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栏目剧起步晚求进步 观众不满偏离生活胡编滥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11:3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刚闭幕的上海电视节上,权威收视率调查公司负责人透露,栏目剧已从中国电视荧屏的一支“生力军”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据收视率追踪调查和市场分析,栏目剧数量可以用“激增”来形容,一些地区甚至有超过15档栏目剧同期制作播出,其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已超过曾经的民生新闻大战。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地区目前栏目剧至少也有7档之多,由于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栏目剧质量下滑已成各栏目剧组共同面临的难题。

  成都栏目剧起步晚进步大

  在上海电视节上发布的中国电视收视率年度报告显示,除电视剧收视保持基本稳定外,曾火爆一时的民生新闻和选秀节目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收视下滑,但栏目剧却呈现收视长红的景象,全国各地栏目剧如雨后春笋,“草根明星”热在全国兴起。

  据了解,成都本土观众目前可以看到的栏目剧不下7档,稍具知名度的诸如《成都情事》《麻辣烫》《大城小事》等。中国栏目剧诞生最早可追溯到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如今兴办已10余年。成都栏目剧历史最长的像《麻辣烫》《成都情事》也才3年左右,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不错,今年5月24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以创新电视节目为由,向《成都情事》颁发了国家级电视研发三等奖,这是全国第一个获专业电视奖项的栏目剧。成都某社区一位负责人讲述了一个普通观众与栏目剧感情的故事,一位重病入院的老大爷每天最关心的就是《成都情事》播出了什么故事,没看到的内容都要让老伴帮他记下,然后到医院讲给他听,“里面讲述的都是群众的身边事,还是群众自己演,我们当然爱看。”

  偏离生活胡编滥造令人生厌

  由于栏目剧是新兴产物,所以,关于栏目剧的学界争论还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再现生活”是栏目剧生存核心。栏目剧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许多隐忧,收视率全线飘红并不意味着良性发展。栏目剧目前已出现了颓势,尽管总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一些栏目剧的收视率却持续下降。首先,栏目剧数量的激增,但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同步增长。上周日,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观众同聚一堂,共同把脉当前栏目剧面临的问题,为该频道制作的《成都情事》发展献计献策。

  不少观众认为,栏目剧不能只求数量,制作上还应更精良一些,现在有些栏目剧故事或者细节与生活差距太大,有些甚至完全胡编滥造,有的随意调侃,为制造幽默的效果不惜恶搞,有的剧情偏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样脱离了现实生活,观众很快就会觉得无聊甚至厌烦,换频道是必然的。因为大家喜欢栏目剧,就是因为它离生活近,可以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题材太窄群众演员少影响质量

  “现在栏目剧的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而且题材有一定局限,编导们老盯着案件,尤其是偷盗抢骗,还有就是三角恋做文章。”成都市公安局宣传处一位负责人表示,有时在同一天竟然同时收到7个栏目剧的剧本送审,“其实即便是案件,也并非都是偷盗抢骗,还有很多案件背后隐藏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栏目剧的题材范围可以很大,关键在于如何挖掘。”曾担任金鸡奖评委的著名剧作家钱道远认为,栏目剧还应走精品化之路,在剧本创作上一要尊重生活,二要在编写技巧上加强,这样,成都栏目剧才有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空间,也才谈得上产业化运作,走向外谋发展的路子。

  此外,群众演员的培养和表演水平的提高也是观众呼吁的热点,“栏目剧数量多了,但演员却还是那么一些人,常常打开这个栏目剧刚看到一个群众演员,换频道后又看到他。”对此,电视台的编导承认,确实存在多个栏目剧争抢同一个演员的问题。由于栏目剧数量多,能胜任表演的群众演员数量有限,常常出现同一张面孔在不同栏目剧里出现的尴尬。这些群众演员没经过专业训练,谈不上什么演技,又奔波于不同剧组,这也是导致栏目剧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为此,《成都情事》决定近期开展群众演员培训班,对群众演员进行专门的表演训练,让更多、更好的“草根明星”走上荧屏。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采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