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春晚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10:09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春晚之辩

电视策划人朱海(蔡小川 摄)

  朱海称自己是自由职业者,他实际是一个电视策划人,这几年一直为春晚做撰稿和策划。他是少有的身在体制外却又体会到体制内苦衷的人,谈到春晚的一些问题,他极力维护春晚现有模式,并以此为自豪。

  主笔◎王小峰 摄影◎蔡小川

  从朱海的思路上,也能看出整个春晚主创班子的思路,尽可能用一种保守的方式去完成一台节目。

  比如,春晚主持人越来越缺乏亲和力,更多时候是有意制造一种舞台效果。朱海认为:“亲和式,源于春节晚会最初的形式,主持风格是跟春晚共同发展的。最初的几届是茶座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舞台没有间距,没有一个严格的舞台。这种方式的语言肯定没有距离,任何家常话都可以说出来。随着春晚的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时产生一种文化格式。最早的春晚主持人,是按老百姓喜爱的程度和行业来确定。比如姜昆,他说相声,刘晓庆当年是最红的明星,但这些演员并不是做主持的,所以主持并不专业。像姜昆、马季先生都是业内资深的、有影响力的大家,但并非出自主持业,所以他们说的话就不是按照主持人的规范要求。

  “影响大、人气旺、伶牙俐齿、充满激情,又喜庆,我觉得这是春晚出现专业性主持的前提。随着春晚的发展,第一,开始有时间标准,比如零点之后必须在20分钟到半小时结束,总时长是4个半小时。第二,表演结构,每个小时都有相对的侧重点,比如开场要热烈,零点要准时,每段功能都不一样,这个功能实际上就是赋予主持人的。所以春晚出了一批专业主持春晚的主持人,这些专业主持人不同于栏目主持,栏目可以有变化,口语化、家常化,相对视角偏低。但春晚的受众是最广的,一年一度最大综艺晚会的受众群,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持人再做成茶座型的,就比较难。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晚的专业主持要承担一般晚会上所没有的角色。他们要和老百姓一起过年关,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语境,什么样的词语?首先中国人在传统的意识里就要喜庆、团聚、热烈、欢快,这是每年都必须要有的。哪怕364天哭哭啼啼,这一天都一定要喜庆。春晚的主持人都是这个阶段中央电视台最好的综艺主持人,所以他们实际上是给春晚的所有模式做一个形象的标识。我们看主持人,就是看热不热烈、火不火爆、有没有劲儿。所以特定的时刻和氛围,主持人必须传递往外的东西,注定了春晚主持人要喊叫。”

  朱海的这些观点恰恰证明了春晚在25年发展过程中脱离群众的轨迹。从茶座到演播厅的空间变化,不是放弃主持人亲和力和轻松幽默风格的理由,奥斯卡颁奖的舞台空间也不小,为什么也有轻松幽默的效果?所谓主持人过渡到专业化,其实这些年春晚主持人的专业性也仅仅体现在背诵串场词字正腔圆的层面上,并没有和整个节目融为一体。这更多是一个心态问题,春晚做大之后,越来越变成死水一潭,以央视文艺中心为主,从导演到主持人,都是中央电视台的。而春晚的资金投入是列入国家预算的,原则上应该从全国范围内征集最好的主创人员。另外,出现时间标准和使用更适合春晚主持人之间并不矛盾,难道只有央视主持人有时间概念,别人就没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主持人在自己的栏目中可以口语化、家常化,为什么到了春晚舞台上就不能这样了?如果以声音分贝作为判断春晚主持人是否热烈的标准,那央视的一号演播大厅还可以安装几套大功率的音箱即可。

  朱海说:“轻松活泼的节目的构成会使主持人使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比如说董卿主持的魔术,那就有轻松愉快的感觉。但央视整体的主持风格就是大气中要有包容,严谨中有些许活泼,不可能像湖南卫视那样完全靠谐趣幽默来体现,每个台的风格不一样。就这次主持人来说,我觉得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在许多能幽默的地方,都幽默了。唯独一个地方有点严肃,就是白岩松报的武术,可以更幽默一些。我们也希望做到口语化,每年都提出要改变主持人串联结构。”

