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浙江卫视《中国大使》热播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15:58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28集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大使》从2007年 10月29日起,每周一至周四,以每周8集的速度在浙江卫视的黄金时间播出。播到第二天,收视率竟创下了全国同时段的第三位。

  《大众传播》的主编胡志峰发来短信:好片,祝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发来短信:意想不到,祝贺。

  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发来短信:天时,人和,敬业,善于发挥优势,捕捉机遇,当赢。

  云南省委宣传部艺术处处长李欣发来短信:做工精良,脉络清晰,很有正气,人物性格鲜明,节目大气,恭喜,向你们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的于丹教授发来短信:太棒了,理想主义的旗帜是可以招展的。

  《耿飙大传》的第一撰稿人《耿飙回忆录》的作者孔祥?来电:我的电话被打爆了。

  南京的一位老将军打电话:有没有重播,我有几集没看。

  《山西日报》的黄敏来电话:我要订50套碟片。

  ……

  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blog),江苏、浙江的几家出版社纷纷来电要求出版《中国大使》书籍和音像制品。

  《重庆晚报》、《扬子晚报》等报刊来电要求刊登《中国大使》的文本。

  ……

  几天来,观众的电话连续不断,各方的反应潮涌而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把《中国大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内容,组织全体官兵收看。11月6日晚,记者赶到位于北京西四环定惠桥的三军仪仗队驻地,一中队的官兵已早早的等在电视机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队长张洪杰说: 看这种片子还是第一次看,刚才看了冀朝柱大使的外交事迹,从大使身上,我感到了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精教育,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高标准地完成仪仗司的任务,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班长周一帆说: 我今年23了,我们仪仗队是和外交息息相关的队伍,虽然我没有参与第一位蒙古的领导人到中国来时的仪仗任务,但我从你们的片子感受到了这个历史的光荣。我从《中国大使》中看到了,特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来的时候,我们仪仗队组成了最大规模的仪仗队,那时虽然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没有红地毯,但是尼克松总统来时的场景也是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和我们仪仗队是分不开的。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一年也就两、三个任务,到去年,每年起码能够执行120多次任务,我们现在已经执行了2000多次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国现在是越来越强大了,作为其中的一员,在看的时候特别骄傲,不光为仪仗队骄傲,也为祖国骄傲。

  河南籍的班长任一鸣说:我这是第一次看这样的系列片,首先自己感触非常深刻。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印象最深,感觉最好的两个字,就是爱国。大使刚开始时的艰难环境,从不适应到最后的适应,到最后赢得非常多的国家的赞誉,成长道路很坎坷,个人身上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作为一名军人,这种爱国之心,包括工作的敬业精神,非常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立足自己的岗位,在部队建功立业。

  陕西籍的班长张磊说:我感觉这个系列片真的好,充分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祖国最初的一些情况,以及外交发展的一些细节,所以我特别希望以后能够多看到这样的片子。

  山西籍的战士说:我今年22岁,我们仪仗队一代一代都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家在看共和国大使的时候,也看到了我们的身影,作为一名仪仗兵在这个集体里面感到非常的光荣和自豪。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片子,今天看了,让我更加了解国家外交史、知道外交官不容易,他们默默地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依仗兵,执行的是外事任务,也是在这个岗位上为外交事业做贡献的,我会立足本职,确保下半年的工作万无一失。

