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抨击鉴宝类节目:托儿当文物贩 荧屏设骗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16:40  新民晚报

  昨天下午,一批专家在艺术人文频道《文物博览》节目研讨会上猛烈抨击了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认为目前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缺少行业规范,一些鉴定行家因利益驱使而利用荧屏设“古董骗局”,把赝品当真品,坑蒙拐骗,充当文物贩子。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呼吁,对这类节目应该抵制。

  亟须拨乱反正

  专家们对目前因收藏热而兴起的一些荧屏“鉴宝”类电视节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专家们指出,现在全国有10多个“鉴宝”类电视节目,但大多走偏了。一说古董、一说文物,就是买卖就是作秀。有的还与拍卖公司相勾结,很肮脏。陈克伦说,现在,包括央视的《鉴宝》在内,许多“鉴宝”类节目都处在一片骂声之中。有的节目把假古董说成是真的,有的恶意炒作市场价格,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陈克伦说,他曾看到一档介绍内蒙古的节目,搞得许多人前去到处挖“宝”。上海博物馆对这类节目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不允许自己的馆员去当这样的文物贩子,谁参加这类节目,谁就离开博物馆。他呼吁,对“鉴宝”类节目应该进行拨乱反正,不能恶意炒作价格,应该多介绍收藏品真正的文物价值,多介绍一些收藏家。

  荧屏“骗局”坑人

  画家谢春彦说,现在文物市场很混乱,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也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责任感。受收视率驱使,只说文物价值,不炒市场价格的节目很少。

  他认为,文物节目不能仅仅注重买卖,而是应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品,这些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而一些“鉴宝”类节目却极不严肃,把文物拍卖视为儿戏,把假古董说成是真的,还出鉴定书。节目做好了,精神沦丧了。他说,他认识一位企业家,花了上亿元资金购买了一批“文物”,虽然都有所谓权威机构的鉴定书,事后却发现90%是假的。还有一位海外企业家花了数千万元,收藏了50多幅张大千、黄宾虹、吴昌硕等名家的画,找他前去鉴定,竟然没有一张是真的。“鉴宝”类节目不该为这种“骗局”推波助澜。

  助长投机心理

  一些专家呼吁,收藏家应该具有文化人格,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指鹿为马,为假文物当“托儿”。一些声誉卓著、著作等身的行家见钱眼开,以开证书为荣,以赚钱为目的,把这些行家请到电视荧屏上,更容易误导观众。比如,荧屏上曾出现过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但吴作人的妻子、女婿和一些著名书画家均认为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曾引起巨大反响。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伪专家”依旧活跃在荧屏上,类似的“古董骗局”依然在上演。在节目中,一些主持人也极力渲染“文物值多少钱”,还追问其主人当时是花多少钱买的,悬殊的价格引来一片羡慕声,助长了观众的投机、暴富心理,而根本不问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专家们指出,许多“鉴宝”类电视节目走偏了,走远了。

  首席记者 俞亮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