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家讲坛》病根不在“周期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2:59  北京日报

  最近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病根不在“周期论”)》又成为舆论的热点,原因是该栏目被媒体披露其收视率跌至低谷,已进入“死亡倒计时”。《百家讲坛》曾风光一时,造出一批学术明星,也曾屡惹非议,如今却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对此网上有人幸灾乐祸,祝愿其早日寿终正寝,也有人站出来表示力挺,称该栏目来日方长。

  《百家讲坛》曾经红遍中国,俨然自命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播种机”。这台“播种机”刚推出的时候,备受观众青睐,一时间各地电视台纷纷仿效,讲坛之风刮遍全国。究其受青睐的原因,也有多种。栏目形式新颖,主讲人讲座的方式也令人亲切。所讲内容大多是历史趣闻轶事,不教条不八股,让观众看后觉得新鲜。最要紧的是,今天的民众与传统文化割断已久,在饱暖之余需要精神上的陶冶,而《百家讲坛》所煲的“心灵鸡汤”正契合大家的胃口。如此情形之下,栏目不火也不行。

  遗憾的是,《百家讲坛》的“心灵鸡汤”放错了调料。帝王将相、权力斗争、后宫艳史、祖传秘方,诸如此类的历史八卦充斥其中,有些不仅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甚至还违背现代观念,但主讲人却津津乐道。这些内容初期尚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则不产生“抗体”才怪。此外,据栏目制片方要求,主讲人不仅要善于脱口秀,还要善于镜头表演,吸引眼球比讲什么更重要。一味地下猛药刺激收视率,《百家讲坛》面目逐渐变得滑稽乃至可憎。

  《百家讲坛》趋向式微,早在情理之中。但原因绝非如某些人所言“电视栏目有生命周期,兴盛之后难免衰败”这么简单。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史子集难以胜数,值得讲的内容异常丰富,而观众对此也有需求。倘栏目不偏挖历史八卦哗众取宠,而是精心打造主讲内容滋养观众,恐怕路不会越走越难;倘主讲人不靠新奇观点招人,而是专心授人以新知,恐怕也不会遭到众多诟病。眼下《百家讲坛》仍有自身优势,要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或许该少些花哨,多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