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15:53  新京报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图)

1984年12月19日的《新闻联播》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图)

1982年,《新闻联播》主播邢质斌在播报新闻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图)

赵忠祥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直通中南海(图)

罗京

  1978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CCTV.但正式定名的《新闻联播》,却在这一年的1月1日就通过电波发向了全国。

  一档承载了诸多特殊意义、具有崇高地位和经济价值的电视节目,也从此走进了国人的生活。

  如今,很多人“每晚7点开电视看新闻”的习惯,大约就发端于此时。

  筹备开播

  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访美国同行引进“提示器”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我们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新闻稿)都是手写的,上面可能有20个编辑的字迹”,赵忠祥说,节目直播中有时还会插进临时来稿,重要信息容不得半点差错。

  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新闻联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