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艺术人生》相聚2007 群星闪耀说回归(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12:41  新浪娱乐
《艺术人生》相聚2007群星闪耀说回归(附图)

《艺术人生》相聚2007

  节日里走红地毯的嘉宾

  十年之前,一个历史的时刻,在百年的期盼之后,终于来临了。

  1997年6月30日午夜标志着中国一段历史的结束,作为那段历史起始和终结的记号,香港将成为史册上的亮点,7月1日凌晨,中国香港和内地同时站到了一个新起点。

  现在我们将迎来回归十年的新时刻。这个时刻是一个节日,这个时刻是一个用欢聚点亮希望的节日,这个时刻是一个在记忆开启香港十年岁月的节日。

  在这样的节日里,《艺术人生》奔赴香港,在香港星光大道上,在当年举办回归盛典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背景前,依托维多利亚港湾的美丽,与每一个渴望被感动的心灵,共同倾听、感知和分享张扬着活力的香港故事。

  这两天一直是潮热的烈日阳光,大太阳底下都站不住人。节目录制前二十多分钟,一场疾风骤雨,把炎热与燥闷的空气一扫而空,午后的太阳也隐没在云朵的后面。雨过天晴,和等待开场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艺术人生》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更是眉开眼笑起来。突出对话元素的《艺术人生》特别节目“相聚2007”就此正式开锣。

  赵雅芝、米雪与秦怡;冯小刚陈可辛张纪中(blog)与文隽、吴思远;陈小艺张卫健李少红(blog)许鞍华毛阿敏与梁凤仪…

  演员、导演、制片人、歌手、作家,来自内地、香港不同领域的文艺嘉宾,一对一组,三人一组,先后走上红地毯,再从红地毯的一端,走到搭建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女神像旁的舞台上,非常有仪式感的开场,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了许多。

  嘉宾们一一落座,都与朱军相谈甚欢。大家说着一些我们知道、不知道的故事。在维多利亚港湾来来往往的帆影船笛之间,交流着这十年香港的记忆,还有更远的香港的往事和对未来香港的期翼。

  交通、交流、交往

  从陌生到熟悉,从了解到互惠,香港与内地的交通、交往、交流,在这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

  许鞍华导演是第一个进入内地的香港导演,那是早在1981年,当时许鞍华是拍《投奔怒海》,去过海南岛的人,说海南岛很像越南,所以我们就到那边选景。拍戏的时候,闹了许多笑话误会。一直到最后才知道,在吃饭各个方面,内地与香港习惯规则的分别。而现在许鞍华一年去几次内地,都数不清楚了,已经非常习惯了,好像就是到新界的感觉,现在她所认识的香港人,很多人基本上都不常在香港,说在北京,就好像去出差。

  这几年,吴思远一直在内地香港的飞来飞去,还在北京建立了华星影院。他说:香港电影跟香港经济一样,也受到了很多的冲击,什么禽流感、“SARS”、金融风暴…社会、经济受到冲击,电影必然受到冲击,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跟所有香港人一样,我们没有退步,还是默默地再耕耘,尤其是香港最困难的时候,电影当时每年的产量掉得很低,票房也不高,整个东南亚市场萎缩得很厉害。后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更全面、更公开、更密切,内地的市场一步一步开放了,香港电影也可以不受配额限制进入到内地。有那么强的后台在支持我们,有那么大的市场在等我们,所以香港电影人一定抓住这样的机遇,拍自己擅长的特色电影,不能丢了自己的东西,内地观众喜欢看香港电影,就是看娱乐性,多变,好看,娱乐。张纪中跟着说:这十年的交流是越来越多。文隽坐在身边,更是频频点头。

  是的,通过交流合作,香港电影因此拥有了内地13亿人的大市场,票房上几亿,已经不是什么传奇,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香港人的归属感

  这些文艺界的明星、名导、名人,似乎已经融入到《艺术人生》现场的语境之中,说起来更是滔滔不绝,外加一点偶得的连珠妙语,时不时引起现场内地学生和香港同学的笑声,现场效果越来越热烈,气氛越来越松弛而融洽。这也许就是《艺术人生》栏目组最想要的感觉了。

