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风那个吹》是创作给谁的?为知青们追忆逝去的日子?还是为向下一代讲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该剧BTV首播会上,编剧高满堂感慨地说:“它是写给我女儿的,向下一代讲述那段故事太难,我觉得我们以前将那个年代的故事讲得不够好”。那么,高满堂这次能讲好知青那些事吗?随着该剧在BTV热播,剧中很多台词、情节都因其无可复制的年代标志在观众中间引起热议。
信仰的年代“精神匮乏”
因为有着极强的年代标志,《北风那个吹》中很多台词、情节在播出以来不断汇聚着观众的人气。高满堂将这些情节设计得充满喜剧性,确实吸引了70后和80后,乐于听他复述那段历史。
台词再现
公社大队长牛鲜花批评知青帅子:“《羊脂球》、《茶花女》、《漂亮朋友》,看就看吧,还游窜到各知青点住下来,成宿论夜的传讲,全公社20个知青点你都走遍了。你敢把资产阶级毒汁传播到全公社知青点。知青们受到你毒害,出现集体中毒现象,留大鬓角,穿鸡腿裤。好多知青变得好坏不分,香臭不知,革命意识衰退。”
入夜,帅子坐在炕上,知青兄妹上缴了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冲抵听帅子讲故事的“门票”,催促他继续讲《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拉夫人的故事。帅子仍担心被人保组抓到,兄弟安抚他,安排好“门卫”,“一个暗哨一个流动哨,十分钟轮换一次”。
编剧解析
对帅子以讲故事谋福利的恶作剧,70后和80后将之当做喜剧,看得别有滋味。而1975年到1978年,在辽南地区下乡当知青的高满堂则说:“除了帅子的爱情,很多情节都是我亲身经历。我当时就是讲故事卖票,给我一罐头,一星期的票都能免,给盒香烟,就能坐到炕头在我身边听故事,相当于VIP票。那个年代只有一报两刊可以看,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严重匮乏,为看一场电影,真的能险些打出人命来。这是文化贫瘠和饥渴造成的青春躁动,我只是把这种生存状态记录下来,它不可能再被复制,我的青春就从那里开始。”
观众反馈
68届知青:“这部剧代表不了68届知青,我们那届老知青很能吃苦,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热闹事儿。但那时确实没什么娱乐生活,男生晚上拉拉胡琴,就是唱苏联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也得偷着唱。那会儿,唱这些歌词就感觉有点‘黄色’,‘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唱到这些词就哼哼过去,也不敢唱得太明白。”
70后反馈:“高满堂下乡的年代背景是1975年到1978年,或许《北风那个吹》有些地方不能被68届知青所认可,可这恰好能告诉我们看出年代差异,下乡那十年间,后期下乡的知青心态,相比第一届老知青,已经发生变化。”
扎根的口号中“渴求回城”
表现崇尚信仰的年代里的“精神匮乏”,高满堂写出年代的“拧巴”,也写出知青的“拧巴”。刘青和帅子为回城,极尽所能地向公社大队长牛鲜花表露“扎根农村”的决心,刘青恨牛鲜花,但为了要牛鲜花在她的回城申请上盖章,她不得不跪下来哭求。
台词再现
开篇,帅子的旁白飘过东北白茫茫的雪乡,“在我的记忆里,1974年的冬天,是最寒冷的冬天,回城的日子遥遥无期。”
兔子因轻浮牛鲜花,面临回不了城的恐惧。知青点点长警告兔子:“她分管知青回城的事儿,只要她轻轻哼一声,你就一辈子在这里修理地球吧。”
编剧解析
高满堂说:“那段经历对知青,对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大收获,我特别希望把我走过的岁月、积累的经验和经历的磨难都讲给女儿,目的是让她少走一些弯路,变得更坚强、明朗和智慧。”
观众反馈
68届知青:“那时还从来不知道有‘回城’那回事儿,1971年才知道有回城,原来根本没希望,尽管没希望,对留在农村生活也不是那么甘心,终归还是对工人带着套袖、夹着饭盒上班,挺羡慕的。”
70后反馈:“看到帅子为牛鲜花,放弃高考,我哭了,不知道是被帅子感动,还是忆起母亲当年为我放弃高考而落泪的,一个人因下乡、回城、放弃高考,不得已的选择,产生不可逆转的命运。我们无法真实解读父辈那些不可复制的经历,或许将来,我们不会有同样无法被子一辈解读的经历往下相传。” 竞报记者郭慕华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