他后,说“就你了”。他也因为这部戏出名了。那时,都是影视剧造明星,绝对不是靠明星来带动影视剧。那个环境下挑中的演员也和角色更接近。

  记:为什么从《武则天》开始有了用明星出演角色的意识?

  陈:《武则天》是1994年拍的。从那年起,商业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电视剧产业中,电视剧作为商品的特性日益呈现,导演的地位开始下降。本来在创作过程中担任“一把手”的导演,开始受到了制片方和收视率的制约。导演选演员要先考虑用明星、大腕来保证市场,导演相应地成了继明星之后的“二把手”。到了今天,商业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导演在艺术创作中只能沦为“三把手”:大腕演员排第一,制片方排第二,导演排第三,编剧只能排在第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