  山东籍的战士说:我是山东济宁人,因为每个礼拜一到礼拜四都会有《中国大使》,我们部队官兵会看这个片,也会打电话让家里看,因为这里面有我们的传统,有我们的光荣事迹。

  曾出任纳米比亚大使、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对记者回忆了参与《中国大使》创作的情形,十分感慨。他说:《中国大使》在与外交部的合作过程当中经历了三个书记两任馆长的替换,无数次的审片和往来、沟通,现在终于播出了,播了一半,反响令我们意想不到,非常好,据说收视率很高,很受欢迎,我是每次都去看,我在外交部的同事以及这里的同事,他们也都看,看了以后反映很好,他们都对我讲,这部片子拍得很好,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可看性很强,我也很高兴浙江卫视聘请我当顾问参与这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我感觉到这部《中国大使》有三个第一,这是第一部系统反映中国大使工作、生活经历的电视片,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首批中国大使的传奇经历跟光辉形象,也再现了新中国培养的中国大使的高尚品质、外交风采、忘我劳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战斗在外交第一线,同时这部片子也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国外交的成长过程,让人们了解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中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个第一,这是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第一次如此广泛地向新闻媒体开放,可以允许他们来免费地来查阅外交档案,你知道在外交部查阅没有开放的外交档案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经过部领导的批准,我们让浙江卫视的同志们到外交部查阅了上千份的外交档案,这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这其中很多档案是没有开放的。有时候在调档案的时候,项目目录一大本,专门有档案馆的同志在边上一卷一卷往外拿,一卷一卷往外换,可以说明外交部对这次合作的重视,你们为我们拍中国大使,我们也尽我们的所能提供一点贡献;第三个第一,浙江卫视是中国第一个拍摄中国大使的新闻媒体,现在好几个省市的新闻媒体都在跟外交部有关单位在联系,他们也想拍类似的片子,但浙江卫视抢了先,占了第一的优势。《中国大使》按计划拍摄应该是86位大使,这次首批拍了11位大使,我对他们都非常熟悉,有的是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像王稼祥、耿飙;有的是我的顶头上司,像柴泽民大使,他在美国当大使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是驻美国使馆的一等秘书,对我帮助很大,而且也亲历了中美很多外交事件;有的是我的同事战友,我的好朋友,像熊向晖、冀朝柱等等,还有查培新,我觉得现在浙江卫视把这些大使们的生活、工作经历不仅拍得很生动,而且很真实,因为我自己就是大使。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这个片子,一是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尤其要接受大使的检验,尤其是那些老大使,因为他涉及到一个专业问题,观众喜欢看是一回事,大使们是不是认可是另一回事,他的专业性、他的外交原则,他的那种生活反映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大使最有发言权,我看了这部片子之后,很受感动,感觉到就像自己在外交战场上一样,往事历历呈现。我以前在外交部美大司工作过,你像大使们陈述的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很多事件、中美关系的改善,我都经历过,都感觉到很亲切、真实,而且我以后在外交部档案馆当馆长期间,我也了解很多外交档案的情况,像大使们的很多经历,我都很熟悉,特别有些材料我去了解过、调查过,你譬如说像王稼祥,当时是瑞金的外交人民委员会的成员,也可以讲是最早的外交部长,你像熊向晖同志,他生前曾经到我们档案馆来过,他跟我谈到了好多情况,他的传奇经历使我非常感动,很可惜,他去世太早,我原来想要抓紧时间,像这样年老的大使,我们要抢时间,抢救性地来纪录他们的经历、历史,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今后可以我们共同来完成,我觉得浙江卫视这方面做得挺好,就是抢救性地来记录我们中国外交史,因为随着他们的故去,很多的一些非常现实的、非常影像化的东西就没有了,光靠文字有时候说明不了问题 ,而且说老实话,你们采访了我们这么多大使,也得到了很多素材,而且有些还提供给我们外交部,我觉得这是我们外交档案的补充,我还是要再次表示感谢。

  有一段时间,我身边的一些人跟亚妮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已经调到外交部了,说每天在外交部上班,因为他们看见亚妮每天坐地铁到外交部,进进出出,感到很奇怪,这段时间正是亚妮和导演们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相信这是他们工作经历当中奇特的阶段,也是《中国大使》整个工作经历当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决定了这个节目成功的一个环节,我当时是馆长,我见证了这一切,的确在那段时期,浙江卫视的朋友们、同事们非常辛苦也非常认真,他们每天早晨9点钟以前就到我们部里来,5点钟下班,来了以后非常认真地查阅每一卷档案,他们首先提供单子,要查哪些档案,我们专门有一个处长来负责来调阅这个档案供他们查,他们有些还要认真地进行记录,查完以后,他们们非常守纪律,把记录的本子都放在我们外交部档案馆,而且有不太清楚的地方都来问我们,我们尽我们的可能提供解答和他们所需要的档案,甚至我们还这样,有些他们不太了解的,我们主动给他们提出来,你们应该查阅哪些档案,可以了解他(大使)的哪些情况,所以我们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配合得非常好。有一点当时导演没有想到,因为当时大家做了很详尽的笔记,档案馆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保密地方,四处都有监控设备,任何的记录、片言只语都不能带出去,任何的影像都不能带出去,所以导演们很多都是靠记忆,靠脑子记。后来他们问我收不收费,我说这个既然部领导已经批了,不收费,按照我们的规定的话,查阅档案就是收费,而且收费还挺贵的,但是我们觉得,我们部里面跟浙江卫视共同来完成这部片子,共同来制作这部片子,所以我说我们不收费。亚妮后来说,她在我们档案里面看到了很多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刘少奇他们亲笔签署的一些文档、文件、书信往来、各国元首的一些东西,全部是原件,很感慨,觉得这个档案也是她终身难忘的一个工作经历。我觉得双方合作得很愉快,说实话,像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小平同志手稿、亲笔写的东西,我们一般是很少提供给外面的人,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详尽,这么仔细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在看《中国大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看法,为什么史料这么详尽,而且有很多外交官、外交专家也谈到,一些外交细节、历史的细节连他们都不太清楚,都被你们挖掘出来,这个就是跟我们档案馆有关系。从建国到现在,有上千名的外交官出任了大使,那么这11个人实际是我们上千名中国大使的缩影,所以我要感谢浙江卫视所取得的成功,也要感谢《中国大使》摄制组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我也希望浙江卫视能够继续拍完86位大使。

