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SMG专题系列片《高考1977》下周东方卫视播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21:46  新浪娱乐

  由SMG电视新闻中心精心制作的五集专题系列片《高考1977》,下周一(12月10日)起将每天一集连续在东方卫视和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在今天(12月6日)下午举行的媒体看片会上,记者提前观看了该片。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共和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当年在中国政坛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排除万难、力挽狂澜,果断地恢复了被中断十年的高考,由于时间紧迫,1977年的高考最终在冬季举行。上海的考试日是1977年12月11日。全国共有570万人走进考场,27万人考入大学,改写命运。以高考为引线,邓小平发动了科学教育的引擎,自此中国驶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快车道。

  专题片《高考1977》共分5集,有三大看点。

  一,揭密历史事件。对于高考是如何被废止、又如何被恢复的,《高考1977》一片采访了几位重量级的亲历者。1966年6月,北京第四中学高三(五)班学生上书毛主席,倡议废除高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当年正是该班学生,在片中,他详细讲述了写倡议书的理由、背景和经过;当年首先倡议恢复高考的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也在片中回忆了关于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那一波三折的幕后过程。此外,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原始档案、照片也是该片一大特色。

  二,讲述精彩故事。1966年高考中止后,应届毕业生被分到了工厂,送到了农村。即便如此,很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并没有中断求知之路。他们经历苦难也磨练了人生。三十年前考入大学的77级学生,连同78、79级大学生被称为“新三届”,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了各行业的领军人物。音乐家谭盾、作家王小鹰和一大批知名的院士、教授、学者和成功人士在片中讲述了各自独特的经历和奇遇:谭盾为什么明明进了录取线当时却没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王小鹰读书时头发怎么会被烧焦,教授朱学勤当年为什么要离了婚再考大学,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瑞阳如何从废品中寻找复习资料。一出出黑色幽默,一个个苦涩的笑话,让人感受到了那一代人成功的努力和艰辛。

  三,引发当下思考。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了废除高考,改革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的议案,引发了一场讨论。议案当事人范谊在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一批教育专家、社会学者也都针对目前高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让人在看完片子后,仍留有一些思考。

  专题系列片《高考?1977》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制作完成用了10个月的时间,摄制组前后采访了近百人,糅合了政论片和纪录片两种形式进行拍摄。既有生动的细节,又有宏大的叙事;既有丰富的电视化表现手段,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访谈,直面不同时代高考亲历者,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精到的评述,揭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反思促进发展”这一主题。该片将在12月10日至14日播出,每晚一集。东方卫视播出时间:21:30;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时间:22:34。

  附:

  《高考1977》五集专题片

  采访花絮

  谭盾 都是试管惹的“祸”

  谭盾,凭借《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如今已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音乐家。然而有谁会想到,在三十年前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中,谭盾差点与中央音乐学院失之交臂,大概更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支小小的试管。

  在采访中,谭盾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起那段诙谐的命运小插曲,令我们忍俊不禁。在1978年的招生考试中,自我感觉不错的谭盾,收到的却是一封落榜通知书。他想来想去不甘心,忍不住打电话问主考老师。结果主考老师告诉他,他没被录取,是因为化验小便那关没过。谭盾大为诧异,第一反应就是“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啊!”后来检查下来,他的身体果真没有问题,出现问题的是医院那批试管,因为那批考生里面只有他最后进了复试线,所以就变成了只有他一个人有问题。一场虚惊后,谭盾拿着体检单直奔北京,就此叩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踏上了通往奥斯卡的领奖台。而这个有惊无险的命运插曲,则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谭盾心中永不褪色的一段记忆。

  查全性 一波三折终见柳暗花明

  采访查全性教授可谓一波三折,真是应了那句话“好事多磨”。查老是本片的关键人物,就是他在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从而被众多媒体称为“提出恢复高考的第一人”。

  我们在今年6月就曾到过武汉想拜访查老,但是查老正在手术期间,我们当然不忍打扰。一个多月后我们再次联系,得知他正在外地疗养,采访只能延后。之后,我们又通过湖北电视台和武汉大学宣传部联系,但是采访时间始终未能敲定。眼看采访计划一拖再拖,我们决定直奔武汉大学。在查老的办公室,他一脸无奈地望着我们,“既然你们都找到这里来了,那好吧,就约明天我家吧。”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查老的谈兴也越来越浓。最后,他还带我们进了他的书房,给我们看了那张珍贵的会议合影。我们捧着这张三十年前的这张合影,感觉就像捧着三十年前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会宁 “只要有一点雨水,山上的草就会冒出来。”

  会宁是由三种色彩所组成的:第一是红色,这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第二是黄色,这是会宁地貌的颜色;第三是绿色,因为这是一片人才的绿洲,教育的大县,被人们誉为“状元县”。

  天公作美,已经四年没有雨水眷顾的会宁,在我们到来的那天,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在泥泞而颠簸的山道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本满目苍凉的黄色中隐隐透出了点葱翠。“这应该是小草吧?”当然是小草,我们只是不太敢相信只半天的雨水滋润,满山的枯草就会窜绿。但是司机很淡定地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点雨水,山上的草就会冒出来。”这话让我们若有所思。后来,当我们采访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两年的女孩郑院霞时,当我们拍摄会宁二中操场上密密麻麻聚精会神读书的学生时,当我们参加在会宁举办的全国5个生源地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启动仪式时,这句话始终萦绕在耳边。因此,我们对恢复高考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对教育公平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陈建明 “两地书”称出的“兄弟情”

  陈建明,媒体记者,“文革”中,他去黑龙江农场务农,1978年他和远在上海的弟弟一起参加高考。其实采访陈建明,原本是因为他复习迎考时自制的世界地图和历史年表,没想到当他寻找这些复习资料时,一叠发黄的信笺跌落在我们眼前。

  于是围绕着这叠书信,陈建明娓娓道来。为了帮助哥哥早日回到上海,两个弟弟不遗余力。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兄弟三人依靠中国

邮政进行函授复习。小弟弟基础很好,可以充当哥哥的老师,于是每天的书信来往成为他们必做的功课。为了把问题说透,弟弟的信越写越长,最长的那封他写到二十六页,所以信纸要用最薄的,以至最后他都能清楚地知道几页纸超重。大弟弟基础不好,就靠出力帮助哥哥,熬夜排队买复习资料成了家常便饭。排队等候最长的那次,是从隔天晚上的五点钟等到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单排队伍已经排到1公里以外了。陈建明最终考取了大学,工作后回到了上海,兄弟三人如愿以偿在上海团聚,彼此感情也历久弥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