  春晚的经验并非是让主持人走向大气,所谓大气,不是说话字正腔圆、表情严肃认真,毕竟是一个中国最喜庆的节日,观众希望喜气。反过来,主持人为什么就不能从头到尾都轻松幽默呢?这还是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种套路中的结果。或者说,春晚主创人员对主持人这个角色的理解还停留在10多年前的程度上。

  谈到每年春晚都要改进,尤其是主持人的串联结构问题,但这么多年并没有改进,主要还是人太多。1990年只有赵忠祥一人,也把春晚主持下来了。因为春晚添加了太多的功能性环节,于是只能不停地做加法,而每个主持人起到的作用反而都不大。不打破这个结构,就无法把主持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所以,朱海说:“我们这些主持人都能演,董卿能演小品,朱军也能演,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太短。”6个人分半个小时的主持时间,肯定主持人什么都发挥不出来,最稳妥的做法就是说一些大话、应景的话。

  如果分析春晚为什么不太吸引人,一个是功能性环节越来越多,不念电报就能说明国家和人民不关心他们吗?还有就是节目本身功能性在加强,尤其是语言歌舞类节目,越来越试图通过一个节目把某类信息传达出去,忽略了作品的可欣赏性一面。以小品为例,在表演中出现结合时事的内容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是为了突出这一点,就有点本末倒置。

  朱海认为,春晚不能再回到茶座的形式,“春晚要给老百姓带来快乐,这个目标始终没变。早期的春晚是茶座式,那种演出方式的现场很热闹,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就是在观众席上说的。但是现在对电视晚会的要求是穿越屏幕,到电视机前的观众。原来不同,观众看到现场非常热闹,名人巨多,坐在角落里都是表演艺术家。现在做不到,不可能在一号厅里把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现在市场经济,每天晚上的演员排练都是走穴的最好时间,人家在年底了要收割啊,不可能给你几个月,什么也不干钱也不赚就在那儿排练。第二是大量观众要进来,所以跟现场的互动只能表现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互动,这种感觉就像扔绣球,谁接到不知道。所以现场只能一个劲地鼓掌,因为有舞台的限制。也有导演提出来,能不能再回到茶座式,我觉得有难度。在没有内容空间的情况下,要回到那种表演方式是不行的。第二,毕竟现在演员的关系和那时候不一样,这伙和那伙能不能坐一桌?单单是京剧演员,把他们各流派都放在一桌,谁第一个上?我估计从除夕晚上开始掰扯,到第二年6月份都掰扯不清楚。你多一句,我少一句,计较多了!我们又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也没有精力去这样做”。

  原来是人际上的微妙关系阻碍了春晚不能回到茶座形式,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难道现在台下坐着赞助单位的员工效果就好了?春晚的商业化结果是放弃茶座形式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演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商业化是以牺牲节目喜庆氛围为代价,春节传统习俗中最让人享受的东西在慢慢消失。

  朱海也在抱怨,现在创作队伍在流失,“现在春节晚会面临作者的危机,老龄化危机。写一集电视剧多少钱?给春晚写一个本子,非但钱少得可怜,还随时拿掉。而且人家把本子里的段子拿去编电视剧可以编3集,你跑这里来,12分钟那么多包袱,说拿掉就拿掉,谁愿意干?作者面临严重的危机”。其实朱海这番话恰恰道出了春晚某种弊端,一直以为春晚的影响力很大,会有作者主动把最好的作品送上来。过去可能是这样,尤其是在春晚壮大的初期,借春晚出名使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今天,上不上春晚,作品能不能被春晚采用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与外面的商业化创作相比,春晚对创作者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主创是央视内部的,体制外的作者大都是过去与央视经常合作的人,互相知根知底,体现在舞台上的作品就是缺乏新意,缺乏时代感。朱海说:“今年我们做了很大的改革,比如蔡明的小品,引进了一个年轻团队,就是《翠花上酸菜》的团队。”这个小品改了40遍,朱海说是因为要进行题材转换和布局变化。实际上这个小品演出后效果并不好,当年轻的力量与春晚出现正面交锋,最终还是要陷入春晚的模式中。一个作品要是改了40遍,基本上也没法看了。

  但这个矛盾必须存在,才能慢慢撼动春晚老气横秋的状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春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