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风味突出情节需要
记者:我看到一些专家评论,说这部电视剧有很浓厚的岭南风味,但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实所谓的“岭南风味”已经模糊了,尤其是您所描述的深圳,现在其特点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又是如何表现“岭南特色”的?比起上世纪90年代的《外来妹》、《情满珠江》这些戏,《深圳湾》的最大特色在什么地方?
段果平:岭南特色的确是已经很难表现了。小说的原型就是深圳皇岗口岸的皇岗村。现在那里根本没一点村子的样子。其实人们印象中的岭南特色,大部分也都是珠江三角洲特色。比如桑基鱼塘什么的。我们的美术师根据这些印象去找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后来我想起自己拍戏时曾去过的顺德逢简村——就是被大家称作广东周庄的那个地方,去那里取景,感觉非常好,岭南味道都体现出来了,街道,榕树,让人一看就是广东。
另外,我们在服装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原型是客家,那么我们在还原三十年前的村子时,就用了不少客家服装。此外还有客家山歌、醒狮等等。但我们并没有进行任何渲染,都是出于情节需要,而不是为了表现岭南元素而刻意加到剧中,所以显得比较自然。
-专家观点
逃港风潮,是极左年代广东特有的社会现象,属于真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很不好写,但并非不能写,关键在于暴露与歌颂的关系能否处理得好。《深圳湾》描写逃港者的众生相,还带出更广阔的社会后景。剧中逃港者的出身经历、逃港动机和后来的命运各不相同,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性。由于分寸把握得好,难点反而成了亮点。该剧与许多反映改革开放的影视作品相比,矛盾更尖锐,人物更复杂,内涵更深刻。广东题材的影视作品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多写广东特有的生活,要敢越雷池,仅在微观上创新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宏观上大胆创新,像《深圳湾》这样,方能出奇制胜。
——珠影集团一级编辑 祈海
电视剧是故事的艺术,《深圳湾》的编导者们紧紧抓住了这一点,以小人物的命运和爱恨情仇,编织了一个曲折感人的精彩故事,拉近了观众与这部戏的距离,使人们看了有一种真实的亲切感。
主要演员虽不是一线大腕级的演员,但表演分寸的把握十分到位。全剧主要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可信,让人接受,让人为之动容。导演在驾驭该剧时叙事流畅,镜头语言运用娴熟,画面优美,音乐处理贴切,显示了导演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游刃有余的艺术功力。如果在情节推进上适当注意叙事节奏控制,会更加感人。
——原广东电视台副台长 董智勇
《深圳湾》剧情简介
深圳湾畔的一条名叫石岗的小渔村里,原东江纵队老战士赵山贵含辛茹苦拉扯4个儿子长大成人,并特意取名为“建、设、家、乡”。然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生活贫困,老大可建和老三可家却先后逃港,小儿子可乡也因为想要逃港而被父亲一扁担打断了腿,以至于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这一切,都成了老人心中难言的耻辱和永远的痛。老二可设还算争气:转业军人,大队长兼民兵连长。他敢为天下先,经常做出一些在老父亲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全剧以“逃港风波”、“走私风波”、“承包风波”、“股市风波”等一系列事件为主线,以女一号林笑怡与赵可设、赵可家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纠葛为副线,通过一个5口之家在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命运的巨变,真实地折射和讴歌了中国和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郑照魁
实习生 龙丹婷 李 闽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