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多月来,“深圳制造”的公安情景电视连续剧《马警长的故事》每天中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反响热烈,收视率从通常的0.3至0.74上升到0.6至1.2。该剧主创人、总编剧之一、深圳盐田公安分局民警夏启发昨日透露,《马警长的故事》第一部发行后,市场行情乐观,北京电视台即将在晚上黄金时段再次重播首部60集,《马警长的故事》第二部100集也即将开拍。
深圳民警创意制造“马警长”
一个普通民警,决意打造一个机智、幽默的马警长,并且初战告捷,这里有什么故事呢?
夏启发说,他1994年来到深圳后,一直从事公安宣传工作。2001年,他获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所文学博士学位。因为对文学的爱好和从事公安宣传工作的便利,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公安影视创作。众所周知,公安题材的影视剧一向是众多电视台的抢手货,从20多年前的《便衣警察》开始,公安题材一直是好戏连台,《警坛风云》、《刑警本色》、《罪证》等,大多数都是各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的重头戏,这些作品塑造了不少智勇双全、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物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夏启发表示,由于市场化模式运作等原因,公安题材的作品大多以“犯罪”、“刑侦”、“破案”等情节为核心内容,以致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公安题材”几乎就是“警匪片”的代名词。“纯粹正版”的公安题材大型连续电视剧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但当代电视“无警无匪不成戏”也让人产生忧虑,他和其他剧组人员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上发表过一系列研究公安影视剧的文章予以分析。他们认为,公安题材“繁盛”背后存在的几大“隐忧”值得充分注意,比如以重大刑事案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实类电视剧过度暴露社会阴暗面,以及作品在处理罪犯与英雄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善恶观念错位情况令人震惊等“硬伤”,给荧屏带来不同程度的视听污染。49年前,一部《今天我休息》让民警马天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如何在新时期、新制作中实现同类题材作品的升级换代,塑造今天的马天民?当今社会矛盾比较复杂,警民关系仍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好警察其实处处可见,集中打造这样一个“好人”形象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有必要的。《马警长的故事》的热播,说明老百姓是认可的,社会也需要更多“马警长”。
故事体现普通民警的智慧
建国近60年来,在数千部(集)公安题材的影视剧中,情景喜剧如果不是绝无仅有,那也一定是凤毛麟角。至于其系列形式情景喜剧,可以说一直是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这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事,《马警长的故事》填补了这个空白。
夏启发说,这个“马警长”的原型其实就是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的普通民警。马警长名叫马大军,被任命为海川市桃源居社区警务室警长后,在这个“小社区大社会”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千头万绪的事,因他“一根筋”的傻,领导骂他是“马大哈”;因他处理民间纠纷别出心裁,有人夸他机智;因他爱民帮民的憨实,老大爷、老大娘视他为亲儿子,社区女孩叫他哥,甚至以死相逼非马警长不嫁。马警长“有求必应”,引得假穷真懒的赖大叔经常以种种理由找马警长借钱,以至于马警长见到赖大叔只好躲到桌下;张小姐为了报复男友花心,逼马警长假扮其新男友;深夜,马警长学狗叫骗开通缉杀人犯的门;台风突然要到,马警长情急之下,拿起铜锣边敲边挨家挨户通知……此剧因马警长的演绎,使严肃的公安工作有了诙谐、幽默,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中体现出一个普通民警的智慧,在其幽默、智慧中成功塑造了“马警长”的爱民、亲民、近民的可爱形象。《马警长的故事》每集都有独立的故事,但艺术内涵却是连贯的。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陈定家在观看了《马警长的故事》后表示,公安题材和情景喜剧作为影视产业的两大黄金元素,在无数的大制作、大市场中,一直处在各自为战、互不相顾的尴尬境地。今天,公安题材与情景喜剧终于首次联手共同出现在《马警长的故事》里,可以说实现了“警戏”与喜剧的双重突破。四位主演——谢园(饰演马警长)、姜超(饰演保安员大徐)、李晔(饰演民警小赵)、刘朝(饰演居委会大妈),均是国内实力派专业演员,他们对剧中人物的演绎非常出色。今年上半年,深圳一家媒体曾开辟专栏《寻找身边的马警长》,许多深圳市民对“马警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据制片人、深圳市博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孟海波介绍,《马警长的故事》是深圳文化产业的重点扶持项目,盐田区政府、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先后介入制作,“马警长”已从深圳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王光明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