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记忆之城》聚焦重庆大轰炸 画面可与电影媲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10:19  东方早报

  今年是抗战爆发70周年,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其中,在央视八套刚播完的电视剧《记忆之城》获得了强烈反响。以往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多聚焦在“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上,但《记忆之城》首次聚焦另一沉痛的历史事件———重庆大轰炸,通过讲述在日寇经年轰炸而没有天空的城市里,一个家庭不屈地承受着,和全国人民一道,以自己的坚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展现了中国人民决不屈服抗击外侮的爱国精神。该剧场景宏大,结构严谨,电视剧市场的业内人士称赞该剧的画面足以和电影媲美。而一些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在看过《记忆之城》后,认为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残酷场面。有学者说,《记忆之城》可以称之为《不屈之城》!

  幕后故事

  【拍摄花絮】一部戏四部剧

  《记忆之城》牵涉到的场景、人物众多,历史背景也相当复杂,前后转战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河北等地。该片总制片人唐莉(blog)莎介绍:“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四部电视剧:战争、灾难、谍战及大宅门。每换一个场景就完成一个元素,在北京拍战争,在上海拍谍战,在重庆拍家族戏和灾难,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一部关于战争与灾难的记忆画卷。”

  展示战争带来的灾难与恐惧是《记忆之城》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拍摄造成2000多平民窒息踩踏身亡的“6·5隧道大惨案”,剧组动用了很多群众演员,在全真的防空洞里,人们互相推挤、互相踩踏又互相扶持,当洞中蜡烛熄灭时,一双双手在空中徒劳地抓挠,给人无法言说的震撼,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在拍摄这组镜头时,差点儿出意外,导演杨文军提起此事还很后怕,“当天重庆雾很大,加上拍摄时剧组投放的烟雾,防空洞里的空气很稀薄。拍着拍着,我发现防空洞里的群众演员开始骂人,就感觉到情况不对,赶紧喊停。有部分演员从防空洞里出来后一直咳嗽,还有一个演员受轻伤,剧组人员马上把大家送到附近医院。庆幸的是,咳嗽的人到了医院后就好了。”为了平息这次意外,剧组当天给群众演员加薪。杨文军说,拍摄大轰炸的场面,火光冲天。为此,剧组提前和消防部门联系,在拍摄大轰炸时,消防员就在现场把守,随时准备灭火。

  【演员访谈】童蕾(blog)挑战审美疲劳

  从《亮剑》《青春之歌》《狼毒花》,童蕾的革命女性角色深入人心,在《记忆之城》中,她继续“革命”。昨天记者采访了正在青岛拍摄《谁懂我的心》的童蕾,她告诉记者,《记忆之城》找她出演女主角时,她曾犹豫,很怕重复角色会让观众审美疲劳。但等到剧本出来之后,她对“周敏柔”这个角色真的很喜欢。童蕾说:“在《记忆之城》中,我梳着一头长发,穿着旗袍。开始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大家闺秀,但面对得不到的爱人,面对家破人亡,才走上革命道路,最终牺牲。”虽然这样沉重的题材让童蕾感觉很压抑,但是她认为参与拍摄《记忆之城》非常有意义,她愿意继续悲情下去。

  谢君豪(blog)没片酬也要拍

  谢君豪继《青春之歌》之后再度扮演革命者。曾凭《南海十三郎》获金马影帝的谢君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淡薄。他说,若论演技好,自己算不得什么,真正厉害的是他在《记忆之城》中扮演的人物朱今墨———“作为共产党特科成员,需要变换多重身份,打入敌人不同部门,交往的都是‘人精’,演技稍不留神就会被识破。朱今墨是一个比所有一级演员还要一级的演员,他演的是生死悬于一线的即兴剧。”谢君豪还表示几乎每场戏都想哭,这样的戏,就是不给片酬他也要拍。