  外交学院的外交学系的硕士研究生班已经把中国大使列为补充教材,记者11月6日上午赶到外交学院时,20多位研究生正在多媒体教室准备看《中国大使沙祖康》,系主任张历历站在讲台上:同学们好,我们这个班的课程作一个辅助的手段,浙江电视台和外交部,外交学院合作的大型纪实专题片《中国大使》,已经在浙江卫视上放了几天了,反响非常好。《中国大使》选择是从1949年中国第一位大使,王稼祥大使开始,一直拍到21世纪初期,我们现任驻美大使周文重结束,现在是11位大使,一共28集,整个跨度差不多将近60年的时间,内涵非常丰富,概括了我们中国外交主要的历程,下面我们把这个片子打开。

  在学生观看完《中国大使沙祖康》后,记者在课间做了即兴采访。

  肖屿说:很意外,其实大家本来都以为中央电视台搞这个节目

  然后这次是浙江台,因为我原来是在湖南读书,大家知道湖南台的媒体搞得也很好,但是现在湖南台没有在公益方面搞过这样的节目,浙江卫视是一个创新,对浙江卫视刮目相看。

  杨鲲鹏说:我和沙大使还是老乡,我以前知道沙祖康这个人,我个人很佩服他,刚才听他讲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反正我就是农民 大不了回家种地”,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起周总理说的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他的个人理想非常崇高,其次他的个人语言非常直率非常有个性,我个人来说非常崇拜和非常喜欢他,这也是因为你们片子传达的真实、艺术的信息。

  王标说:非常好,特别是沙大使打网球的情景,照片一张张的在击球中推出来,这个节奏非常好,处理得非常好,非常有视觉穿透力。我以前没有看过这样的专门做中国大使的片子,刚才坐在那里感觉呼吸都屏住了。

  藤宇鹏说:因为内容非常丰富,从多方面阐述他(大使)的外交生活,尤其重点以他的几个实例介入,展示大的视界,从中能深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当记者问到,类似这样的片子,现在的年轻人喜不喜欢

  胡特赐很感慨的说:我以前不是很喜欢,因为有些片子做得太说教了,这次真的不一样,很喜欢。

  金佳博接着说:因为本身对外交来说,一直都以为是很神秘的嘛,现在年轻人不是像你们说的喜欢娱乐的事情,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有一种,不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更有一种使命在身,所以更希望了解一些东西。你们不觉得电视台应该更多一种社会责任感,多拍一些类似这样的片子吗?

  丁辉抢着说:我觉得以前这种片子放得挺少的,就是除了看《焦点访谈》这些,我觉得这个片子让外交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我觉得很好。

  李学耀说:刚才我看到沙祖康说他九个月没有吃一粒米的时候

  心里……

  程真接着说:对,特别讲他小时候没有鞋穿,割野草当饭的时候,我们想到当前尤其在外交学院,我们很多学生将毕业,面临想考外交部的时候,其实也有这方面的犹豫,相对其他工作来说还是偏艰苦一点,所以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看到沙祖康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工作的韧劲,我们现在培养的新的外交官,条件太优越了

  邱婧说:我看片子的时候很感动,条件那么苦,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实在是很不容易,这种精神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发扬。对年轻人来说,或者对更多的百姓群来说,我觉得这个片子,不光对我们这些搞外交外事的这些同志们有很大的教育,对我们普通的人民大众

  应该有很大的激发的意义,它对我们人民群众了解外交,特别是了解我们的外交官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如何的顾全大局,如何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何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浙江卫视做这个片子,本身它就反应出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关注我们外交官这个群体,这一方面,我们外交官的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一方面,大的环境是我们中国整个综合国力,得到国内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肯定和尊重。

  王大明一边看片子一边做笔记,他对记者说:这个节目非常好

  刚才您也提到一个现在年轻人喜欢娱乐节目,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之所以娱乐性的节目这么受欢迎,它是形式和内容比较受欢迎,但是我们政治性的节目,也能够以另外的形式另外的眼光,比如说浙江卫视这次大胆的创新,真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浙江卫视真是开了一个好头,以后愿这样的节目更好的发展下去。

  当记者问对浙江卫视以后有什么要求时,王大明回答说:以后多进行这样的一些爱国主义的教育,不同的形式对我们国家的改革,更加有一种全民参与的激励作用。问题不在内容而在形式,你用什么形式去做,不管是娱乐节目,还是政治性比较强的节目吧,都大家看内容,如果内容非常吸引人,形式鲜活,就像《中国大使》,那感觉非常好的。

  记者走到一个高大的男生身边问:刚才看你一直动来动去,一直不安分,什么原因?

