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朱德庸解读《绝对小孩》 表示曾经讨厌小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01:11 燕赵都市报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25岁开始画爱情画人生,由《双响炮》开始,《涩女郎》、《醋溜族》、《什么事都在发生》、《关于上班这件事》……惟独没有画过与小孩有关的内容,因为他一直非常讨厌小孩,甚至自己的儿子出生后他三天没有说话。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前不久推出了一本新作《绝对小孩》,讲述了六个古灵精怪的“绝对小孩”。 曾经极度排斥画小孩 朱德庸在《绝对小孩》的序言里说过一句很醒目的话:“画漫画刚满二十年的我,以前有两种题材从来不碰:一种是动物,一种是小孩。不画动物是因为我太爱动物了,以至于无法在它们身上开任何玩笑;不画小孩是因为我太讨厌小孩了,以至于我根本排斥画他们。” 这位爱动物超过自己儿子的父亲,曾经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孩子出生后被关在卧房里,其他地方属于小猫。儿子需要爬行时,朱德庸每天用消毒水把地板擦干净,然后放他出来一两个小时。他会训示儿子:“你一定要对猫很好,它们年纪都比你大,在我们家时间比你长,你是排名第五的。”他甚至会与孩子争玩具,自称是自己儿子的“弟弟”。 担心勾起不愉快记忆 之所以对孩子如此抵触,朱德庸坦白说,有不少原因,比如他觉得自己就是小孩,最关键的是,因为他自己曾有个不快乐的童年,他担心假如自己有了小孩,会勾起很多小时候不愉快的回忆。他说,从他开始做学生,开始接受学校的教育制度,就开始不快乐,长达十几年。“小时候的我,是个非常自我的小孩。我不做我不喜欢做的事,不交我不喜欢交的朋友。当然,我绝不是那种会讨师长欢心的小孩,反而比较像《绝对小孩》漫画里披头、五毛和讨厌的综合体。想想就该知道当时我活得多么艰难了吧。” 而且,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有了小孩后要承担很多责任,“ 比如他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老师会找我。我跟一般的大人不一样,老师来找我,我会非常恐惧。我还记得我送孩子第一天上小学的恐惧,对我来说,我不是送他去上学,而是送我自己去上学。” 孩子治疗童年恐惧感 一直到他的小孩五六岁之前,朱德庸都在学习该怎么去爱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陪着他一起成长。”但渐渐的,朱德庸意外发现,孩子宛如心理医生,一步步地治疗好了他的童年恐惧感。 孩子刚上学时,他天天紧张,担心小孩遇到与他当年同样的处境。但事情就是这么有趣,他的孩子虽然也遇到困扰,但都能自己克服。“孩子用行动告诉我,老爸你不必担心,我不会像你那样有那么多障碍,我过得很好。” 回到童年重拾画笔 童年恐惧感消失了。但在那个阶段,他还有另一个困扰———因为找不到画画的快乐,他已经停笔几年,出版工作也停止了。 “小时候我不被师长喜欢,老师让我改变,父母让我改变,我都不改变。长大了,开始画画了,我也维持着小时候的我。后来成功了,事情越来越多,就开始变成大人了,小孩的那个我不见了,开始理性思考,要满足很多人的需要,开始思考事业要怎么做会更好。于是,我不再是小孩子的样子,变成大人了。” 也正在是跟孩子一起过童年阶段,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孩子会永远快乐,所以我要回到童年。”朱德庸意识到大人的愚昧,“兜了一大圈,其实还是要回到原点。” 儿子起书名“绝对小孩” 就这样,朱德庸重拾画笔,记录下自己和孩子的童年。在作品中,他用一贯幽默诙谐的画风描绘出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六个古灵精怪、各具特性的“绝对小孩”,每天上演着自己的“绝对生活”。 之所以起名叫“绝对小孩”,朱德庸笑着说,这是他当时9岁孩子的主意。“我起名叫‘非常小孩’,孩子却说‘绝对小孩’比较好。我和太太在考虑中越来越觉得这个书名好,因为小孩子确实很绝对很简单。”在朱德庸看来,很多大人的脑筋已经被搞坏,“他们已经没办法直接感受事物,思维中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带。” 氛围真实而非细节真实 《绝对小孩》中很多细节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当妈妈怀疑五毛没有洗澡,而理由是毛巾还是干的时,五毛会反驳妈妈:“你到底是打算相信你亲生的儿子,还是相信一条跟你没有任何关系的毛巾。”考试考不好,第二天又马上就要发成绩单了,披头会打电话到警察局,预报明天家里“可能发生凶杀案”…… 这些细节来自哪儿?朱德庸说,这本书写的是他和儿子以及周围人的童年,但他没办法指定说哪个是谁干的。“我孩子小的时候,他妈妈常跟他说,睡前要洗脸刷牙啊。他说,有啊。其实有没有?根本没有。”朱德庸说,这不仅是他小孩的经历,所有小孩都是这样。他说,书里很多事情是小孩子世界会发生的事情,虽然未必是真事,但氛围是真实的。 一直努力做个小孩 朱德庸说,除了迷失过那几年,他其实一直都力争做个小孩,为了做小孩,宁愿放弃很多事情。但他强调,自己说的小孩不是很表面化那种,而是一种状态和心态,“小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有东西玩就可以了,然后他会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朱德庸说,很多人在小时候会有各种梦想,比如画画,比如音乐。但在成长过程中,大人会帮他做出一些似乎对孩子有“好处”的决定,比如告诉孩子画画是没有出息的,赚不到钱。二十年后,这些孩子的天赋消失了。书念得好的,也许做了医生、律师,但这些人变成两种人:要么不敬业———对他而言工作只是赚钱工具;要么不快乐———因为他做的不是他要的。 他认为,真正的成功,不是看你的金钱、社会地位,而是你有没有发挥你的特能,做到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你在事业上得不到满足,天生没办法赚很多钱,你可以把成功转移到你的生活。” (赵明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