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没有语言的生活》的热度还未消退,本报记者采访了剧中刘威之子的扮演者齐奎。80后的齐奎演艺经历可谓丰富,拍第一部戏时他尚未毕业,那时合作的第一位导演便是何群。此后他拍摄的《吕梁英雄传》同样是何群导演。随后由张新建执导的《闯关东》的大热也让观众记住了他扮演的朱传杰。
谈及在《没有语言的生活》中与杨亚洲、刘威、倪萍的合作,齐奎称自己非常幸运,“从没毕业到现在合作过的导演一直拉着我走,教我怎么拍戏、教我怎么做人。”
记者:拍摄《没有语言的生活》杨导是怎么找到你演这部戏的?
齐奎:当时杨亚洲导演选演员很慎重,这部戏对于演员的要求很高,演小家宽的小演员我们合作过两次,这两次都是先定的小孩,然后才定的我。拍《闯关东》时是想让他去的,但他没档期;这部剧选大家宽时,小孩的母亲提议说:“找一个演过他爸爸人选比较好!”后来她给我来了个电话,我跟杨导见面从第一次到敲定一共见过2面,两次谈话加到一起不到10分钟;过完年后三月份突然有一天我接到杨导电话说:“第二天拍这部戏。”
记者:杨导组织大家排戏时是什么样子?
齐奎:杨导跟与我合作过的导演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拍戏会拿出2、3天的时间,所有主创坐到一起聊,大家从剧本第一场读到最后一集,如果觉得哪场戏哪里有些问题,大家就各抒己见,这样几天下来,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很清晰,基本没啥问题。而且《语言》从大概16、17集的时候差不多没有剧本了,只有大纲“家宽和老炳睡觉”“家宽、老炳、桂英吃饭”。
记者:家宽这个角色台词少、说话慢,声音大,表演上你会受到限定吗?
齐奎:家宽的台词是导演设置的,我跟导演商量能用五个字说清的尽量不要用七个字。他说话拖我们也是咨询过医生的,他声音大是怕别人听不到自己,他是后天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语言会退化,说话也是结结巴巴。
记者:演时你觉得有困难吗?
齐奎:人家正常说话习惯了,演戏时对于人家说的台词你要视而不见、视而不停,很困难。刘威喊我“家宽”时,人的本能会去想,但我本人要克制不去听不去想。后天哑的人他喜欢看人的嘴唇,家宽上过学,他对于每个字的发音他熟悉。跟父亲、跟朱琳对话时,我要盯着别人的嘴唇,正常人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个人物是恰恰相反的。
记者:拍完戏有没有觉得跳不出来?
齐奎:拍这个戏之前我不太相信拍完一个戏我跳不出来。但这部戏我确确实实跳不出来。拍完戏后1年半没有消息,我们的剧照师给了我的剧照只有6张,还只是照片连底版都没有;我还留了一份当时拍戏的脚本,没有台词的脚本。对于这个戏,我真的很期待看到它的结果是什么样子。也许圈内人的评判会不一,导演也承认这部戏带有很强的的个人很强,包括视觉上。我个人认为,电视剧有时候不需要去看,你听就可以了,但这部戏需要你去看。作为年轻演员,能接这样一部戏我觉得真的很不错。
记者:和剧中的“爸爸”刘威,妈妈“倪萍”学会了什么呢?
齐奎:我是看着倪萍老师主持长大的,她真是个底蕴很深的演员。刘威老师是个很敬业又很幽默的人。现场很多情况下是刘威老师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原则是不拍戏,现场一定要开开心;拍戏的时候他的即兴东西很多,走戏的时候他可能不会表现出来,实拍的时候他突然间就摔了,突然间就倒了,我在边上就一定要去适应。这是在杨导戏里我最大的收获:适应能力一定要很强,必须要适应,不适应的话这场戏就不好看了。这两位老师的表演,他们在人物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发挥,年轻演员你不能给出高于他们的反应吧,你要衬也要把他们托得起来,这是两位老师给我上的一堂课。
记者:你对杨导有什么样的感觉?
齐奎:你可以去看他的片子,从《空镜子》《八兄弟》到《泥鳅也是鱼》,他是个很讲究镜头、画面、叙事的导演,他去拍平民的东西很在行。《语言》后来没有剧本,表演都是即兴出来的,没有设定好。随着人物关系、脉络地推进,到什么程度该说什么样的话每个演员都很清晰,如果不合适,杨导会调整。包括家宽在河滩上走,他敲鼓,他自由飞翔的感觉,包括设定“漓江鱼,丽江鱼,好吃还是漓江鱼”这句话时,我理解不了,杨导告诉我说:“你就练习,你就说。”我就会琢磨要用什么样的感觉把话说出来,他会让演员随意发挥到你的极致。
记者:你的性格是什么养的呢?
齐奎:我很随性,我父母这样形容我:20多岁的人,30多岁的长相,40多岁的办事能力,50多岁的爱好。我平时喜欢喝茶,收集古董,还喜欢玩扇子(笑)。(渤海早报/崔娜 文)