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举世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完全创新、超乎想象的恢宏气势震撼了世界。开幕式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此次开幕式的副总导演陈维亚(blog)。在开幕式表演期间数度落泪的陈导,不但对开幕式的整体创意进行了解读,还揭秘了不少幕后创作的故事。
创意揭秘
揭秘①
创作思路
由点及面弃编年体
记者:刚刚看了开幕式,感觉很中国、很震撼。用“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明、中国的梦想、中国的胸怀”来串起整个开幕式,这个思路是怎么成型的?
陈维亚(以下简称陈):这个思路并非一蹴而就,是创意小组在整个策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张艺谋导演起到了主导作用。他一开始原本担心我们能不能讲好故事。因为我们的文化太丰富了,如果以“一页一页看书”的方式、按时间跨度编年体的方式去表达,是无法完成这个命题的。于是我们开始精选其中的点,然后再扩展成面,最后形成一个画卷。这样一来对于我们的创作反而自由了。
揭秘②
非常中国
对开画轴穿插始终
记者:的确,整个开幕式表演仿若进行在一个巨大的画卷中,这样的形式看起来耳目一新。
陈:这个表现形式“非常中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他们把爱琴海的海水注入到体育场,就“非常雅典”。而我们选用了中国最传统、最独特的绘画和阅读方式——对开画轴,整个表演由它拉开、合上。
演出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巨大画轴,之后巨大的画卷缓缓展开,所有表演都是通过这个画卷进行,甚至运动员入场的过程,也成为画卷的一部分。可以说,包括所有的演员、运动员,都在齐心协力地描绘这样一幅动人的画卷。
记者:演出有许多镜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2008人击缶并且齐声吟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陈:既然是举办奥运会,就得有一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般的欢迎仪式。那么,如何才能表现出我们的好客之道呢?舞龙舞狮,不够文化分量;齐声歌唱,感觉太一般了;大秧歌、打腰鼓,似乎都不够分量。最后,创意小组在张艺谋导演的带领下,和历史专家在一起甄选、考证,最终选择了“击缶而歌”的方式。事实证明,敲击2000多面酒器“缶”这种方式,比敲锣击鼓要厚重得多。这也使得开幕式一开始就出手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