  旁边的同学立马介绍:这位是加拿大来留学的,叫张樵。

  张樵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开始看不太懂,但我觉得拍得不错

  我自己也在国外看过类似这种纪录片,我觉得这次做得蛮不错的,它真实反映了外交官的内心生活和心路历程,还反映了他童年的生活。我想把这个片子带到国外去,让我的家人看,也让外面的人看。

  柳青说:因为平时经常上网,在“天涯”上看过一个贴子,介绍沙祖康大使的,当时给他一个评价就是讲话比较犀利,比较坦率,比较直白,在很多国际场合都以说话很硬著称,今天看了贵台做的片子觉得果然是,因为我们以前接触不到这样比较全面的影像资料,介绍都是文字方面的,我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生动活泼,一开始说会有这么一个《中国大使》的片子,大家第一反应就会很枯燥,或许会很乏味,但是看了以后,出乎意料,觉得形式生动活泼,很能引起我们年轻人的兴趣。

  贾琼说:我觉得看《中国大使》这个节目,首先他把大使的生活整个给我们展现出来,第一是让我们看到他的人格魅力,第二是看到他们的处事方式,这个对我们以后,假如能从事外交这一行业的话

  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性的作用,我想外交学院其他系都会把它当教材的。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起绒教授握着亚妮的手一再表示感谢,他说:过去觉得外交官这个事业很崇高,很神秘,很多人以为这个工作每天都是和一些高层人士打交道,生活应该很优越,中国外交官的这种酸甜苦辣,有时候是外界人很难体会到的,我看了几集以后,包括?培新大使谈到他母亲时,掉下热泪,我真的很感动,中国外交官一方面要肩负捍卫国家利益,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众多责任,但他们同时又是儿子、丈夫、父亲,他们是多重身份,在国家利益面前怎么牺牲个人的小我,为了国家大我,这一点过去人们关注的不是很多,所以我觉得通过《中国大使》这个系列片,很好地展示了新中国外交官的风貌,同时也把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告诉给大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号的爱国主义的教材,也是可以说进入外交的年轻人必上的一门课。我非常感谢浙江卫视做了非常好的节目,同时我觉得应该全方位的反映中国的外交,因为这是第一批,这个片还是主要反映大国的一些大使,我们还有很多外交官,工作在非常艰苦非常危险的环境,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更是非常巨大的,我希望全方位地展示他们的风貌。我们已经把《中国大使》这个系列片列入外交学院的教材当中,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希望浙江电视台再往下做,拍出更好的全面反映外交官生涯的纪录片。

  外交学系主任张历历是中国外交理论专家,中央电视台的所有外交节目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他也是最先介入《中国大使》创作的专家,他说:浙江台的特色是“中国”系列产品,从《中国神火》、《中国商人》、《中国空姐》到今天的《中国大使》,在全国属于高端产品,属于大制作大手笔的产品。

  最早,浙江台的亚妮是2005年年底到外交部来谈这个事情,当时完全是一个构思,一个主意,一个想法,外交大使不为人知这么多年了,我们出现了几百位的大使,而且很多是国家领导人,但是没有宣传,从这个开始的一个小的想法,到现在出来了这么一个大制作,确实感觉到浙江卫视的眼光,是令我非常佩服的。这个想法结果到今天居然拍出了一个28集十一位著名大使的这么一个巨片,回头看将近两年的工作,我也觉得非常地吃惊,就是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大的,真的是这样。开始我们是从事情怎么做,完全是从想法开始,怎么构思,怎么设计,人也没有,亚妮一个人跑来了,代表浙江台跑来了,结果后来这个事情就这样,一个得到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大力的支持,又得到外交部党委的高度重视。外交部党委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部党委几次开会,从立项到把事情做下来,到现在,动作非常快。我们是到了2006年上半年才开始启动,那时候北京天气已经非常热了,五六月份,浙江台来了几位年轻的同志,在亚妮的带领下,在档案馆一蹲就是半个月,一个月,我们档案馆的馆长换了两任了,从廉大使后来换到现任馆长,但是亚妮他们工作一直做下来,到了七月份,,他们分了几个导演组到北京来找我,每次来谈,亚妮给我打电话,然后我们在北外那个咖啡厅的地下室里碰头,一谈三四个小时,然后他们回去以后,就往下干,所以这一部片子还充分反映了浙江卫视的战斗力,这批同志,这批人才,所以这事他们就干成了,个中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个片子具有揭秘性,揭秘这个过程,外交部非常地支持,这个事情是宣传我们外交官这个不为人知的群体,一件对我们外交部优良传统的建设和我们外交部工作的一个好事情。对我们后面的年轻外交官的成长,对我们发扬外交部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很好的宣扬。外交部这种重视也是破例的,包括后面的审片,今年九月下旬,外交部出了十四个司参赞以上的领导,加上专家,共15个人组成了史无前例的审片团到杭州去审片,这以前都不可能想象的。

