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彭 骥
剧未播,舆论大火,且大大盈利,罕见的国产电视剧未映先红现象原因何在?就此问题,晨报记者采访了华谊兄弟老总王中军、天意影视总经理吴毅、东方卫视频道副总监苏晓、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从投资人、制片人、电视台、业界研究专家等角度解读。
原因1:《士兵》虽亏,却赢回口碑
据悉,早在《团长》开机前,“《士兵突击》之后是什么”就是舆论热议的话题。东方卫视频道副总监苏晓表示,电视台对《团长》信心如此之足,“《士兵突击》效应功不可没”。石川认为,《士兵突击》的成功为其团队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观众对这批导演、编剧、演员都充满了极大的期待,这就使得该剧的市场风险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制作方也就敢于投入大的资金、财力,电视台也积极购买,因为口碑在前,这个剧的效果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原因2:4100万,单片投入去年最高
王中军告诉记者,《团长》如今能享受电影大片般的待遇,并不奇怪。“这个剧投入成本4100万元,创下了2008电视剧单片投入最高。决定拍这个剧,我就保证它要成为像美国《兄弟连》一样的电视剧大片,就像《集结号》制作上就是要比照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标准,这部电视剧我们高价请来了韩国特技团,子弹仿真制作,一天就拍10个镜头,精益求精,不怕砸钱。”
如今的电视剧市场,高投入自然也较容易为该剧在购片价格上占据优势。石川有感于“电视剧大片时代”的到来,称有关数据显示,这两三年来电视剧平均成本大幅上升,大投入电视剧越来越多,这种趋势跟电影市场曾经走过的路几乎是一样的,以后电视剧肯定会进入大片时代,“虽然总体上我们和美国的电视剧平均制作成本差别大,但这种差距将越来越缩小。而高投入高回报,这在影视剧市场已经是反复被证实的规律。”
原因3:四大卫视白热竞争,造势“抬”到顶
吴毅则强调了《团长》开创的电视剧营销新局面,“单片销售过百万元,是2008最高,创了纪录”。据他介绍,《团长》在销售上开了中国电视剧先河,首次全部向卫视倾斜,改变了过去先走地面频道的惯例,“这正好适逢卫视崛起的好时机,卫视的覆盖面、影响力这些年都正大大超越地面频道。”此次《团长》全部卫视播出,首轮4家,50天后又是4家卫视二轮、一家卫视三轮播出,目前全部确定;为争夺收视率,这种安排“挑”起了各家卫视的激烈竞争,无形中将《团长》的宣传造势“抬”到了顶点。
据介绍,以往电视剧在荧屏播出时,往往线下影碟已经铺天盖地,但这次《团长》尚未发行音像制品就直接上星播出,观众只能在电视台看这部剧,也“吊高”了期待值。石川分析,《团长》此次的产业营销堪称案例,“首家4轮里头,江苏、东方、北京(卫视)都称得上目前中国实力最强的电视台,各自有很多媒体资源,相互竞争对这部电视剧来说,造成的效果实际上是‘强强联手’,影响上远胜过央视,完全可以造成比电影大片更大的声势。”
原因4:男性军事题材正当热点
石川表示,《团长》的“红”与其题材赶上了当前男性题材热点有关:“这两年男性题材正是荧屏热点,(《团长》)赶在这波热点推出去,这可以让它很快火起来。”
王中军则表示,一个大戏在题材选择上自然要有讲究,“总不能老是家长里短的故事。这部剧故事背景与中国远征军有关,但又不是纪实,讲了一群游兵散勇,有东北兵、四川兵、上海兵,不同文化背景,这本身就显得格局很大。”
吴毅进一步阐述,《团长》在中国战争片制作上的观念、品质上都往前跨了一大步,“我们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有收视率高的,如《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但它们制作上都比较粗糙,几乎可以说靠的是‘李云龙式’个人魅力,不是精品。《团长》的观念借鉴苏联大片《共和国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群体,关注小人物的群相及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在品质上也是极致追求,战争真实发生,就像你身边真的倒下一个人。”
苏晓还提到,《团长》在拍摄过程中的历经磨难,引发了社会对该剧的持续关注。“它没有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戏里戏外是英雄主义的内在精神,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真诚尤为珍贵。”
虽然未映先红,不过目前就给予《团长》“电视剧里程碑”的评价,似乎为时过早。还是用石川教授的话做总结:“上世纪80年代,《高山下的花环》也是未映先红。只不过,在现在市场体制下,《我的团长我的团》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但它能走到什么高度,还需要看它播出后的反映,说到底,还是观众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