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四大名著翻拍面临三大尴尬 高投入不等于高产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11:0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毫无疑问,翻拍经典的巅峰绝对是四大名著齐上阵。《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集体翻拍正式宣告中国电视剧市场进入新一轮“大片热”,由于市场模式不同,电视剧没法照搬电影“高投入高产出”那一套,但是四大名著的题材决定了不花大钱玩不转,说白了,内容故事已经没有悬念,重拍看的就是品质。四大名著的翻拍也集中暴露了翻拍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四大名著改编面临的三大尴尬,就折射出再造经典面临的共同困惑:到底怎样才能“叫好又叫座”?

  尴尬1、高投入≠高品质高产出

  每集100万元的成本,在整个市场是新高点,但在改编四大名著圈子里,俨然成了“底线”。怀着不同目的的投资方走到一起,一个问题谈不拢,项目就可能面临搁浅,而“婆婆”太多也给剧本创作、演员选择造成很多需要平衡的矛盾;为了争取更多投资,有的剧不得不从雏形阶段就拉出队伍高调亮相,选秀造势、商业推广、跑马圈地……另外,开拍之后仍然会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当年,《红楼梦》一个月拍一集,现在,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进度是很难见到的。华录百纳副总经理罗立平说,新版《红楼梦》的制作周期计划为一年,平均七八天一集;老版《红楼梦》投资平均18.6万元一集,是当时普通电视剧的三到五倍,《三国演义》和《水浒》基本达到85万元一集,而目前翻拍投资方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必须靠高投入保证质量,但是高投入却未必能获得高利润。

  尴尬2、原著改与不改都要挨骂

  翻拍经典难在剧本,这几乎是业内共识。改与不改都要挨骂,这也是编剧们面临的共同压力。主创必须做好在名著头上动土的挨骂准备,因为哪怕是一点点所谓“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意识”的改动,都将招致巨大争议。吴子牛声称《水浒》已经悄悄准备了两年,仅出第一稿剧本的周期就用了一年,其间有媒体报道说编剧想给《水浒》梁山泊好汉们加点感情戏,立刻引来轩然大波;最惨的莫过于黄亚洲的《红楼梦》剧本,改了五年最终还是被放弃,改由红学家和导演李少红(blog)团队共同搞一个“导演工作台本”的东西取而代之。剧本是一剧之本,新版《红楼梦》竟然要在“无剧本”状态下进入实拍,大大出人意料。

  尴尬3、演员为“宣”而选

  演员可谓翻拍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感染力。所以翻拍经典,对演员的选拔都十分重视。《红楼梦》率先提出海选演员,可惜唱歌演戏隔行如隔山,无法达到预期的关注度,反倒是后期胡玫导演跳出来“拆台”终于激发成社会热点。“红楼梦中人(blog)”虽然没有选出理想的宝黛钗,却给境遇相似的其他三大名著以灵感,张纪中(blog)已经跟浙江卫视达成《西游记》海选演员的方案,《水浒》全球搜索108将,电视选秀搞不成,找来网络视频取而代之。四大名著从容量来说都需要海量演员,但海选一定是必须的吗?后来者明显更看重这种形式的宣传造势功能,至于是否能挑选出演员倒是少有人提及了。吴子牛吸取胡玫教训,明确表示把海选看成一次民间《水浒》热情的总动员,“跟我最后用的演员没有特别直接关系”。

  翻拍名著关键在于发掘当代价值

  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四大名著面临的“三大尴尬”并不能阻碍经典翻拍的步伐,再造经典关键在于发掘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收视率才会有保障,也才有望成为新经典,

  著名编剧罗怀臻的观点颇有代表性:“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资源,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

  本报记者 赵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