  《中国大使》整个片子看了以后,我概括了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改革性特别强;第二,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教中国外交已经二十多年了,应该说对这个行业是比较熟悉的,确实有一些东西,特别是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我自己过去也不清楚,感动我的有很多的地方,举两个小例子,比如耿飚,这个老同志去世了,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就想到了,他有遗愿,为过去战斗过的地方建一个希望小学,然后家里又没有钱,他的夫人翻来翻去,最后找出来过去耿飙收藏的字画,他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结果,他的夫人和女儿就把这个字画,拿出去拍卖,拍卖的过程得到一个轰动效应,因为介绍这是个国家领导人为了捐希望小学的,结果从二十万到二三百万,小学建起来了,这个让我很感动,是那集的收关之笔吧,艺术感染力就很强。还有就是李道豫那一集,李道豫大使的夫人,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了,结果她为了江主席国事访问,硬撑,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人也走到生命的最后尽头。她的事业和她的生命完全融为一体,这些方面浙江台我觉得挖掘得非常好。另外我要特别讲的是这个创作团队的工作态度,相当认真,艺术素质很高。所以做出了这么个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高端作品。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大使》收视群体的广泛,在杭州的王马小区,记者即兴采访了普通百姓。

  20多岁的高阳说:像这样的专门讲中国大使的片子我没有看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看电视了,我感觉这个《中国大使》不一样,我也是偶尔看到的,就坐下来了,它对了解中国一些历史非常有帮助 ,以前不是很喜欢 但是我觉得这本拍得还不错,因为它比较写实。

  从检查院到社区来锻炼的吕丹丹说:我是在《钱江晚报》还是什么报纸上面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说这个片子格调比较高,开始还不信,我觉得挺有好奇心的,想去看一看 到底拍成什么样子,然后一看,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发现是确实是超乎了我的想象。

  晚上正在加班的几个中年妇女和记者聊开了,有人说:我看了,但是晚了一点,没看全,等重播时再看。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说:开始因为爸爸妈妈喜欢看,就陪着,后来就看进去了。昨天没来得及看,今天一定要回去看,一集也不想错过。

  一个大妈说:晚上是22点10分开始的,我打开看,已经一半去了,今天早点回去,要不然赶不上了。

  在遥祥寺巷3幢的101,一对老夫妻正盯着电视机看《中国大使》,男的叫贾春发,他说:我今年75,经常收看浙江卫视吗,《中国大使》很早就有广告说要放,终于等到了。我们平常一般都看小品啊,文艺节目,但是《中国大使》,它是有关我们国家的大使,如何在国际上努力开展工作,所以我们很关心,过去从来看不到的,现在能够看到非常满意,高兴。你看昨天是讲熊向晖在墨西哥当了大使,同墨西哥的总统、人民团结得很好,相亲相爱。他是1972年任墨西哥大使,1973年就把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杂技队首次带到墨西哥去演出,受到很大的欢迎,这个以前都不知道,还有大使这么辛苦,谁知道啊,像看电视剧一样,每集都不一样,有兴趣。

  他的老伴告诉记者:不懂的我就问问老头子,老头子水平高点,好看,主要有他做出来的事情都为人民服务的,要怎么刻苦,这种我们要让子女向他学习。

  双眼井巷1幢604的周大成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头几集没看到,很遗憾。《中国大使》这个系列片拍得很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以前一直觉得外交和老百姓没太大关系,看了以后,不一样了,有个叫领事保护。尤其是我们改革开发以后,我们

出国留学、做生意、旅游什么的,人多了,很多还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没想到,中国大使在这方面也要做很多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利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