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表达民间文化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3:39  新浪娱乐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表达民间文化梦想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表达民间文化梦想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表达民间文化梦想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表达民间文化梦想

杰出传承人走进《艺术人生》

  一个民族的光荣,只能来自这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来自一种与时俱进的勇气。我们的文化在现代化,但是曾经滋养过整个民族辉煌历史的传统文化却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流失着。这样的流失,形成了拯救于濒危的痛心之余的关注、叹息之后的决心。

  中国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长调先后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遗代表作最多的国家。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将注意力转向了民间,从民间也走出了这样一群身怀绝技的人。他们技艺绝世,他们在“传”与“承”之间所记录的一段历史、所记忆的一种文化,成就了一种必将照耀后来者的光亮,他们将自己钟爱的技艺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为活跃在民间的技艺传承人举行了命名仪式,命名166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唱出来的传承人—奇附林的漫瀚调

  当年唱爆话筒

  他,曾经参加过2004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他,曾在大赛上演唱漫瀚调《大河畔上栽柳树》时,高调子的高音径直把洞圈话筒的声膜顶破了,现场直接没有了声响。在座的评委都议论纷纷,这个奇附林怎么这么高的音也唱得上去,太不可思议了。由于这样一个突发的状况,奇附林最后只得了一个优秀奖。

  三年以来,奇附林还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在朴实的他看来,自己的成绩应该再好一些的。三年后,奇附林又来到央视,走上《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朱军对他说:“放心唱吧,现在的话筒是电容话筒,不用担心再破了。”这对唱了大半辈子漫瀚调、习惯自由自在歌唱的奇附林,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在演播现场,奇附林拉开嗓音,无所顾忌的唱起了烂熟于心、挚爱一声的调子。

  比帕瓦罗蒂还高

  奇附林在节目中,有点夸张的和帕瓦罗蒂的录音PK了一首《我的太阳》,并轻而易举地唱到了那个最高音。奇附林的现场演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其实奇附林的最高音可以达到high G,而被称为世界男高音之王的帕瓦罗蒂最高音只到high C,奇附林竟然高出了五度。

  对于专家来说,奇附林pk 帕瓦罗蒂,只是一个小小的善意玩笑,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正像朱军在现场说的:一个是原生态,完全流于自然的唱法。另外一个是经过科学的、系统学习的发音训练唱法,这两种唱法各有千秋。系统的发声方法已经有教科书,有很多艺术院校在一批又一批的培养。而真正源于民间的、流淌着泥土芳香的唱法,尤其是唱的内容,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口传心授的传承。接受传承的人,必须要能嗅得到那样的泥土芬芳,要能感受到那片火热生活对自己心灵的眷养。只有这样,才可以唱得下去,传的下去。”

  忘了儿子,为了歌唱

  奇附林的妻子生大儿子的时候,因为奶水不好,没出满月的儿子饿得整天哭。妻子让奇附林出去买一只奶羊。

  刚出家门,奇附林就遇到了当地的二人台戏班,对唱歌几近痴迷的他,竟然跟着戏班走了。直到二十天以后,戏班子的演出快结束了,他才想起自己出门的原由,才匆忙买了一只奶羊,牵回家里。

  奇附林的妻子旧事重提,没有一点埋怨他的意思。她说的话简单而质朴,感动了许多在场的观众:“我支持他,我们全家都支持他。”真实平淡的话,已然消融了曾经的委屈,无论曾有过多少的牺牲与坚定的付出。

  隔着黄河对歌来

  从很年轻的时候,奇附林就迷上了来自民间的歌唱。每每干农活累了、乏了,就吼两嗓子才感觉舒坦。

  一天,他又在地里忙,一直到夜幕渐渐降临,遮没了四野。他一个人背着锄头,走在黄河边,突然感觉很寂寥,就扯着嗓子,吼上了。空旷之间,顿时响起从内心窜出来的调子,回音动荡。没曾想回声未落,黄河那边也有一个人唱开了。

  两个人就这样沿着黄河岸边走着,边走边唱,一口气对歌,对了二十多句,很是爽快,终于找到能对唱漫瀚调的对手,奇附林心中掠过遇见知音的感觉。

  但是,当时天很黑,还隔着一个千年万年的黄河。奇附林没有看见河对面的那个人。至今也没有找到那个人,奇附林在现场说他一直很遗憾。

  歌声不断酒不断

  奇附林开始正式学漫瀚调时,他刚好二十岁。奇附林说:准格尔旗是高原地带,鄂尔多斯有沙漠,也就有了浩瀚开阔的沙漠调。我唱四十多年,总的说来就是蒙汉调。蒙古的短调,加上汉族的词。以前的老人都用蒙语唱。”

