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青年报:《变形计》用实例解读成长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20:16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严翠 本报记者 桂杰

  嘉宾

  徐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变形计》责任编辑

  刘茜: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项目经理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

  近日,

湖南卫视原创栏目“变形计”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它以“纪录片+
真人秀
”为拍摄模式,开创了“新生态纪录片”先河。即参与节目的两个城乡少年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

  在取得不俗的收视率之后,图书版《变形计》在忠实原栏目的基础上,聚焦于青春成长这一环节,呈现故事的原貌,并请心理学家对故事的具体细节给予分析,努力寻找青年成长过程中种种困扰的解决之道。

  《变形计》电视节目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本众人关注的图书?图书《变形计》对青少年有什么教育意义与启示?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图书《变形计》策划、责任编辑。

  魏程接过布鞋,这7天来的一幕幕,全都涌现眼前。魏程喊声“阿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阿爸!阿妈!我会想你们的!”魏程跪在地上,边哭边说。高妈一只手扶住魏程,一只手拿起头巾擦眼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故事《网变》,《变形计》第30页

  让孩子“变形”一年行吗

  记者:近几年来,不少书因电视而畅销。你当时把电视节目《变形计》转变为书是不是也迎合了这种潮流?

  徐为:并不是任何节目都适合转化为书,并不是任何题材都有二次传播的价值。“时尚性、实用性、文化性、娱乐性”是衡量一本书能否畅销的重要元素。如果一本书畅销,那就必须具备其中的某几个特性,或者其中某一个特性特别突出。

  《变形计》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而青少年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话题,所以我们的受众定位就是青少年家长及青少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受众群体。

  其次,《变形计》与一般的教育类节目不同,国内目前讨论教育类的节目一般是教学式、理论式、正面宣传式等,而《变形计》则通过活生生的环境、生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觉悟一些理念、价值观,将一些价值观、世界观慢慢地渗透到青少年的内心。

  刘茜:节目中选择的主人公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他们作为个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命运很可能因为一次“变形”而变形;然而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背后有诸多同他们一样的人,有诸多“教子无方,求助无门”的家长,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些孩子,这些家庭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电视节目的特点是“一过性”,而书籍可以存留下来,待人思索。可以说,书籍是电视价目的固化形式,更加冷静、凝练、集中。通过将节目转化为书,将节目理念二次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家中的孩子上网成瘾,家长往往心急如焚。我接过好几个家长电话:“张博士,我把孩子交给你,请你帮我治疗他的网瘾。”能被家长们信任,对我来说当然是极大的鼓励,然而这个想法却需要调整。通常的回应是:“请等一等,要改变孩子的网瘾,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也就是说,先改变父母的心态,再改变孩子的现状。——《变形计》第39页,张怡筠博士点评

  变形故事具有多少普遍性?

  记者:走进书店,各种亲子教育类书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变形计》与其他子女教育类书有什么不同?

  徐为:我们精选了五个故事,《网变》和《成长之痛》以两组城乡孩子的互换为背景;《孤岛》的主人公是两个离异家庭的两个小孩;《不舍的村学》的主人公则是北京一个重点小学的老师和湖南湘西大山里的一个民办教师;《洞穴之光》虽然没有互换,但是依然把一群城市的孩子变形到了一个山洞小学。在五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的坚强不屈,看到了城市孩子的自我拯救,看到了单亲家庭孩子的亲情之旅,但是我们更看到了这背后隐藏的城乡的巨大差异。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个案,而通过张怡筠的点评则升华为一个普遍的故事,这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变。”张怡筠在每个故事后的点评,针对故事中主人公出现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把变形所遇到的个体问题上升到专业的理论高度,同时用非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以期对这一类问题提供一个相对普遍的解决方式。这一部分的加入,使《变形计》不再仅仅是一个个“易子而教”的感人故事,更成为深入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完整案例,从实例到心理性、社会性的解读,最后到问题的解决方式,给当代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读本。

  另外,点评后的编导手记则展现出了电视拍摄背后观众所看不到的一些情节。编导,既是节目策划的一员又是故事的亲历者和第一个阅读者,他们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7天,通过他们富有感情的记录,讲述了一些无法用镜头记录的细节和真情,这些细节和真情,展现了被电视荧屏所遮盖的更加真实的一面,而这些在电视中是无法享受到的。

  胡爸一再退让,一再宽容,胡耿却毫不领情,他变本加厉,开始和爸爸搞起了冷战。胡耿不正眼看爸爸,不和爸爸说话,不和爸爸一个桌子吃饭,爸爸在客厅胡耿就进卧室。发展到最后,胡耿连家都不愿回了。“我特别恨爸爸!我就是恨他!我就是恨我爸爸!”胡耿面对镜头时的决绝,伤透了胡爸的心。此刻的胡爸,除了沉默,唯有沉默。

  ——故事《成长之痛》,《变形计》第184页

  “变形”对青少年有必要吗

  记者: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评论《变形计》时说,“对每一个孩子来讲,任何一种突发性的生活经验的置换,对他们的成长应该都是有益的”。“变形”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必要性?

  徐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变化最大,也最容易受到影响,通过《变形计》这种教育形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张怡筠:“少年脾气古怪,令人捉摸不定。”生气或郁闷的时候也跌到低谷,许久难以改变。背着书包从学校出来,看到天边的夕阳,就莫名其妙地感伤起来,更糟的是,低迷的情绪一发不可收,完全无法控制,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见,孩子性情大变,不知所措的不只是父母,青少年自己也同样无助。

  多年前我在美国的大学教心理学,有一堂课的家庭作业,我要求学生轮流体验“坐轮椅24小时”,以培养对残疾人士的理解。这个一天的变形实验之后,再回到课堂上,这些孩子带回的是说不尽的深刻感想,以及道不完的行动方案。变形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人学会换位思考,更加完善自己,而这个寻求自我蜕变的“变形”决心,会是每个人最具爆发力的生命动能,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虽然,成长的过程充满疼痛;虽然,人生的旅途难免坎坷。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美丽。痛苦过后的幸福,更值得珍惜。——《变形计》第214页

  变形带来的变化能持久吗

  记者:《变形计》以“交换人生”为噱头,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人生是不能被交换的,在这场特殊的亲子教育中,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这场“换位秀”对于参与节目孩子的命运有哪些改变?带来的变化能永久吗?

  《网变》故事主人公高占喜:参加《变形计》节目后,回到我所在的西部山村,我更加勤奋地学习,想通过读书真正走进城市。“变形”前我学习成绩属于班级前十名,现在名列年级前十。上次考了年级第三,还拿了40元奖学金。“爸爸妈妈很高兴,长沙的爸爸妈妈也很高兴,还说要给我买奖品。”

  《孤岛》故事主人公陈诚:我现在跟爸爸合得来,经常说说笑笑。脾气性格改了很多,兄弟找我玩的话,玩还是会玩,但是不会像以前那么疯、那么野了。

  张怡筠: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已养成固定习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往往就会不假思索地使用习惯的生活态度和语言。互换生活将主角抽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提供新鲜的刺激,因此激活了被桎梏的反应。同时,在新的环境中,主角摆脱了旧有的角色和原有的生活压力,因而有机会去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形象,重新定位自己。这些都创造了许多的改变空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