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艺术人生》预告:朱军方言采访刘山三陇曲人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11:20 新浪娱乐
剧团演出土台子 陇曲表演 《艺术人生》现场采访 陇曲大院内访问 新浪娱乐讯 在这个“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有一个老人坚持四十多年为大家义务演戏,他的锣鼓点成为乡村里最快乐的声音。”本以为这是个简单的“模范”式的故事,当我们走进这里的时候,却感到了一种在大城市生活的“文化和艺术”中少有感受,在我们听不懂的陇曲的调调中,一个性格倔强,做事严谨细致的老头,坚持了一种六十年不变的生活的理念,也因此为他的周围的人带来了长达六十年快乐,使这个被称为“苦甲”的地方,有了另外的一种人生记忆,清贫因为倔强而成了坚韧,苦难因热爱而成了勇敢。 就像他家硕士学历的长孙的对爷爷的评价:“付出的只是汗水,享受的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 演播室百名观众尝土豆 2007年9月,《艺术人生》来到位于甘肃定西安定区刘山三陇曲大院。定西最大特产,就是土豆,当地叫洋芋,在广袤的陇中农村,村里的大空场一般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晾晒洋芋,一个就是在有剧团演出的时候搭个土台子,农闲时锣鼓声一响起,这个就是他们的“万人体育场”。这样的地方就是刘福和他的陇曲团最平常的演出场地,60年就是这样演下来,从9岁的娃娃演成了7旬老翁。 和刘山三这次一起来录制艺术人生的还有定西宣传部的领导,他们带来了四箱定西特产土豆,我们在开场之前煮熟,到现场的观众人手一个,一边听陇曲一边品尝土豆,这是在演播室里少有的景观。 陇中口音 朱军方言采访 老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不过身为兰州人朱军正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平时一口普通话朱军这次家乡话派上了用场,老人尽管说,朱军不仅仅自己听得亲切,还给现场的观众当翻译。 刘山三到底是谁? 这位老人就是“陇曲剧团”主人刘福,1963年3月他成立家庭皮影戏团,义务为大家演出,从此,633的谐音刘山三成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说是剧团其实它依旧没有“户口”,就是一个纯粹的家庭式的民间组织,刘山三至今的身份都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靠五个子女养活,一面是在陇曲中追求60年的民间艺人,一面是经历了从夜校教师,农机站长到文化站长普通农民,刘山三在两种不同的境遇中享受着人生的特别的快乐。 老人现在的甘肃的“名人”各种表扬和奖状不胜枚举,而我们这一路上却看到了老人平凡朴实的人格魅力。 我们来到了他的文化大院。这个院子是去年才有。之前他和他老伴一直住在借来的房子里,家里的全部家当就是60多年攒下来的陇曲道具,院子里每一间屋子都有不同的用途,道具室里整齐的陈列着陇曲团四十四年的家当,这里的道具很多都是刘山三亲手制作的,也是多年来全部的家当,这里的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刘山三的故事。刘山三和他历经44年创办的陇曲剧团在甘肃定西可以说家喻户晓,9岁痴迷陇曲的他在25岁时就组建刘山三家庭皮影戏班,46岁创建陇曲剧团,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先后收集、创编了100多万字的陇曲剧本、200多个陇曲曲谱及100多个陇曲打击乐谱。2006年底,他出版了《陇中小曲》一书,系统总结了陇中小曲的艺术特点,2006年刘山三纪念从艺六十周年,被甘肃省文联评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唯一的农民会员。 刘山三唱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剧目喜闻乐见,演出认真守信,报酬不计多少。开始演皮影戏时,一场给个3块5块的煤油钱也行,送一张皮子也成;到后来,一场大戏变成了50、70元。从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一场戏也就是两、三百元。如果没有钱,管顿饭也演。观众爱看什么便演什么,据粗略统计,44年来,刘山三和他的剧团足迹遍布定西市7县区3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150多万人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咱们农民的剧团”。 除了演出之后,刘山三累计义务辅导学员达1.4万个小时,培训的学员从81岁的老汉,到6岁的孩童,仅登记在册的就有来自于2省3个地区(市)9个县(区)的1335人,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了当地的业余文艺骨干和负责人。 