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红日》热拍 李幼斌:演得好不好,让事实说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0:35 新闻午报
改编自吴强同名小说的红色经典电视剧《红日》正转战横店、河北、北京等地拍摄,中国性格军人的代表李幼斌再次穿上军装,此番他扮演的是剧中大反派———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不过,这却引起了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的不满,她公开表示李幼斌形象太土,不适合演高大英俊的张灵甫将军。 昨天,记者采访了《红日》投资方浙江长城影业的董事长、《红日》的编剧赵锐勇。不同于王玉龄的观点,他很满意李幼斌此次的表演,并坚定地表示:“我们挑演员跟她没关系。” 争议焦点 王玉龄李幼斌形象太土 电视剧《红日》全方位再现了发生在孟良崮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剧中主要人物涉及我军军长沈振新和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一正一反两位主角。据了解,制片方两年前找到李幼斌时,曾希望他出演沈振新。谁料,李幼斌在看了剧本初稿后,却指定要演张灵甫,并主动表示愿意自降片酬。他曾表示,做这样的选择是想挑战自己,不想一味重复以前演过的角色。剧中的反角张灵甫,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一位知识型军人,与李幼斌之前深入人心的《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形象上有着天壤之别。这对已经树立了正面形象的李幼斌来讲,挑战难度不言而喻。 不料,李幼斌出演张灵甫的消息一出,却引来了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的质疑。王玉龄对此列出两条意见:“第一,他(指李幼斌)现在比张灵甫当时要老;第二,我觉得他八路军演得很好,但是他的气质不适合演张灵甫这样的国民党将军。”言下之意,就是嫌李幼斌形象有些土,和她心中高大英俊的张灵甫形象不符。而王玉龄心中最合适的人选是唐国强。记者在网络上也发现不少网友反对李幼斌出演张灵甫,理由也和王玉龄一样。 制片方挑演员跟她没关系 面对王玉龄的质疑,李幼斌显得很生气,他表示:“若是她投资的,我肯定不演!合适,不合适,戏演完了看,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而身兼投资方老总和编剧的赵锐勇昨天也直言,李幼斌扮演的张灵甫非常成功,没有一点“李云龙”的影子,一举一动都是戏,“我们私底下谈起时,李幼斌也认为这会成为继《亮剑》后,他的又一部代表作。”至于对于李幼斌形象太土的质疑,赵锐勇也有所耳闻,他表示这并非是拍张灵甫的传记,因此“我们挑什么演员跟家属无关。” 之前曾有报道说,《红日》剧组原准备选择港台演员出演张灵甫,气质上会更接近一些,昨日赵锐勇表示从无此事,“想演张灵甫的演员有很多,包括姜文、张丰毅等,但我们第一个找的就是李幼斌,直到他把角色确定下了,我们才去安排其他的角色。”而为了李幼斌的档期,《红日》也足足等了他半年之久,双方都进行了一次极有诚意的合作。赵锐勇透露,《红日》尚未拍完,已经被许多家电视台抢购,“一方面冲着《红日》本身,一方面则冲着李幼斌的人气,足可见李幼斌目前在市场上的号召力。” 现状分析 人物传记片成“烫手山芋” 人物传记片历来是影视创作的一个“烫手山芋”,有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引起剧中后人的不满。同样是翻拍经典的电视剧《林海雪原》播出后,杨子荣的养子认为剧中为增加戏剧性而虚构的土匪老婆是杨子荣初恋情人等情节,扭曲了英雄的形象,而向制片方索赔50万精神损失费;而在央视8套播出的电视剧《杨三姐告状》,剧中虚构了杨家母女被卖入青楼、贿赂官员等情节,杨三姐后人看后,认为该剧极大地侮辱了杨三姐及其家人的人格,也向制片方提出强烈抗议;霍元甲后人曾怒告电影《霍元甲》诽谤霍家断子绝孙,片中出现霍元甲的母亲与女儿被杀场面,极易使人误认为霍家遭灭门之灾;周璇儿子及媳妇也批评主演《周璇》的女明星张柏芝不像周璇本人;就连最近最火的电影《色,戒》也遭到了女主角原型郑苹如的80岁妹妹的抗议,指责李安的电影让其去世的姐姐甚至整个郑家蒙羞。 “名人”可适当隐去真名 不过相比那些纯人物传记片,《红日》仅是在故事发展中会牵涉到名人,因此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就算有再多不满,也没有更多理由去指责演员的好坏。即便是人物传记片,名人家属对于影视改编的不满也很难有所说法。因为艺术可以虚构,它不是简单拷贝,也不是新闻报道,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即便进入司法程序,法律也难以作出鉴定并予以支持。比如杨子荣养子对于《林海雪原》的侵权案就遭败诉,《色,戒》所卷入的郑苹如纠纷,郑家后人也难以讨回说法。法律专家表示,不仅是李安的电影,就连原著张爱玲的小说本身都有艺术创作的空间,和真实的人物没有形成对应关系,如果只是根据一个故事改编,不管做了怎样的加工改造,都不构成名誉损害。 对于这种由于电视剧改编所带来的“形象”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一定要拍《红日》反映孟良崮战役的话,不如像《南征北战》那样进行艺术虚构,把真人名字都隐去,可以让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一些,也不违反创作原则。 “形象”问题要多些理解 尽管有不少纠纷在前,不过因为名人的影响力,还是有不少影视剧编导想要拿下这个“烫手山芋”,而他们选择的保险手法,就是在开拍前先请名人家属及后人反复甄别剧本,甚至参与演员人选的挑选,让他们满意后方才放心拍摄。如为避免产生电影《霍元甲》上映后,霍家后人与片方的纠纷,经典重拍剧《大侠霍元甲》在后期制作阶段,先请霍家后人看片花,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电视剧《张大千》的开机记者会上,张大千的嫡孙和外孙亲自坐镇;陈凯歌电影《梅兰芳》请来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做顾问;电视剧《周信芳》则干脆由周信芳的女儿、女婿亲自操刀改编……这样一来,名人传记片拍摄后,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然而,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的,如此小心谨慎、一味迁就名人家属的意见,是否会影响影视艺术的创作质量?目前,影视界对此尚无定论。看来,“形象”问题需要拍摄者和名人家属、后人们的互相体谅,后者要意识到影视剧是艺术创作,与史实纪录片之间存在的差距,在艺术创作并没有违反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前者也不能一味追求可看性、戏剧性,而对事实进行夸张的虚构和杜撰。本报记者 潘昕 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