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连日来,一场围绕着“编剧中心制”展开的争辩涌现网络各处,争辩双方为了“中国编剧现时地位是否应该提高”“编剧是否能够‘跨行’担当制作人”等等话题,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而被卷入这场“论战”中的,包括有编剧于正、制作人张纪中和演员张铁林等影剧圈人士。
“孤独行道者”? 张纪中直指编剧不应跨行
整起事件的源头,应该从08年末在北京成立的一家影视公司说起。这家公司集合了国内一线编剧二十余人,意图发展成为“中国编剧之家”。名为“喜多瑞”(story)的这家公司,坚持“编剧中心制”的理念,认为编剧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在影视剧的拍摄、制作中有更多的参与。其中更有甚者,则是大胆提出“自己拉投资,自己找演员,自己找班底,自己拍片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编剧原意,“以故事为王”。
而这个理念真正散播开,是在某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国内知名制作人张纪中听闻一同参与谈话节目的编剧阐述这个意欲提高编剧地位的观点时,反应颇大:“绝对不可能嘛!想得太简单!”张纪中认为,作为一个“孤独的行道者”,编剧只要撰写出好剧本即可,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其他方面。影视剧的拍摄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编剧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立项、前期准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其中需要顾及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编剧不应过多参与。并且在他看来,制作人就是整个制作过程的“王”,编剧的想法实在喧宾夺主幼稚可笑。
金牌编剧于正撰文反驳:编剧兼制作人才最划算
张纪中的言论一经传扬,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众多影视圈人士纷纷开始撰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近年来火速蹿起的青年编剧于正,则于张纪中言论甫一曝光之时,就在自己博客撰文,以自己运作电视剧的实际经验反驳了张纪中的论点。
在名为“编剧兼制作人是最划算的操作”的一文中,于正以自己成功操作《大清后宫》、《最后的格格》、《锁清秋》等剧的实例,驳斥了张纪中“编剧就应该固守身份做孤独的行道者”这一观点。
于正认为,编剧身兼制作人一职,可以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预估影视剧的制作周期、流程以及资金状况,从而合理编排剧情,不致在拍摄过程中因客观原因临时进行大幅改动;并且在影视剧拍摄及制作过程中,也可以更大程度上尊重编剧、理解剧本的内核;而制作人一职,也能让编剧更了解市场运作规律,使编剧在创作上更靠近市场需要、符合大众审美。编剧身兼制作人,可谓最划算的运作模式。
同时,于正也将自己制作的《大清后宫》、《最后的格格》、《胭脂雪》等剧集收视状况、获奖情况与张纪中制作的几部大型武侠剧相比较,以真实数字说明了这几部剧在市场竞争、大众口碑、艺术水准等各方面的压倒性胜利。
后续:各方言论不断 争论难分高下
当于正的《编剧兼制作人是最划算的操作》一文给编剧们鸣不平、以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驳斥了张纪中的言论之后,隔天,于正又在自家博客上发文,理性地认为,“谁为王不重要,重要的是出路”。在新的博文中,虽然于正提出过多的“嘴仗”意义并不大,还是要以实际行动来为影视剧行业良性竞争做出贡献。
另边厢,张纪中本人对自己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却回应寥寥,只是简单表示,自己是很中肯地在提出这一意见,事前也没有想过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场围绕着编剧、制作人地位的论战,究竟孰轻孰重,想必是无法真正得到一个明确结果的。对于国内影视剧市场来说,争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大洋彼岸的编剧同仁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罢工以威胁之后,国内编剧界也越来越“国际化”,开始争取自己被剥夺已久的话语权。影视剧的操作,的确如张纪中所言,是一个复杂的团队作业,而编剧是否就应据此而固守成规呢?相信最好的解答,还是应该由市场和观众来给出。(文/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