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着“《闯关东()》姊妹篇”的旗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51集开年大戏《走西口》可谓风波不断,除意外地替下了之前确定的开年大戏《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热议外,剧中人物所说的“山(西)普(通)话”也饱受争议。此外,有人抱怨该剧在呼吁回归传统文化时的说教痕迹太重;有人直言剧情太拖沓,“51集完全可以压缩成一半”。
竞争对手太强大
岁末年初,央视开年大戏临阵换枪,突然改由讲述晋商奋斗史的《走西口》替下抗战大戏《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速度之快,不仅观众摸不着头脑,连媒体都跟不上节奏。此剧播出后,一时引起多种猜测,是靠民意决定,还是比拼人脉关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走西口》最终挤掉《人间正道是沧桑》,观众不得而知。但《走西口》中主演苗圃( 听歌 blog)、杜淳、富大龙、唐以诺等影视圈新秀,已被推到了新年电视荧屏大战的风口浪尖之上。
央视开年大戏从来就不缺话题,更何况还有这样一出充满悬念的戏外戏助兴。近年来,央视开年大戏竞争日益激烈,过五关斩六将地坐上这个宝座,一方面是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为地方台的二轮销售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这个位置就像在一台高倍显微镜下,有瑕疵就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西部神韵就靠“额”?
“额真的受不了啊!看着那些演员正说着纯正的普通话,忽然冒出个‘额’!额滴神啊,就像正走着路,忽然崴了脚一样,难受。”和山西观众的力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西部以外地区的观众却对《走西口》中那个“额”字相当不“感冒”。几天来,“额”字已经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本来剧情挺不错的,干吗非要把‘我’说成‘额’?难道一个‘额’就能体现出西部的神韵了吗?”“全是京腔和东北话,单单用一个‘额’,感觉别提多生硬了。”对于这些颇为尖锐的指责,剧中男主角杜淳表示:“走西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有着晋商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当地的方言也代表一种文化,缺了方言不成调子,体现不出山西人实实在在的生活。”
感觉找到第几集?
不过,“80后”帅哥杜淳剧中说的那个“额”字,听得观众心里一阵阵纠结不说,表情、语气都不太靠谱。据悉,在《走西口》中,杜淳演绎的男一号田青从第五集开始出现,之后贯穿全剧,这个人物经历了多重的身份转变,勤学能干的学徒、诚信精明的生意人、赤诚浪漫的恋人、倾尽全力的爱国志士。时间有的是,不知道到哪一集观众才能和杜淳一起找到感觉。
天上地下没法比
回想2008年年初热播《闯关东》的时候,剧中也没什么人正经说“我”,同样土得掉渣的“俺”为何就没有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怎么那么多人受得了“俺”,就是偏偏容不下“额”呢?再说了,当年《武林外传》里的佟掌柜不也是一口一个“额”吗,为什么不但没被嫌弃,反而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网络热词?有网友评论,《闯关东》跟《走西口》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此外,还有观众对该剧前两集的剧情提出质疑,认为剧中男一号田青的父亲田耀祖输光所有家产,甚至连老婆也输给别人,活活气死母亲的情节,有抄袭《活着》之嫌。
不少看过《走西口》的观众也为该剧叫屈,认为这部剧虽无大牌撑场,但有宏大的主题、吸引人的故事和考究的拍摄手法,算是一部好剧。而且据说“精彩的在后面”。
每一步都走在别人的后面,是《走西口》“走”出种种麻烦的主要原因。如此看来,《走西口》到底是沾了《闯关东》的光,还是受到了它的制约?
特约记者 闻心 (本报北京今日电)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