两元钱教你一辈子 大院的另外一间是教室,每周刘山三铁打不动的教学工作就是在这里进行。在屋子门口贴着一块牌子:每人学费两元,学习一辈子。只要交上两元钱的报名费,想学多长时间就学多长时间。这就是加入刘山三陇曲剧团的条件。只要爱好者不论是何身份来者不拒。学员中农民、个体户、工人、干部、老师、学生都有;年龄从81岁的老人到6岁的孩童,男男女女应有尽有。从1984年剧团成立以来,刘山三就把每周星期六晚上8—10时,星期天9—17时确定为给学员教戏、说戏、练戏的时间,二十年来雷打不动,不懈坚持,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倔强品行 一辈子“吃的农民饭,做的干部活”——这是刘山三人生的总结。刘山三终身与戏曲为伍,却从没有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他12岁起就和爷爷一同担任本村和周边6个夜校和“冬学”的教师,一教就是7年。16岁入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初级社团支书,随后调到城关公社农机站担任了26年的站长; 1992年,又以每月45元的“身价”被聘任为凤翔镇文化站站长至2006年底。 这样的经历也练就了他耿直,倔强,做事严谨细致的性格,60多年来,刘山三先后有6次与干部的身份和待遇擦肩而过,但每次又都差那么一点——于是就永远成了一个“不拿工资的干部,不种庄稼的农民”。 改革开放初期,刘山三担任城关乡农机站长, 那些年每年有成千上万吨的低于市场价一半的平价油,从刘山三的笔下流进农机手的油箱里。面对一个个领导亲朋故友和机手的条子面子票子,他都一一拒绝了。 而这10年,却正是刘山三人生中最最窘迫的时光——每月140毛的补助,既要打理卧病在床的母亲,又要照应爷爷奶奶和我们5个嗷嗷待哺的儿女,还谋划着要将皮影戏唱成大戏 …… 如果这时候,刘山三的笔头时不时地斜那么几下,他就决不会端着油碗儿捞愁肠了,这是这样“死脑筋”使他一直清贫却一直执著名,成也是这个“倔”,穷也是这个“倔”吧。 清贫因为倔强而成了坚韧 苦难因热爱而成了欢勇敢 刘山三有个清贫却异常和睦的大家庭,按照刘山三的家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学戏, 必须参加陇曲团的演出。 老伴吴秀英 现年68岁, 年轻时喜欢陇中山歌、花儿和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从28岁起,一直体弱多病,但却不停地劳作,一辈子支持着刘山三和他们的剧团,老伴还有一个绝对不动摇的决心:就是无论日子过得是怎样的艰辛,宁愿自己受累挨饿,绝不让孩子辍学。儿女们记不清有多少次,将在田野中苦作得不省人事的母亲背回了家。家里几个孩子先后都曾强烈要求过放弃学业回家帮她干活。但都遭到了母亲的严词拒绝。对此,刘山三也只能依着母亲。他说,为了你妈,你们也不能枉费了时光。这样倔强的老头也娶了这样一个倔强的老伴,清贫和苦难就成了生活的动力。 在刘山三演唱皮影戏的20年里,吴秀英前后不离影儿地伺候着,从没有落下一场。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年,当刘山三的几百杆皮影戏古装人物,被某组长大手一挥,排成“牛鬼”和“蛇神”两队即将“赴汤蹈火”时,吴秀英竟然对父亲虚晃了一枪——将它们连同几十本传统剧本一道,乘着夜色藏在房檐下的椽豁眼里,埋在崖窑内的柴草中,逃过了一劫。1979年春节,暖暖的春光融化了冰封的大地。就在刘山三扼腕痛唱“悔不该当年一火烧了西凉兵”时,吴秀英却悄悄地将这些皮影人儿排列在了父亲的面前 … 本次做客《艺术人生》,他的一家老小从各地赶来,不仅仅为了在节目的现场上演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家庭演出,还有更加耐人寻味的原因。。。。。刘山三说着说说着就潸然泪下,其实剧组最知道原因。老人在2003和2006心肌梗塞两次,家人对他担心并不说出而是悉心的将他捧在手心,老人看到儿女对自己一片孝心,感慨于这份岁月磨砺的亲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0年中,是家里生活最拮据的日子。那时候,吴秀英疾病缠身,5孩子也正是“吃死爹娘喝光汤”的年龄。一家人的光阴,全凭在公社农机站做合同工的刘山三每月10来元的补助来熬渡。一到年底,同样是7张口的人家,别人家在用架子车往家里拉口粮,而刘山三家里却只能拎回一袋子粮食。全家只有在八月十五的时候才能分吃一个西瓜,他的日记中至今还记着:二儿子没吃上那个摔碎了西瓜,啃西瓜皮的样子------ 而今刘山三的五个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长孙硕士毕业,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年每个孩子给老人1200元的生活费用,老人依旧生活节俭,将其中的一半作为演出的支出,逢年过节,刘山三依旧会携一家老小为乡亲们义务演出,在演播室的现场,一家人全体上阵,演奏老人创作的陇曲,这恐怕是刘山三最快乐的时光----- 《艺术人生》CCTV—3, 9月5日20:35,CCTV—3 9月7日 22:20,敬请关注刘山三的故事。文/马宁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