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篇巨制《西风烈》 再现燕赵悲歌英雄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5日18:23  新浪娱乐

  相如使秦、毛遂自荐、秦赵血战、赵括战死、白起自刎,战争的惨烈和悲壮,内心的焦虑和挣扎,《西风烈》在一系列史诗元素的覆盖下,实现了一种崇高美、悲剧美……

  ● 长平之战:一场深刻地影响和改革着中国,揭开大中国统一序幕的战争。

  ● 《西风烈》:一部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时代意义的历史正剧。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惟一未被搬上荧屏的经典性大决战,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

  电视连续剧《西风烈》就是以此为背景,反映这一空前绝后、千古流传的史诗巨片!

  《西风烈》投资3100万元人民币,剧本创作时间长达五年,在接手拍摄前又修改了半年。全剧承袭央视一贯风格,以大制作、大场面全新展示那段风云突变的历史。剧中许多东西都是从史料与博物馆中复制或仿制。《西风烈》用暖色调表现战争,导演全新创意,服装夺目,色彩鲜艳,配上战乱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反差。《西风烈》中还用音乐表现战争场面,两军对峙的最前列:一列列的乐队与鼓队,万鼓齐响,万乐齐鸣;两军交战,音乐与鼓点暴雨一样在四处冲撞,在这里,战争的残酷在音乐里被展现出来。《西风烈》吸引了众多关注,连美国的《纽约时报》、《世界日报》都用大幅标题、巨幅图片的形式向全世界介绍这部大制作、大场面的电视剧精品。 历史的声音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传来在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上,中国是一个争战频仍、兵戈不断的国家。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国历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而赵军统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上任之后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致使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结果秦军以石击卵,全线包围赵军。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率军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继而40多万饥疲之师全部解甲投降,除幼小的240人之外,一夜之间全部被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历史的声音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传来

  在我国影视界享有盛名的、擅长拍摄史诗性影视剧的著名导演郑克洪,驾轻就熟、机智果断地截取“长平之战”这一重要历史段落为表现空间,提示了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艰难历程和为此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表面上,甚至从片名看,《西风烈》演绎的是冷兵器时代如火如荼的战争。然而,深入其内部,我们了解到它几乎完全摒弃了过去战争片“戏说、血腥和暴力”的模式,即使是在剧终血染长平的时候,惦念的仍然是人类的和平。战争是流血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长平之战同样不能例外。

  燕赵悲歌 犹如一声霹雳 警醒后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西风烈》使我们更加聪明起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谁善于培养、发现、吸引、尊重、甄别和使用人才,谁就能使自己的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则会自毁根基,断送前程。正如值得回味的《西风烈》,打开电视,每一个画面都很尖锐、沉重。剧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在星月惨淡的旷野,40万战俘跪在天空下边,无数利刃在夜里不闪一丝寒光地一起挥舞,刀刃进入人体,发出很闷的声音……有些镜头,如白起下棋深谋远虑、赵括目中无人背吟兵书等都很经典。这一系列的因素,在我们心中形成永远不散的块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已不能同今天热核时代的战争同日而语,但是,从血与火、光与影中锻造出来的故事使该剧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意义,特别是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原因具有超越时空的认识价值。我们甚至以为,告诫后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风烈》在全国公映一遍。本来,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秦国富国强兵如日中天,只有赵国能与之抗衡。固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秦胜赵败的结局更是由于双方人才使用的不同,导致战略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的高低而造成的。具体说来,秦军择人得当,起用富有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擅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而赵军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雄浑的英雄曲