  刚跟老师学艺唱歌,奇附林也会有唱不好的时候。老师就罚他,让他喝酒,唱不好就罚,唱不好就喝。一直喝到心里能感觉出歌、悟出歌来,这么一来二往,唱功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对奇附林来说,唱漫瀚调就是要喝酒,喝上酒才能好好的发挥。

  歌声不断酒不断,也许酒就是水中的火焰,喝到心里当然能点燃苍凉与辽阔共同孕育的不变激情。

  剪出来的传承人—关云德巧手灵心满族剪

  我有一双神奇的手

  那是一双粗糙、生满老茧的大手,右手中指,因为一次在山里干活的意外,还被截掉了一节。当关云德伸出双手给现场的人观看的时候,谁能想象这样一双粗糙生茧的手,能剪出融和了文化意味的精美剪纸。

  受伤的一瞬间,关云德本以为再也不能剪纸了,伤心得不行。后来,他发现受的伤一点没有妨碍他的挚爱,他对自己的双手充满了骄傲。

  1995年,九位外国学者到家乡考察…有人通知了关云德,让他带着剪纸做为纪念品送给外国学者。当时关云德刚从地里回来,裤子坏了,露着膝盖,还有泥。当时关云德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就骑着车去了。九位外国学者看到老关带过去的剪纸,听完翻译的介绍,他们无法相信剪纸是一个大老爷们,而不是小媳妇、小姑娘剪出来的,表情之间充满了无比的惊奇,不约而同的用生硬的汉话说,中国农民了不起。外国学者惊异的举着关云德的两个手,拿着精巧的剪纸,合了影。那一科,关云德确实感觉到了感动。

  边插秧边研究

  关云德的家,堆满了很多很多满族的资料。象一个小型的剪纸博物馆,又象一个小型的农村图书馆。这么多年,他将干农活收益的的大部分钱款,都用在满族文化和剪纸的研究上。

  “我热爱满族文化,我一生都有这样一个追求。沈阳、哈尔滨、北京民族出版社,我都联系过。一有我喜欢的书,他们就给邮过来。”

  为了心中不肯熄灭的理想,关云德就拼命的插秧劳作,才能赚些够用的钱。到北京参加杰出传承人命名仪式之前,他还在家里赶着插秧。他知道自己只有把秧插完了,才能来北京。结果关云德累病了,整整挂了四天吊瓶。请他做客《艺术人生》,他执拗的表示,必须回家插完秧才能上节目,于是,他回去了,真的回去了,录节目的前一天,才行色匆匆的赶回来。

  我爱我家

  乡村里的人,对剪纸一直是喜欢的,现在却没有人学了。老关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本能热爱,就一举两得的想用剪纸传播日渐被很多人疏忽的民族文化。

  关云德的技艺是家传,儿子、孙子现在都会。“因为家里有这个氛围,自然而然。全国剪纸展览,年年都参加。儿子、孙子都获过奖。”

  提起自己的家庭,老关是一脸的自豪。关云德是靠自己拉车,一点一点给孩子们盖上了新房。儿子们都已经娶了媳妇。“农村有这么一个习惯,养个儿子就得给说媳妇,说不到媳妇,就会埋怨你,说你老没正事。我算是完成任务了。”说到这里,老关的表情很幸福。

  用剪纸记录满族的历史

  “我是农民,有什么办法,我能转正吗?” 关云德的语气中不乏埋怨的意思,但是,他又说:“就是做农民,也要当有知识的农民,有技艺的农民。吃穿不愁了,我就可以敞开心搞我的创作。”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因为对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眷恋,老关不愿意离开,也从未离开过,因为在老关的意识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用剪纸记录整个满族的历史。

  共有的梦想

  他们是说着质朴的话、带着天然微笑的农者,这是一些从山里、从田里走出来的最为纯朴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一个民族日渐稀薄的文化血液,这血液曾经浇灌过整个中华民族多样的丰富与辉煌。

  他们走来了,带着那样简单而又那么容易被满足的愿望和理想,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面对他们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没有理由拒绝本应该就有的责任。

  对于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的未来,对于一个不朽文化族群的重生璀璨的未来,我们必须将跟他们一起,主动、乐观的面对一个共有的民族文化多样万彩的梦想。

  6月13日中央电视台三套20:35精彩播出,敬请收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