  业界反响

  真该用电影同期套拍

  《记忆之城》刚在央视播完,仅隔一个月就将在重庆等四家电视台联播。昨天记者采访了重庆电视台负责采购电视节目的邓先生,他表示,重庆电视台本来希望独家获得二轮播放权,因为从经营上看,收益肯定会更加可观,“我们认为,‘重庆大轰炸’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被搬上荧屏,对于观众和整个重庆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对于《记忆之城》,邓先生有很多想法。他表示,《记忆之城》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小人物”为引子,通过一系列极富时代特征、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让两者不断地进行沟通和碰撞,继而阐述所要褒扬的深刻题旨的表现手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艺术套路。其难点在于如何将“大时代”和“小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应该说,《记忆之城》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既无因“大时代”的过分描画而削弱了“小人物”自身命运轨迹的合理展现和故事的丰满度,亦无因过于沉醉于“小人物”命运沉浮的刻画,而淡化乃至虚化了重要的“大时代”背景的交代。

  邓先生说,对国内剧集而言,要其像“巨制”《兄弟连》那样,真实还原包括“重庆大轰炸”在内的重大历史场景,似乎还有点过于苛求。如果刻意较真的话,剧中的瑕疵还着实不少。但总的来看,与同类剧相比,编导在这些方面还是下了不少苦功,效果也值得肯定。比如灰蓝、沉郁的画面主色调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摆布,就给人一种浓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影像味。至于一些重点场景的营造(如剧中一再出现的重庆医院伤员救治镜头),无论是服装、道具、化妆,还是编导,对庞大群众演员群体的调动能力和场景控制能力,都可圈可点,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和心灵震动。特别是剧集中多次出现的惨烈战争厮杀场面,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和逼真的画面构图,更是值得一赞。最后邓先生感叹:“画面有胶片的感觉,我也觉得画面非常漂亮,质感非常好,摄像非常棒,真该用电影同期套拍……”

  各方点评

  《记忆之城》应改为《不屈之城》

  《记忆之城》刚落下帷幕,记者就在百度贴吧里看了一条有关“看《记忆之城》都是些多大年龄的人”的调查。按照常理,这种抗战题材作品,追捧者应多为中年人,可《记忆之城》却是一大意外。记者发现,这个帖子的跟帖中,网友们报出的最小年纪仅13岁,而且20岁左右的年轻观众反应最为激烈。“《记忆之城》是没有代沟的作品,我们一家都被‘重庆大轰炸’给震撼了,是中国人都该把这段历史留在记忆里,哪里还有什么年龄界线?”署名“勿忘历史”的网友如此留言。“重庆大轰炸”幸存者罗汉老人:《记忆之城》拍得很真实,当时只要飞机一来,轰炸之后,整个城市都是火光冲天。

  “重庆大轰炸”幸存者蒋万锡老人:我所知道的是,以重庆大轰炸为题材的电视剧以前都没有,这应该算是第一部。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及时,现在看了不但对自己有教育意义,而且也给青年人上了一次生动的历史课,如果不补这段历史的话,历史都会被遗忘了。

  长期从事重庆文化史研究的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薛新力:《记忆之城》生动而让人震撼。该剧的切入点很巧妙,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展示了重庆民众的一幅群像,大家的精神境界虽不一样,可当民族危亡之时,大家都能站出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

  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琦:重庆大轰炸是二战期间无差别轰炸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分量可以跟伦敦大轰炸相提并论,但遗憾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史书上,都没有对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进行阐述,现在能以很大众化的电视形式展示出来,对当代人来说是万幸了。

  重庆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南大学教授余纪:《记忆之城》的拍摄手法很到位,特别是对一些大场面的处理,能够找到电影的感觉,有大片的风范。

  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德庄:重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首都之一,当时日本人要炸的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外壳,而是要摧毁中国人抗日的意志,可最后日本人并没有达到目的,他们在重庆人“越炸越强”的不屈精神面前无计可施。我觉得该剧的名字改成《不屈之城》更加贴切。实习生马蓉玲吉慧琴整理 早报记者骆俊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