  十年的回归,让香港人在享受变与不变的变化中,有了一种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归属感。当朱军问张卫健第一次白天坐在星光大道边,看到熟悉不能再熟悉的维多利亚港湾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张卫健就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香港现在越来越有归属感了。以前我们这一代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我们那一代的学生年轻人,都好像没有一个国家观念的,好像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当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可是就是没有国家观念,你说我们是老外又不是老外,你说我们是中国,又不属于中国,现在回归十年了,我们回归祖国十年了,现在我觉得香港,年轻人越来越有国家观念了。

  变与不变的变化

  在与许鞍华导演同台畅谈的时候,李少红导演谈到对香港十年变化的认识,她说:1997年我们与港台合作拍了《雷雨》,当时《雷雨》周朴园就请了香港的鲍方老师演的。更有意义的是今年又拍了一个电视剧叫《荣归》,正好是十年。《荣归》讲的就是这十年香港的一些变化,就更多的了解了香港在这十年中发生的事,也有了很多的感慨。

  回归之前,香港人对未知的未来可以说是心怀忐忑,一些人甚至在十七年前就有这样的忐忑与担忧,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有移民潮。在1990年,因为之前的种种原因,很多人又说赶紧移民吧。这样的心态在十年之后有变化吗?

  制片人文隽自从1990年第一次到北京,就有很大的感触,他说:从天安门走到东交民巷,走到北京的每一块土地上,我觉得下面都有一段故事,脚底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有历史的,我这才觉得像一个中国人了。所以在1991年我拍了一个协拍片《告别紫禁城》。

  而后来的现实,就像梁凤仪说的那样:我是香港人,当初最大的一个忧虑,现在没有了。我相信香港的同胞,在十年前回归的时候,他们心目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个疑虑,就是“一国两制”会不会实行成功。经过这十年,经过很多很多的困难、困扰、挫折,可是都站起来了。现在看到的香港,是一个能够面对全世界、全球人都承认的一个既有民族精神,也有言论自由,而且金融极端发达的大都会,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是完全成功的。所以现在我们再也没有那样的忧虑了。

  朱军这时接过了话题,补充道:十年过来以后,终于把心里的石头放下了。

  毛阿敏对此也有非常深的感受:我觉得香港对我来说变得更加亲切了,香港人好像变得更加沉稳了很多。我记得1997年之前来的时候,好像每个人都是浮着的,好像很心急的样子,但是现在踏实了。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着,可是人在现场,根本就不觉得。每个人的表情,都跟节目刚开始一样生动,在云层透出的阳光的斜照里,显得少有的透亮。

  每组嘉宾在下场之前,应《艺术人生》栏目组的邀请,郑重的按下自己的手模,并写下一句心中的祝愿,投进台上的祈愿箱……

  这十年和下一个十年

  这十年是香港与内地沟通密切的十年,这十年是验证“一国两制”成功的十年,这十年是我们共同经历与见证的十年。十年之间,我们成熟了很多,也坚定了很多。

  每一份香港人的拼搏,每一次中国上升的思索,每一种追求幸福的选择,都在这十年里,得到最好的还原。香港人用勇气滋养的信心,在理想、进步和想象力的激励下,已经超越了历史的挫折与教训,并与内地的同胞一起,将一个共有的希望提升到未来的面前,所以,我们还要相约下一个十年。

  已是傍晚时分,白云蓝海衬映整个美丽的维多利亚港中的建筑,沐浴在夕阳的光照之中,显得那样出乎想象的美,让人有一种炎夏潮热之外的暖意。

  节目接近尾声,站在这样的背景前,朱军对在场的嘉宾和观众说:“在这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今天《艺术人生》的主角,其实应该是香港,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发自心底的说一声,香港你好,祖国你好,明天更好。”

  未解的谜底

  许鞍华导演最早到内地拍片,都出了哪样的误会?李少红导演是带着当年拍《雷雨》的一个道具到现场的,那是一个怎样的纪念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初到北京有人对张卫健说哥们儿的时候他却在一扇门关来关去?什么事让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遇到吴思远就感觉烦得很?1992年文隽为什么要跟姜文万梓良合作拍摄那部影片《侠路英豪》?嘉宾投到祈愿箱里的都是怎样的祈愿?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艺术人生》特别节目“相聚2007”,CCTV-3 7月1日晚间黄金时间21:35播出,敬请收看。 (文/姜川 摄影/宫德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