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讯 还记得去年底,肩负着兴起浙江影视产业“第三次浪潮”的电视剧《十万人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关机发布会时的情形——时任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的程蔚东和该剧导演陈国星表示,这次的拍摄一定要给观众带来惊喜。
如今,它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被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作品、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的《十万人家》,即将于10月登陆央视。怎样让一部主旋律电视剧精彩?昨天,高锋、黄先钢和徐海滨三位编剧在省文联影视艺术研讨会上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
最难时,死的心都有了
让编剧高锋概括创作的感受,他笑言:“那阵子,简直死的心都有了。”尽管说的时候表情轻松,可经历过这近三年创作的人,都对那份“艰难”深有体会。因为“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转型”,这样的命题很主旋律,但做电视的人最想抓住的,却是观众的心。
“接到任务时,我刚刚完成一部古装戏,所以虽然动了许多脑筋,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点旧,像是在说上世纪30年代的事。”等到修改要求下来,高锋却“断水断粮”,毫无头绪。“我看时间紧迫,只有闭关。”于是,2007年的春节,他决定不回家,一个人在南浔度过。“我记得很清楚,过年了,别人都在放鞭炮,我却坐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发傻。”
两位编剧黄先钢和徐海滨的加盟,让一切有了转机。“我们变成了一个团队,后来干脆三个人在临安租了房子,一场戏一场戏地对,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抠。徐海滨甚至奉献了当时手上另一部剧里的台词。”总算圆满地完成任务,迎来了投入拍摄的日子。可导演一拍,发现还是写得太板。怎么办?只得请来外援——策划人林晓峰,想办法把剧本弄得“娱乐化”些。“当时我也有了‘想死的心’,哈哈。”林晓峰也借用了高锋的话,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求好看,用两层“外衣”包裹主旋律
《十万人家》主要讲述以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某江南名镇上,沈氏家族企业里三个儿子在面对经济和家庭巨变、企业发展理念产生重大分歧时经历的爱恨情仇。主题,则是再现当代浙商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如果把主题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观众多半不会有兴趣,不到1秒就转台了。”徐海滨说。可《十万人家》走的路线恰恰相反——先给你一个好看的故事,留住你,再让你慢慢体会那些深意。所以,尽管是主旋律电视剧,《十万人家》也保准好看。“最外层,是沈万家和韦娟这对夫妻上演的‘中国式复婚’戏码。再里面,则包裹着沈家三兄弟的家产之争和家族企业兴衰的故事。最后才是‘浙商转型’的内核。”黄先钢说,三层内容,既有家庭妇女爱看的家长里短,又有精英们所爱的商战故事,“肯定合老百姓的胃口”。时报记者 程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