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传出消息,原本号称投资5000万元的新版《红楼梦》,现在计划要花1.18 亿。剧组的解释是要达到最理想的拍摄效果,最大程度地反映原著的思想精髓。
如此巨额耗费,不用说拍电视剧,拍部大片都绰绰有余了。拍一部古典名著需要这么大投资吗?这么多钱都花在哪里?是追求高标准就要大把花钱,还是李导对名著的理解不到位,才浪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红楼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加上1987年版“红楼”拍得如此深入人心,李少红( blog)的压力可想而知。凭心而论,这样的挑战还是值得支持的。名著本来就该有多种版本,进行多种诠释,扩大思想文化意义。但问题在于,李版《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没有拍名著的姿态,给观众的感觉像拍青春偶像剧一样。从轰轰烈烈的全国选秀,到剧照泄露,再盛传演员集体整容,做足了炒作功夫。名著的艺术价值被掩藏,变成了谁演贾宝玉林黛玉谁就成名,不管人物的气韵神是否适合自己。
演员底子薄弱,加上导演对“红楼”理解有限,只能请艺术家、红学家、民俗家指导。但是指导不代表培训,演员没经过文化熏陶,怎么演都吃力,又耗时耗财。既然“87版”都能对演员培训三年,李版号称投资上亿,事前的准备功夫却没做足,很难想像最终的艺术效果会怎么样。
最关键是导演自身没有领悟到《红楼梦》的精气神,她自己说当年读“红楼”不是很喜欢,也不喜欢林黛玉,在专家的指导下,才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她认识的结果,是林黛玉跟80后很像,不擅于交往,贾宝玉也是孤独脆弱的人,永远得不到爱。虽说作品要与时代结合,可也不能如此误读。导演要抱着这种思想指导演员,怕是怎么也拍不好。当年陈晓旭熟读“红楼”,才塑造出一个出神入化的林黛玉。新版《红楼梦》在道具装饰、演员外表上花足了功夫,却不仔细琢磨人物内心情感,怎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