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专访《金婚》导演郑晓龙:电视剧要装着老百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09:00 解放日报
称郑晓龙为中国电视剧的拓荒者之一,并不为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郑晓龙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轰动的电视剧: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 第一次执导电视剧,他交出完美答卷:一部《北京人在纽约》,成为表现早期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这也是中国首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电视剧。 之后第一次执导电影,以一部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刮痧》,收获了好口碑。 其间,他在海外创办了第一个中国电视节目发行阵地,在国内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道路,与多家省级电视台签约开办了中国首家国产电视剧精品剧场《长青藤剧场》。 目前,由他执导的电视剧《金婚》,正在全国的地面频道热播,而该剧在上海一经播出,迅速成为同时段节目的收视率冠军。由他挂帅执导的另一部电视剧《生死十日》,这几天也正在沪热播。 《金婚》,讲述父辈故事 记:郑导,您是怎么想到要去拍《金婚》这样一个题材? 郑:三年前,我回老家去给父母劝架。开车回北京的时候,想到了他们这一辈子的婚姻之路,如果把其中的点滴反映出来,一定挺有意思。后来跟大家伙一说,都说好,就找了编剧动手了。 记:那么,《金婚》是您父母的婚姻“自传体”? 郑:不完全是。我父母都是军人,跟剧里的两个主人公职业差别很大。应该说,《金婚》是我们父辈婚姻生活的缩影,这里面有我父母婚姻的影子,也有其他人的父母婚姻的影子,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 记:既然讲的是父辈生活,会担心现在的80后不喜欢看吗? 郑:不担心。《金婚》可以帮助80后了解上一辈人的婚姻生活,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一个时代。再说,婚姻生活有很多与时代无关的共通性,80后早晚也要结婚的啊,婚姻里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 记:这些有意思的事,来自于最琐碎的平淡生活。 郑:《金婚》讲述的是一个常态婚姻中出现的可能性,跟传奇无关。现在很多伦理剧,我称他们为都市情感传奇剧,剧中动辄生离死别,情节离奇诡谲。也不是说传奇就不可以出现在生活里,但传奇不是生活的常态。毕竟,大部分老百姓过的依然是平常日子。相比于传奇,我更希望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有意思的细节。 原创,坚持平民视角 记:这种于平常处见曲折的家庭伦理剧近年来颇受欢迎,今年荧屏有《新结婚时代》、《双面胶》等,过去有《牵手》、《中国式离婚》等,那么《金婚》算不算一部“跟风”之作? 郑:文艺作品需要走近生活,才有生命,生活会提供你源源不断的素材。因为大家都拍了才去拍的作品,生命力肯定先天不足。且不说《金婚》,譬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婚十年》、《一年又一年》等伦理剧,也都是我们中心拍的,可不是因为别人拍了我们才拍的。包括《金婚》,这些剧作有一个共同特点: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记:但不可否认,“跟风”是近年来我国荧屏的一个特点。说不定,您的《金婚》之后,就会有《银婚》、《钻石婚》跟上来。 郑:跟风,说穿了,就是缺少原创力。对每一个影视公司来说,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原创。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原创的素材,生活里有太多太多。但我们的很多创作者不愿意进入生活,对他们来说,关注剧集是否赚钱要远甚于其他。这样,“跟风”无疑是一个省力的好方法。 记:您觉得原创最需要的是什么? 郑:踏踏实实进入生活,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心。我们现在很多搞影视剧的把自己当成了“贵族”,这是不对的。不把自己当普通人,没有平民视角,怎么能够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坚持老百姓的视角,拍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那么老百姓也一定会看你的作品。 收视,不是艺术标准 记:应该说,《金婚》在各地的收视表现都很不错,但远不能与当年《渴望》的万人空巷和《北京人在纽约》的高收视率相比。您怎么看? 郑:我觉得《金婚》的收视率很正常。相反,《渴望》和《北京人在纽约》的高收视率,反而不正常。当年,百姓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电视频道少,大家没有太多选择,单部电视剧才有那么高的收视率。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了,我们的电视作品更应出新意,也更要入情入理,不能糊弄老百姓。 记:但比起《渴望》的时代,如今人们对收视率反例愈发重视了。 郑:收视率不容忽视,但肯定不是衡量一个作品的唯一标准。一些哗众取宠、制作水准很差的电视剧也许会有暂时的高收视率,但高收视率是否意味着它们就是精品?精品是经历大浪淘沙后仍然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类作品的内核通常具备现实批判性或对时代、对人的认知价值。这样的电视作品,也才真正耐得住一遍又一遍的重播。比如《北京人在纽约》,多少年后,如果有人说起中国曾经的那股出国淘金潮时会想到《北京人在纽约》,我以为,那才说明它是成功的作品。 明星,选用合适角色 记:《金婚》的两个主角用了张国立和蒋雯丽,两人都是明星级的演员。近年来,很多电视剧花大价钱请了大牌明星,但依然保障不了收视率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您怎么看? 郑:用演员,最重要的是适合角色。选用明星,从接受心理学来说,人们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明星就是“熟悉”的人。 举个我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吧。几年前,我去超市买牙膏,牙膏品种多达百余种,而我不可能把这100种牙膏的说明都看一遍后再选择,于是很快地选了一款在某个广告中见过的牙膏。一样的道理,明星像广告一样,明星扮演角色可以让观众对电视画面多停留几秒钟或几分钟,而因为这几秒钟或几分钟的停留,观众很可能就此进入剧情并锁定这部戏了。当然,明星如果不适合角色,观众一样会中途“叛变”。 产业,需要规模效应 记:包括《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在内的一些老片至今依然在重播,并有不少观众追看。对您来说,时隔多年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旧作,会是什么感觉? 郑:刚拍完的时候,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觉得这里的镜头可以更好一点,那里的故事可以再改动一下。反倒是现在回过头看,会带着欣赏的眼光了。感觉更像在看别人的作品,可能是因为时间产生的距离美感。 记:那现在“近距离”看《金婚》,多半会不太宽容。 郑:《金婚》有很多问题,比如用光。但没办法,拍摄时间太紧张了。4个多月拍了50集,每天工作14个小时,没有一个节假日。当年拍《渴望》时,多机位一起拍摄,就这样,也拍了有一年。《金婚》呢?从去年9月10日开机到今年1月18日关机,总共就是4个月零8天。不仅是《金婚》,现在很多电视剧的拍摄时间越来越短,这样的运作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 记:为什么会这么匆忙? 郑:电视剧产业不成熟,资金流向不对等。在国内,电视剧是个买方市场,电视剧的买家是电视台。一般而言,电视剧给电视台带来的广告收入占其总体广告的70%左右,但电视台用于购买电视剧的费用往往只是广告收入的百分之几。电视剧的收益得不到足够保证,只好通过压低成本的方式来缓解,这其中当然包括尽可能快地赶时间拍摄完。 记:您提到了中国的电视剧产业,作为一位资深权威人士,您对中国电视剧产业现状怎么看? 郑:与其说产业还不成熟,不如说没有形成产业。形成产业,首先就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链”要串起剧本、制作、拍摄、发行、运作等各方面的规模化生产。但国内影视剧门槛低,存在大量作坊式单位。以剧本为例,拥有成熟电影产业的美国好莱坞可以从几万个剧本里挑选出一个来运作,我们呢?我们往往是不知从哪里抓到一个剧本后,再抓几个人,租几个场地,弄两台机器,就开拍了。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距离所谓产业还是很遥远的。 记:您有什么个人建议呢? 郑:希望我们的管理机构能够给予电视剧创作更多的关注和相应的政策。我也相信中国电视剧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李君娜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