  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心态演绎,使曾经在教科书中可以追溯、现在在电视剧中可以重温的一群历史英雄,成为中华民族的影像。在本世纪多重文化的挤压之下,在喧闹而寂寞的文化和商业市场的漩涡(听歌)深处,在为特定的现实所造成了历史失语症的阻塞之中,凭借着战国时代秦赵长平之战的故事,郑克洪导演毫不犹豫地将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感情艺术化为一部30集容量的电视连续剧。一段可辨认的历史,一段为郑克洪欲罢不能的历史,从莽莽苍苍的空间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一处瑰丽的传统文化景观,一组英雄雕像———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赵奢的天地正气、廉颇的忍辱负重、蔺相如的智勇双全、白起的忠君爱国,甚至毛遂的刚烈、冯享的勇武……使《西风烈》当之无愧地成为他一直倡导的“新英雄主义”的扛鼎之作,郑克洪也因此赢得了英雄导演的美誉。《西风烈》中的英雄被建构在一系列故事之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毛遂自荐……为了成就英雄们的影像体系,剧作不是在叙事的表层结构所提示的历史翻版,而是于历史视野之中宽宏而细致的影像造型呈现;不是对每一个故事的简单呈现,而是使一系列故事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清晰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当前,种种令人质疑的文化态度和哲学处境、种种令人担忧的颓废和紧张,肆无忌惮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短缺英雄,我们对英雄总是熟悉不起来。也因此,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能够横扫一切卑琐情境的鸿篇巨制,需要能够激励精神生长的英雄主义重现江湖,在这一点上,《西风烈》剧帮了我们的忙。有理论家这样认为,它不仅是一部电视剧,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它完成了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英雄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英雄故事,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史诗风格 悲剧品质

  在那段战国历史的笼罩和逼近下,作为一种艺术观照方式,作为对悲剧品质的蔚籍和安抚,《西风烈》在某种程度上匡正了历史剧的方向,维护了带有历史情结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很显然,《西风烈》所使用的历史题材和艺术手段,都成为它具有崇高史诗风格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导演,郑克洪对战国时代秦赵长平之战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一夜之间,秦坑杀赵卒40万”的影视版本,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过程和对战争的诅咒,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横空出世的磅礴气势、流畅得体的叙事方式、美不胜收的视觉冲击、准确精彩的人物刻画,都让我们感到这是一部经典史诗。剧作以空间环境的优选,增强史诗感和历史题材独具的浪漫色彩。选择的空间主要有两块:一是宫殿,二是战场。长长的、深深的宫殿,以及王侯将相的气派,透出历史的深邃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战场上,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城门森严、壁垒坚固、郊野恐怖,引发一种战国远古的感觉。在这种庄严肃穆和古风浩荡的环境中,波澜壮阔的布景被超乎想象地加以运用;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之达到了出色的视觉效果。一系列荡气回肠的场面,尽显王者威仪、英雄气派;一场力逐伯仲的铁血战争,席卷长平,震撼中外。通观全剧,其中2/3都在为未来的“长平之战”做铺垫,自始至终都有两种力量的角逐——智慧,军事——最后以秦赵长平之战达到高潮,以秦取得胜利结束,揭开了大秦统一中国的序幕。完璧归赵、偷袭石城、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使秦不辱使命、赵奢阏与败秦、攻陷上党、长平之战……一整段连绵的历史在叙事架构中娓娓道来,一幅幅悲从中来的画面历历在目。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西风烈》对悲剧情节的挖掘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满意的有所指向的历史态度。还给我们提供一种声响,用这种声响锻炼着我们的听力,希望我们能听到更震撼人心的声音。赵括中箭身亡、白起饮恨而死、40万赵卒抛尸荒野;蔺相如三次使秦、毛遂自荐、两军争锋跃马出征;国家危急、廉颇老矣、秦王废弃国舅……悲风呼号,我们什么感觉都有:“忍看朋辈成新鬼……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悲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忧……《西风烈》剧的对白也极具魅力,它保留了中国古文言的丰韵,秉承三国演义(宏篇巨制《西风烈》再现燕赵悲歌英雄曲)》之精髓,同时又将台词通俗化,最终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而主题歌的诞生,是作曲者、作词者和导演的共同智慧,充分显示了深厚的专业技巧,有厚重的历史感,极富英雄气息,满足了剧作所需要的创意诉求。

西风烈吧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